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對于受眾的觀念塑造和影響具有獨特意義,通過在聲音系統、畫面系統兩個層面的文本建構策略,實現觀念的表達和價值的引領。解說詞主要實現對畫面信息的選擇和集中,并實現主導式解碼;同期聲在營造受眾在場感和參與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影像系統滲透著明顯的設計痕跡,并具有潛在的意義內涵。
關鍵詞:現場直播;文本;觀念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1-0148-02
電視現場直播因其真實感和時效性集中體現了電視傳播特性,近幾年來,伴隨著我國電視事業的迅速發展,電視現場直播呈現出常態化特征。因直播事件性質、媒體傳播理念的差異以及受整個電視文化環境的影響,電視現場直播理念趨向多元化。總體而言,可以概括為媒介儀式追求下的觀念塑造,新聞本體追求下的信息傳達以及娛樂消費追求下的奇觀展示,并相應地表現為多樣的直播樣態,從而構成了當下我國電視現場直播領域的生態景觀。其中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成為“媒介儀式追求進行觀念塑造”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它主要是指經過事先策劃準備的,多由單位或組織發起,并且多數“負責一種能表達統治集團價值取向和立場愿望的意向和主張,以此形成一種能對大多數受眾實行凝聚與鼓動的力量”的現場直播樣式,其新聞事件的表層信息之間還隱藏著更深刻的象征層面的信息,經過設計的畫面和環節往往都有其更深層的寓意[1]。這一類電視現場直播的突出特征就是并不強調信息的空間傳遞,而是注重意義和觀念表達。電視現場直播文本表現為具體的聲畫結合符號系統,信息的傳播與效果的實現依靠它來完成,本文試圖從儀式類電視直播文本結構的聲音、影像兩個層面進行把握并探究其如何進行觀念表達。
一、電視現場直播文本的聲音系統
電視現場直播文本的聲音系統層面主要包括解說詞和現場同期聲,這兩者對儀式化效果的表達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解說詞
目前,在我國較為盛大的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過程中,往往都會安排解說員配合畫面進行解說詞的播報。所謂解說詞,顧名思義,就是在電視現場直播中進行“解釋說明”。那么解釋說明什么呢?自然可以理解為對畫面內容的解釋說明,然而畫面已經非常明顯地呈現出信息來了,再加上解說詞的解釋是不是多此一舉?是否會造成信息的重復表達?如果單純地從一般的新聞電視現場直播來看的話,這的確是一種重復和羅嗦,甚至影響了畫面信息的純凈性。但是如果將其置于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中來看的話,解說詞的使用不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它對儀式的建構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僅不是對畫面信息的重復和污染,而是對畫面信息的選擇和集中。解說詞的撰寫和使用具有明顯的歷史烙印,會有一些程式化的痕跡,對于受眾而言具有強烈的神圣聆聽意味。
儀式類現場直播中的解說詞與新聞類現場直播中的話語雖然都存在于直播文本中的聲音層面,但是兩者具有明顯的區別。從表現形態來看,解說詞含濃郁的文學色彩,情感突出,態度鮮明,具有一定的情緒感染力,且多使用修辭手法,有利于傳播儀式化效果的形成。在受眾觀看直播畫面的同時,加之富有感染力和影響力的解說詞,更易于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心靈的震動,進而對畫面信息產生強烈的認同感,甚至暫時忘卻自我個體的存在形成一種集體身份認同。受眾對于身份的認同也是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建構儀式化進程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按照精神分析學的理論,個體對自我的認同是借助于他者的指認形成的,也就是說“我”不能單純地依靠“自我認定”來確認“我之為我”,而是通過“我”對他者“指認為我”的現象來形成“我之為我”的認知。在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過程中,這一“他者指認”策略非常重要,因為只有讓觀眾產生身份認同,才能進入到宏大敘事層面,進而產生對族群的認同。相對于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的解說詞,其他類型的新聞直播中的話語呈現的多為描述性和介紹性語言,風格樸素,思維嚴謹,受新聞客觀公正原則的要求,較少加入感情色彩,基本不使用修辭。新聞話語相對于上文提及的解說詞的“引導”功能,更多呈現為一種“告知”功能,即側重在對信息傳遞上,并不看重這些信息對受眾行為和態度的影響。解說詞則是在告知基本信息之外,試圖影響觀眾的態度、觀念和行為。另外,解說詞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幫助或者主導觀眾定向解碼。基于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的重要意義和特殊訴求,電視機構希望呈現出理想的電視直播文本,并且盡量減少觀眾對文本的多義性闡釋,進而形成較為一致、大體相同的解碼行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電視直播機構采用主持人和解說詞的使用“幫助”(實際是主導)觀眾進行解讀,觀眾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接受了傳播者的解碼。這也是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區別于其他新聞類現場直播的特征——既承擔編碼還負責解碼,當然從根本上而言其仍然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編碼行為。
(二)現場同期聲
