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今社會,媒體發展愈加迅速,公民輿論權利的保障愈發成熟,公民記者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新型媒體形式慢慢發展起立。他們是非專業的新聞傳播者的普通人,但是卻代替專業記者在新聞事件的報道和傳播中發揮巨大作用。作為一類新型的傳播者群體,與傳統媒體記者相較有許多鮮明的特點。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法對兩岸公民記者的產生背景、發展現狀進行對比,嘗試深入研究公民記者的誕生、發展、缺陷及存在意義。
關鍵詞:公民記者;發展現狀;PeoPo平臺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1-0037-02
一、公民記者的含義
公民記者是指非專業新聞傳播者的普通民眾,在新聞事件的報道和傳播中能夠發揮專業記者的作用。其中“參與式”新聞的理念體現在公民記者身上,也就是說“民眾能夠在第一時間收集、報道、分析及傳播新聞和信息,并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主動作用”。
公民記者是對周圍發生的事件,或重大社會事件感興趣且具有新聞敏感性,具有傳播能力,并采取積極行動,采、編、發布相關信息的公民。其本質就是具有“新聞特性”的公民,這種特性取決于公民對實現法律賦予的民主政治權利的追求[1]。公民記者實現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的前提就是需要傳播者和受眾的互動,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可以說,正是由于新媒體的出現才降低了公民表達和傳播的門檻,提供了報道事實的平臺。
二、兩岸公民記者的誕生背景
(一)大陸公民記者的誕生背景
1.技術的發展,自媒體的崛起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中國大陸網民規模達到4.85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3.18億,在總體網民中的比例達65.5%;微博用戶數量增幅高達208.9%,從2010年底的6311萬爆發增長到1.95億。在微博用戶暴漲過程中,手機微博的表現可圈可點。手機網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從2010年末的15.5%上升至34%。微博的便捷性與手機的便攜性相結合,為公眾隨時進行信息傳播提供了平臺,客觀上促進了大陸公民記者的誕生。
2.媒介生態的日趨多樣化、復雜化
(1)信息需求量大,傳統媒體失語。一方面,大陸多數民眾的媒介接近率和使用率較低,民眾的信息獲取渠道少;與此相反,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民眾的信息需求量卻在上升。另一方面,在大陸,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介本質上為黨的喉舌。因此,多數傳統媒介迫于政治原因或經濟原因在許多重大事件的傳播和報道上處于缺席狀態。這兩方面原因迫使更多的民眾將目光投向觸手可及的網絡世界,一方面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傳播信息以便與更多人分享。
(2)公民意識、權利意識的崛起。隨著大陸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化以及公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大陸民眾的公民意識、權利意識也在不斷提高,民眾不再是極權政治下受政治隨手擺布的愚民,而是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生存權利和公民責任。這主要表現在大陸民眾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強,參政議政意識不斷提高,對政府官員的監督意識越來越強。
3.轉型期社會利益問題頻發,話語權爭奪日趨激烈
由于社會貧富差距大,民眾經濟利益和民主權利受到侵犯、領導干部不傾聽民眾呼聲,再加上民眾缺乏利益表達與申訴渠道,從而導致了群體性事件在大陸頻發。僅兩年間,就有“宜黃血拆”、“李剛案”、“藥家鑫案”、“李雙江之子持槍案”、“郭美美與紅十字會風波案”、“小悅悅事件”等公民記者廣泛參與傳播的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這些事件的背后,都存在政府與民眾的利益沖突和話語權爭奪。
(二)臺灣公民記者的產生背景
新聞的同質化現象嚴重。臺灣有60多家電視臺,近80輛SNG采訪車,各家媒體之間競爭激烈。由于傳媒生態的多元化以及信息獲取渠道的增加,各家電視臺為了搶新聞、觀眾及收視而絞盡腦汁,除了在新聞線索和內容上競爭外,還采用提早播報新聞時間來取得優勢。筆者在中國電視公司實習發現,各大電視臺的晚間新聞同質化現象嚴重,在議題的選擇上大同小異,“模式化”程度非常高,從議題選擇、畫面展現、標題字幕、到主播與記者的語氣語調都十分類似,很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2]。
三、兩岸公民記者的發展現狀
(一)大陸公民記者發展現狀
