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療保障問題關乎人民切身利益,在國家主流媒體爭相報道的大背景下,地方主流媒體是否能夠承擔起應有的職責,這為研究提供了新課題。筆者以《陜西日報》為例,采用搜集資料、實地采訪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就2009年3月1日至2010年3月1日期間關于醫療保障方面的報道進行了整理。《陜西日報》比較全面的報道了城鎮和農村不同區域的醫療保障狀況,也較為細致的對市民、農民、大學生、農民工等不同群體的醫療保障情況進行了報道,報道內容翔實,對促進陜西省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筆者重點就報道中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反映出報道中存在客觀性不足、主體性缺失、報喜不報憂、城鎮、農村比例失調的現象,以及對特殊人群和突發災害方面報道不足。結合當前實際情況,最終給出筆者的建議。
關鍵詞:《陜西日報》;醫療保障;客觀性;血鉛事件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1-0048-02
民生問題無疑已經成為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大眾所關心的共同話題,而醫療保障則是民生問題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2009年兩會剛剛結束,3月18日國務院就頒發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歷經三年討論和調研的新醫改正式拉開帷幕,并獲得了各大主流媒體爭相報道。何為新聞?“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1]。何為傳播?“所為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2]。那么由誰來承擔傳播新聞的過程呢,就是媒體。一個有良知的媒體是指“媒體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推進行為者和周圍人幸福的努力”[3]。當中央政府不斷的把醫療保障事業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抓的時候,地方政府又是如何貫徹落實的,在全國性媒體將醫療保障作為一個高頻度詞匯進行報道的同時,地方媒體又能否有所跟進和補充,在完善醫療保障方面又起到多大作用?這就成為了我們需要關注和探討的問題。
一、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筆者以2009年3月1日至2010年3月1日期間《陜西日報》為研究對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首先,《陜西日報》是陜西省委機關報,有七十余年的辦報歷史,也是我國西北地區發行量最大,創刊最早,第一份面向國際發行的黨報,目前發行量為22萬份,面向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其次,2009年兩會以后新醫改正式開始實行,以醫療保障為例來探討《陜西日報》在民生報道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醫療保障不僅是近年來中央政府的重點發展項目,同時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采取了搜集資料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此來保證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首先搜集了《陜西日報》2009年3月1日至2010年3月1日期間有關醫療保障方面的新聞報道,并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進行了詳細的歸類整理。其次,選取一部分典型事例進行實地采訪,以核實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最后,綜合前期調查與實地采訪所得,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總結《陜西日報》在報道醫療保障方面的作用與不足,并結合實際情況給出建議。
二、研究結論
圖1 報道內容分布圖
1.報道現狀。如圖1所示,《陜西日報》中有關醫療保障方面的報道共計207篇,其中政策性報道119篇、常規性報道54篇、突發疫情和災害34篇。報道的內容涵蓋了兩會以后醫療保障方面的政策和新醫改的落實情況,以及在2009至2010年期間發生的重大疫情與突發災害和日常發生的新聞事件。報道涉及城鎮與農村不同區域,并且容納了市民、農民、大學生、農民工、殘疾人、流浪人等不同人群。報道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具有概括性;報道圍繞政治事件和節假日展開,具有內容與時間上的相關性;被報道人群眾多,具有全面性;報道真實。《陜西日報》有關醫療保障的報道在受眾了解醫療保障政策、獲取醫療保障相關信息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關于醫療保障方面的訴求,對促進陜西省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在醫療保障方面報道的不足
(1)從政策性報道與常規性報道來看存在著以下問題:
①報道的客觀性不足,政策性報道與常規性報道不對稱。作為黨報,站在政府的立場進行報道本無可厚非,但是也應該注意新聞的本質規律,講求新聞的客觀性。如圖2、圖3所示,從報道立場來看,報道總計207篇,其中站在政府立場的報道154篇,而站在個體立場上的報道僅為15篇,相差十倍之多;從報道內容來看,政策性報道119篇,常規性報道54篇,差距也十分明顯。由此可以看出《陜西日報》在報道的過程中略顯主觀,政策性解讀偏多,缺乏一些具體的個體事例報道。
②報道側重于正面報道,忽視反面報道。如圖4所示,正面報道占總數的89%,而反面報道僅為11%,但就全國來看,醫療保障體系仍存在著諸多的難題需要解決,普通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因此,作為負責任的媒體不能只報好事不報壞事,只報成果不報錯誤,只報政績不報隱憂。
圖2 報道立場對比圖
圖3 政策性報道與常規報道對比圖
圖4 正面與反面報道對比圖
③報道側重城鎮居民,農村居民醫療保障現狀報道不足。如圖5、圖6所示,2009年人口統計陜西省城鎮人口1583.8萬,而農村人口2178.2萬,比城鎮人口多594.4萬。然而在報道中,城鎮卻要比農村高出很多。農村人口多,醫療設施相比城市簡陋單一,醫療技術條件也與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農村也應該成為報道的焦點。
圖5 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報道對比圖 圖6 2009年陜西人口分布圖
④對特殊群體的報道偏少,形式略顯單一。如圖7所示,眾所周知,大學生、農民工、殘疾人和流浪人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醫療保障還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許多地區在這個方面甚至還是盲點。我們可以發現,這四類人群的報道總數還不及總報道數的十分之一,足見報道力度之微弱。而報道的內容也存在形式單一的弊端,如“西安大學生可參加醫保”、“六類優撫下月起可享醫療保障”、“讓新醫改給農民工看病帶來更多實惠”等報道都是站在政策宣揚的角度出發,報道政府在這方面的成績,而不是特殊群體的醫療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圖7 總報道數與特殊群體報道數示意圖
(2)在突發災害與疫情方面的報道滯后,內容形式化,報道不全面。對2009年至2010年間發生的血鉛事件、甲流和地震災害的報道存在著不足,筆者以發生在調查期間的“血鉛事件”為例。共有與血鉛相關的報道8篇,如下:
從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報道“血鉛事件”是在2009年8月13日,而據其它媒體報道,早在2009年3月就出現了確診兒童鉛中毒病例,7月初相同病例開始陸續被確診, 8月3日當地村民與東嶺冶煉公司發生沖突,事發后才有媒體介入,而8月6日三秦都市報開始報道血鉛事件,8月11日華商報也進行了報道。相比同省兩家媒體,《陜西日報》的報道來的有些晚,報道也缺乏實際內容。一件涉及近千名兒童中毒的事件,報道的力度較小,在8篇報道中,始終未提到對相關責任人的責任追究,并且也沒有報道東嶺冶煉公司員工鉛中毒的相關情況,報道不全面。作為媒體,要黨的喉舌和人民的喉舌兩手抓、兩不誤,確保城鄉兼顧、共同發展。既增加個體性常規報道,又要站在客觀的立場報道政策性新聞。政策性報道要切合實際,減少政績宣傳,增加反映人民生活現狀的報道;報成果也報缺陷,報喜也報憂;重點報道人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增加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力度,豐富對弱勢群體的報道形式,打破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盲區,反映其真實生存狀況,使得他們得到更多的社會幫助。突發災害和疫情報道做到及時、準確、全面,深入分析事件形成的本質原因,追蹤報道事故發生的經過和結果,保障受害群眾得以安置,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只有這樣,才是一個有擔當的負責任的黨報形象。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成海鷹,唐葉萍.媒體的德性良知[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