這里的現場同期聲和新聞類現場直播的同期聲是一樣的,其主要作用是增加現場感和真實感,主要包括現場的人聲、音樂和音響。這是電視現場直播中對空間和時間建構的重要手段,目的是營造觀眾的在場感。儀式的完成,必須要求參與者在場,否則便無法產生儀式性體驗和觀念表達。正是同期聲與畫面的配合,才能使觀眾切實形成在場感——不僅親眼看到,而且親耳聽到,視聽的結合才能共同構成對空間的感覺。與“在場”狀態對立的是“缺席”。“缺席”有兩種表現,一種表現為不在場,即不發生收看行為,這是現實層面的缺席或稱之為“身體缺席”;另一種表現為雖然身體在場,并且發生收看行為,但是其心理、情感、意識并沒有參與其中,可以將其稱之為“精神缺席”。這種“身體在場”而“精神缺席”的參與行為僅僅是“看”了而已,即雖然發生收看行為,但還只是停留在對信息的獲取層面,沒有進一步產生心理觸動和觀念影響。在國慶60周年慶典現場直播中,較大程度上采納現場同期聲以增強現場感,同時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如在對于現場音樂的選擇上,“《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東方紅》、《愛我中華》等帶有特定時代色彩的經典歌曲使全世界華人的民族情緒產生共鳴”[2]。同時,當反映毛澤東等新中國建立以來歷任領導人思想、方針、政策的游行方陣出現時,直播選擇這些領導人在特定歷史時刻的重要講話錄音為同期聲,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歷史事件最真實的再現,形成在現實時空對歷史意識的塑造。總之,在國慶60周年慶典直播文本中的同期聲的使用,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首先,對電視觀眾聽覺上進行刺激,營造真實感心理基礎,使觀眾能夠融入到電視營造的擬態世界之中,這是同期聲符號能指層面所發揮的作用;接下來,所指層面發揮作用,同期聲所承擔的獨特內容激發電視觀眾共同的情感體驗,對電視觀眾形成一種情感和心理的“召喚”,使其進入到儀式中來,而“共同的情感體驗為整個慶典活動定下了基調:中華兒女是勤勞、勇敢、智慧的,正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目的是使中華民族的,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在全體中國人心中得到建構和確認”[2]。
二、電視現場直播的影像系統
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的影像系統主要由鏡頭切換、畫面構圖、機位設置等構成。影像作為電視傳播的重要特征,負責對信息進行組織和傳達。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在具體的操作層面,比如畫面組合方式,鏡頭切換以及景別選取,不同于新聞類電視現場直播。后者的“信息傳遞”要求有時效性和新鮮感,這時最主要的目的是對信息進行及時獲取與發布,并沒有時間對機位、鏡頭畫面進行設計和調整。而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不同,這類事件往往是已經預先知曉的,且由于其重大性和某種特殊意義要求,對畫面表現就有相對更高的要求。直播機構往往是預先進行反復排演和演練的,比如歷年的國慶慶典直播,都是經過了多次演練,這不僅是慶典表演程序的預演,而且也是為了對整套直播工作系統以及直播流程進行技術調試和畫面設計。
簡而言之,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要求對整個事件的直播達到完美呈現效果,而且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鏡頭畫面設計并不是單純的事件描述,還隱藏著潛層面的意義傳達。例如在中央電視臺國慶60周年慶典直播中,第一個畫面就具有某種深層的意味:先是對天安門上的國徽的特寫鏡頭轉為對天安門城樓的全景鏡頭,然后全景鏡頭轉到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長安街,最后以萬名群眾聚集的天安門廣場的全景鏡頭定格畫面。同時配合這一畫面的解說詞是“這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這里是全世界中華兒女傾心矚目,衷心祝福的中國北京。”這一畫面的表述層面是上述這些物象的呈現,而其意義層面則蘊藉在表述層面之中生發出來:“國旗、國歌和國徽是一個獨立國家用以宣布自己的認同和主權的三個象征,由此它們立刻贏得了尊敬和忠誠。它們自身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整個背景,思想和文化”[3]。天安門城樓、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長安街這些已經具有符號化的建筑,已然成為新中國的代表和象征,集中反映了新中國所經歷的艱辛歷程,而且蘊含了濃厚的歷史色彩和紀念意義。這種選取具有典型符號意義和歷史紀念意義的畫面并予以集中展示的手法,在進行周年慶典的電視直播畫面中非常普遍,并且逐漸形成一種模式化傾向。究其原因,是由電視直播事件性質決定的——周年慶典一方面必然地指向歷史:緬懷先人,追溯往昔;另一方面也應然地面向未來:繼往開來,承續創新。于是,60周年慶典直播的第一幕場景通過對中國核心政治符號的展現,激發了電視觀眾的情感訴求,引起了觀看直播的全球華人心中對于祖國的共同忠誠感、自豪感,并為慶典的歷史紀念性質做好了心理鋪墊,為全球華人“被邀請參與”慶典做準備。
三、電視現場直播的存在價值和意義
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在當下錯綜復雜的媒介環境和文化環境中具有獨特的存在價值和意義。面臨著價值選擇和社會思潮的多元化,人們原有的價值體系逐漸松動甚至開始瓦解,建立怎樣的價值體系以及如何建立仍然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中必須樹立一個核心的價值理念,而不是單純地表現為多元噪雜的混亂局面。當人們陷入多元價值的泥沼,表現出精神的漂泊感和歸屬感喪失的時候,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在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宣揚愛國主義和引領人們的家國觀念、家族觀念以及歷史歸屬和集體歸屬感的營造上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當下我國的儀式類電視現場直播在文本建構與觀念表達上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探索和實踐驗證,使其充分發揮觀念塑造和價值引領功能。
參考文獻:
[1]黃雙.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分類及特征[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8).
[2]于茜.解析電視直播對媒介儀式的呈現——以CCTV國慶60周年慶典為例[J].東南傳播,2010(2).
[3]E#8226;霍布斯鮑姆,T#8226;蘭格,顧杭,龐冠群譯.傳統的發明[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