摘 要:本文就主持人語言規范的目的,試論“港臺腔”的影響,并分析“港臺腔”現象存在的原因,簡略探討內地主持語言的創新發展之路。
關鍵詞:主持語言;語言規范性;港臺腔;港臺主持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1-0052-02
廣播電視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廣泛接觸的重要媒體,無時無刻地傳遞著大量的語言信息,而這些語言使用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等有著一種特殊的示范性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語言習慣,因此廣播電視中所使用語言的規范性顯得尤為重要。隨著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從八十年代開始,港臺的廣播電視節目大量地涌入內地,相較起步晚、經驗少的內地電視節目而言,港臺電視節目有著相當先進的經驗,更能得到收視率的支持。在電視觀眾普遍歡迎接受港臺電視節目的背景下,悄然出現了某些內地廣播電視主持人使用“港臺腔”進行主持的現象。
一、語言規范性的漠視與“港臺腔”泛濫現狀
1.語言規范性及其價值。人類的交流離不開語言,而語言離不開規范。從最簡單的事物名稱到最復雜的哲學概念,我們都需要在語言上有一個基礎的共識,這一點就是語言的規范性。廣播電視中使用的語言也有著其獨特的規范性,不僅在吐字發聲上,在遣詞造句方面也有著一定的準繩。我國把普通話作為國家固定的官方語言,廣播電視在推廣與傳播普通話方面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使用規范的廣播電視語言有助于這一點,同時也代表著普通話這門官方語言的正面形象。
2.港臺腔與泛濫現狀。目前,在我們的廣播電視節目中,主持人“港臺腔”現象比較普遍?!案叟_腔”指的是一種模仿港臺節目主持人語言風格的現象。我國的電視行業與香港、臺灣等地區相比,起步晚、底子薄、經驗少,許多的業務知識只有理論支持,經過將近三十年的發展才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實際操作經驗?!埃ǜ叟_)經濟上的發達逐漸培養起地域優勢心理,再加上長期的意識形態的解禁,以流行歌曲和電影為代表的港臺文化迅速由前衛文化成為主流時尚……”[1]所以,在前期建設的階段,學習外來先進經驗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事實上,港臺節目受到大量內地群眾的歡迎并不僅是因為其所使用的語言模式,更重要的是它輕松隨意的節目風格與注重節目個性的表現方式。許多內地主持人沒有理順這點,認為模仿港臺主持人的腔調就是主持的制勝法寶。“他們沒有認識到港臺節目優秀的內在原因,而只是單純的模仿港臺節目的外在形式,這種的模仿方式的結果自然會是適得其反”[2]。這樣的錯誤認識為港臺腔提供了“發展”的平臺。其實,我們在學習港臺地區的節目經驗,人家也在學習我們。從“港臺式”普通話的存在就可以看出,港臺地區也是希望能夠通過學習規范的普通話而得到內地受眾的認可與接受,而許多“港臺味兒”的普通話用語中之所以與標準普通話有著相異之處,正是在于港臺地區學習中的不成熟和不規范,如果把這種不成熟與不規范視之為“可取之處”進行模仿,這就舍本逐末、貽笑大方了。
3.港臺腔對于語言規范性的漠視。所謂的“港臺腔”并非就是港臺節目主持人的主持風格,而是我們的主持人在學習港臺電視節目主持經驗過程中產生的錯誤格調。這不是一種正常健康的格調,它本身就源自于錯誤的模仿方向,而這其中最大的錯誤就在于其漠視廣播電視節目所要求的語言規范性,摒棄了內地大眾化的語言習慣而盲目追求“另類”的語言模式。“港臺腔”具體的錯誤表現在于三點:一是語音語調故意偏向于“港臺式”普通話。例如:“亞洲”的“亞”在標準普通話中發音應為“去聲”,同“訝”,卻模仿港臺腔將其念為“啞”;又如:“好玩兒”,在標準普通話中是兒化音,卻要模仿港臺腔將其念為“好玩”的非兒化處理。