1.草根平臺多,專業平臺少。目前,大陸公民記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等發布新聞作品。這其中比較常見的有微博客、博客、網絡論壇、QQ群、播客等。這些平臺都帶有較強的草根性,新聞傳播門檻較低。然而,針對公民記者的專業平臺卻不多。目前比較專業的平臺只有閭丘露薇的“一五一十部落”和大陸的中國公民新聞網。前者系鳳凰衛視著名記者閭丘露薇于2007年創建。后者于2006年9月正式上線,是目前大陸唯一定位為公民新聞的門戶網站,也是唯一全方位提供公民話語和訴求的平臺。
2.公民記者數量多,專業程度低。隨著大陸手機的普及和網絡的大面積覆蓋,使用媒體傳播方式的人數正在飛速增長,這也意味著潛在的公民記者數量巨大,人人都可以成為公民記者。另一方面,問題也在凸顯,就是普通人的新聞專業水準不容樂觀。大陸公民記者在報道中會有自己主觀的想法,難以客觀準確的還原事實真相,“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在面對一些有爭議的事件,情緒化報道會影響公眾的判斷。
3.獨立性強,缺少監管。公民記者的獨立性主要表現在可以擺脫體制的束縛,獨立對事件進行挖掘追究。比如2007年老虎廟的《跨晉、蒙、陜、寧四省民生、民情單騎考察行動——思想者之旅策劃書》,他用照片、文字和視頻記錄下自己一路所聞所見的社會生活、民間發展以及環境問題等,體現出公民記者獨特的新聞價值,引起廣泛關注。但同時應該看到,公民記者在目前的輿論生態中缺少相應的體制監管,因此有的公民記者會在采訪報道中謀取個人利益,例如向當事人索要勞務費,亦或是在事件調查中接受網友的捐助。這樣的行為不僅對記者形象造成了影響,更使新聞媒介的公信力下降,而公信力在短時間內是很難恢復的。
(二)臺灣公民記者發展現狀
臺灣公共電視2007年4月成立的“PeoPo公民新聞平臺”,發展至今,平臺上已累積近六萬篇報導,超過5300位公民記者,更有210個NGO、NPO加入,以及15所大學傳播學采訪中心的熱情參與[3]。PEOPO公民新聞平臺關懷社區公民意識,強調公民自主,保持公民新聞的原創性,同時還提供公民記者培訓、公民記者聚會、以及與大學的傳播學科系合作開辦公民新聞課程等,使得公民記者在peopo平臺上找到了身份認同,被賦予新聞把關人的角色去自由選擇議題內容,將自己關心的、發生在身邊的事件拍攝或者記錄下來,經過簡單的剪輯制作后,可以直接貼在PEOPO上,使得以往被忽略的事件或者主流媒體難以發現的細節,有了展現的平臺。
1.公民記者與傳統媒體的互補。不可否認,目前新聞仍然是由專業記者和媒體主導,但是公民記者提供的新聞卻彌補了專業記者的不足。如在意外發生的時刻,目擊者是提供第一手資料的關鍵人物,比專業記者更具即時性。再加上公民記者對于議題有更深入的調查,從不同的角度報道出公民需要的信息,以2009年8月莫拉克颶風對臺灣東南部造成巨創的報道為例。2009年8月莫拉克臺風帶來的豪雨在臺灣東南部造成嚴重災害,PeoPo公民新聞平臺的公民記者力量匯集,在地方用鏡頭傳遞第一手災情、反映災民的心聲。“八八水災災情匯整專區”就是當時設置在peopo上的報道專區,以報道水災近況為主,每小時將公民記者傳送的最新報導發布在peopo上。
2.身份遭到質疑,但成就感十足。公民記者在采訪的第一現場也會因身份問題遭到質疑,與專業記者不同,其進入采訪現場的門檻比較高。比如有時遇到采訪被拒的現象發生。但在公民對傳統媒體失去信心時,擁有網絡發言權的公民記者就會獲得更多的信任。所以,公民記者在臺灣的發展是很有可為,但短期內,公民記者仍然無法代替專業記者。臺灣公民記者大多對這個職位充滿熱情,也成就感十足。如公共電視開通的公民新聞報節目每周一到周五的12點54分到58分,午間新聞播出結束的四分鐘內,介紹兩則公民新聞。不僅能夠讓公民記者的新聞在PEOPO或電視新聞中被更多的人看到、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并且還有可能因為登上主流雜志而被媒體后續報道。最重要的是公民記者們因此被激發出的積極性。
3.在地多元。Peopo的公民記者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但中南部的議題相對較多。主流媒體會把工作重心放在距離較近的北部地區,那么中部、南部和東部地區發生的新聞很難在第一時間傳達,所以在相對偏遠的中南部地區,公民記者就發揮了極大作用。在地的公民記者采訪的新聞都是身邊所見所聞,涉及到地方人情趣味、公安問題、特色人物報道、重大熱點、公共議題等許多領域。
四、結 語
大陸公民記者的成長是社會轉型的必然趨勢,而臺灣地區則是新聞行業內部的裂變所導致。從兩地公民記者的發展現狀來看,大陸公民記者基數龐大,更多來自草根階層,是傳統媒介所忽視或者邊緣化的弱勢群體;大陸公民記者更為積極,具有強烈的激進色彩,更多的獨立性。而在臺灣地區,活躍于Peopo平臺的諸多公民記者更多的是與傳媒媒介走合作之路,相比大陸公民記者,他們正在逐漸職業化和專業化,其本身也正在成為一種社會身份,與傳統媒介的記者并無根本性的區別;臺灣公民記者所關注的事件更為瑣碎,議題更具生活色彩。另外,臺灣公民記者較為理性,具有較高的媒介素養。總體來講,大陸公民記者的現狀依然是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代言人和吶喊者,而臺灣地區的公民記者正在逐步職業化,充當政府和民眾的溝通者和協調者。
參考文獻:
[1]生奇志.公民記者對話傳統媒體:挑戰與應對[J].記者搖籃,2011(2).
[2]賈哲敏.臺灣電視新聞的特征與困境[J].青年記者,2011(4).
[3]王晴玲.公民新聞的在地實踐—公視PEOPO新聞平臺公眾參與及多元報道研究[D].政治大學廣播電視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