其它諸如將“爸爸”的輕聲念成”ba(上聲)ba(陽平)”的輕重格式混亂,前后鼻音混淆等錯誤現象不一而足。二是刻意模仿港臺主持人語言中的遣詞造句,隨意改變句子的結構,造成語法錯誤。例如把“我們先走”說成“我們走先”;“曾經來過”說成“有來過”;或是插入大量粵語和閩南語中的方言詞、俚語與外來詞匯或是甚至是直接使用外語單詞,例如使用“搞定”、“擺平”、“正點”、“士多”、“巴士”等等。三是隨意地增加語氣助詞。使用者刻意制造一種“發嗲”的語調方式,比如在句末加上“……的啦”、“……了哦”、“……耶”等等語氣詞,聽上去女聲在“撒嬌”,男聲偏“女性化”。事實上,喜愛“港臺腔”的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會用這種奶聲奶氣的語態與人言談,因為他們知道這種矯揉造作的方式會令人不自然,但為什么在日益貼近百姓的廣播電視節目中又偏大行其道呢?值得深思。我國有八大方言區,各地方言都會使當地的普通話帶有不同的語調特點,如西北腔、東北腔、江浙腔,如果說這其中某一種“腔調”也在廣播電視節目中泛濫是不可接受的,那“港臺腔”也就沒有流行的理由,道理是一樣的。
二、“港臺腔”泛濫的原因
1.港臺地區節目的優勢。 “港臺腔”的泛濫則是因為學習的方向錯誤,錯誤的原因是學習目的的偏差,即我們究竟要學習什么。不能諱言,大陸的廣播電視節目與港臺地區、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著先天不足的缺陷,改革開放以來,通過與外界對比,對這一現實問題我們有了深刻的認識。通過大量廣播電視節目的引進中,我們看到了這些外來品中的確存在著大量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元素,于是,在創新求變的呼聲中,中國的廣播電視節目人開始分析與學習那些先進的方式。拿港臺廣播電視節目來說,有諸多學習的地方,但歸根結底還是三點:一是節目的形式活潑生動,富有彈性,例如新聞播報就與大陸的新聞播報形式的差異,港臺廣播電視中的新聞播報推崇“講”新聞而非“念”新聞,與國內新聞節目相比,少了幾分嚴肅,多了幾分親切;二是在港臺電視節目中特別注重主持人的個性與節目主題相結合,使得主持人自身的氣質、特質在節目中得到最大發揮,也同樣使得節目充滿個性氣息,例如鳳凰臺的“魯豫有約”、“鏘鏘三人行”“有報天天讀”等等;三是電視節目本身時刻與時代結合,緊跟時事,同時又突出表現地方特點,注重民風民情,許多節目在采編之初就是直接沖著潮流的方向而去,大打流行文化的旗幟,自然易于提升節目本身的新鮮感,為廣大受眾所喜愛。
2.“港臺腔”的失敗之處。學習不是抄襲,也不能生搬硬套別人的模式。要提升節目自身的吸引力、收視率,卻又不明白港臺電視節目成功的原因與背景,只是盲目而膚淺地模仿港臺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調式,這無疑是邯鄲學步,也正是我們“港臺腔”的失敗之處。“港臺腔”在我們廣播電視節目中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我們是真正地學習到了港臺節目的精華或是港臺主持人的優勢,更不能說明我們理解和掌握了港臺電視節目的成功因素。我們必須看到,港臺廣播電視節目中的港臺式普通話只是一種表現手段,是港臺地區的語言文化與內地語言文化相交流的一種形式上的體現。相對于形式而言,我們更應該注意理解港臺電視節目中的內容與思想。一切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在根本上決定了形式,這兩者之間是有著主次之分的,港臺廣播電視節目也不會例外。學習港臺電視的優勢,應抓住節目的核心內容,分析和理解其采編、制作、思想表達上的優態。如果只追求“港臺腔”語調形式上的模仿,忽視實質內容,充其量只是“像”而缺失了自我,觀眾在最初也許會因為新鮮而加以關注,但很快就會對這種缺乏實質內容的語言模式感到厭煩,這種“像”終會底氣不足而流于平淡。
三、堅守語言規范性與學習港臺主持的精華
1.語言規范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的實際意義。正如前文所提,廣播電視語言的規范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民族的語言形象,也是國民學習的樣板。因此,保持純潔、規范的廣播電視語言環境有著很深刻的意義。規范的廣播電視語言一方面對觀眾學習使用正確的通用語言起著標桿性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和代表了國家的形象。準確使用普通話,規范使用普通話是廣播電視從業者的基本責任。同時,規范的普通話電視節目語言也有益于指導語言的革新與進步,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大量的網絡用語、新生詞匯以及外來詞語進入了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在這方面的用語規范更離不開廣播電視節目的正確引導。
2.港臺腔泛濫的后果?!案叟_腔”的現象如果在廣播電視節目中肆意泛濫,首先,觀眾會對廣播電視節目的語言權威性產生疑問。而大量使用港臺地區的俚語、方言詞,也會沖擊到普通話語言環境的純潔性,更會因為這些俚語、方言詞在各地方言中的不同理解產生諸多歧義,不但不能準確的傳達節目的思想,甚至有可能會誤導觀眾。其二,港臺地區對外來詞匯的使用習慣極易在“港臺腔”中被錯誤放大。我們知道,港臺地區的語言習慣很多是對外來詞匯直接引用原文單詞或是直觀音譯,這是因為其所處地域的社會制度差異、高度開放性及多文化交匯而產生的獨特語言現象,使用“港臺腔”的主持人沒有深究其因,就直接地在話語中使用了外語單詞或是港臺式的音譯詞,與標準普通話的使用習慣或校準翻譯詞不一致,極易導致觀眾理解上的困惑。
3.堅持語言規范,吸取港臺主持的精華和內涵。2005年,中國廣播電視總局批轉的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的《中國廣播電視播音主持人自律公約》,就明確地否定了港臺腔,要求一律使用普通話。只要認真貫徹這個公約,港臺腔的現象必將得到遏制,而電視語言中的普通話規范也將得到維護。當然,否定“港臺腔”并不意味著主持人的語言表達又要回到千人一面的“播音腔”模式,獨特的語言風格并不是使用“港臺腔”的理由,個人學識、閱歷、修養、思維、性格、語言組織能力、學習方法等,才是具有獨特語言魅力的源泉。要在規范的語言環境中創新發展,真切地了解到自身的優點與劣勢,學習先進經驗,結合我們廣播電視節目的真實環境,走出一條自己的創新之路。對港臺節目的學習,表現形式不可忽略,更要分析人們所欣賞的實質內核,把節目做出內涵?!昂唵蔚哪7轮皇情_始發展時的權益之舉,廣播電視節目有著鮮明的文化地域和民族特征。我們必須根據節目的特點和社會文化傳統進行創新”[3]。例如港臺節目中的新聞播報、時事點評往往就是從市民理解的角度出發,而不是采取高高在上的“說教”方式,這就是值得學習的方向。要著力研發富有主持人的個性特點的節目類型,真正讓主持人通過自身魅力來提升收視(聽)率。當然,主持人個性魅力的展現不是單純的個人表演,而要體現節目的真正目的,這里有定位和尺度把握問題,在此不贅述。從長遠看,“港臺腔”將會是一個暫時性的現象,當人們都正視了“港臺腔”的不良影響,看到港臺節目真正的長處,并結合有關法規的嚴格執行,這種情況會得到改變。主持人自律只是第一步,最重要還是對自我的肯定,相信規范性普通話的生命力與活力,不盲目學習形式上的東西,真正把內功練好,這才是把節目做好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岑運強,徐靜,宋晶晶.普通語言學視角下的“港臺腔”與“方言熱”——試論推動語言發展的三種力量[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7(22).
[2]王梓瞳.淺談主持工作中的港臺腔[J].商業現代化,2010(9).
[3]張敬.主持人的模仿與創新——兼談港臺腔問題[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