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經20多年的發展,我國縣級電視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基本上成為所在區域中有影響、有實力的骨干媒體之一,承擔縣域新聞宣傳和文化傳播以及信息傳導等重要任務,隨著傳媒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作為最基層一級的縣級電視臺也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在大力進行局臺網分離試點的同時,縣級臺又面臨著“三網融合”的外部競爭,同時還要承受上級臺的競爭壓力,收視市場被擠占,廣告收入分流,收視率被擠壓,新媒體沖擊等行業競爭壓力。下面,筆者從縣級臺所面臨的體制困境、應對之策兩方面作一粗淺探討。
關鍵詞:縣級電視臺;體制困境;應對之策;體制困境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1-0070-02
從縣級臺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縣級臺主要是依靠縣級行政力的推動和壟斷,獨立掌控一個地區的受眾資源的結果。縣鄉兩級政府通過政策保護和經費保障,逐步確立了目前縣級臺競爭的實力,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一級基層臺。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職能的轉換,傳統的體制失去了對縣級臺眷顧照料,而漸漸成為縣級臺發展的體制障礙和機制羈絆,具體表現為:
一、縣級電視臺的體制困境
(一)享受不到平等的發展機會
1983年,全國電視工作會議確立的四級辦臺,混合覆蓋方針,奠定了縣級臺基礎,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縣級臺的快速崛起,但由于縣級臺處于底層,無力和上級臺搶占資源、爭奪空間,加之各地由于經濟基礎不同,發展上也是極不平衡的,因此,享受不到平等的發展機會。
(二)沒有形成合格的市場主體
由于我國媒體是按照行政隸屬關系設置的,在管理上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雙重管理模式。多年來,傳媒管理體制改革雖然進行了一些探索,但對縣級臺的管理模式沒有根本性變化,改革力度遠不及央視和省市臺,造成了行政色彩濃烈,根本沒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市場主體,沒有合格的“主體”身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當然難以立足。
(三)缺乏靈活的用人機制
任何單位尤其是電視臺,對于用人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在縣級城市,要想找到專業的采編人才,優秀的策劃人員都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縣級電視臺也因為受到固有體制的束縛,通過上一級政府的宣傳部門來決定人事任免,導致電視臺內部缺乏獨立的招聘權利,進而也使得人才引用方面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進而也導致了電視臺的創新力不夠。可以說人才的缺乏,特別是專業的新聞人才、技術人才和經營人才的缺乏,已嚴重影響了縣級臺的持續發展,就連維持現狀都難以保證。
(四)受限的財力和陳舊的資源
由于受財政撥款,縣級電視臺的資金比較有限。導致在一些機器設備的配置維護,員工的工資福利上都產生了一些困難。但同時電視臺又需要投放大量資金來創作有質量的優質節目,而廣告經營的“馬太效應”導致廣告收入大幅度減少,資金出現短缺,引起的一系列問題不容小覷。
(五)落后不先進的管理模式
從外部環境來看,我國的縣級電視媒體大多創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隸屬于當地黨委政府,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局臺合并、局臺分離以及網臺分離等一系列的變革。從管理角度來講,縣級電視臺受當地黨委政府管理,擔當著喉舌和宣傳機構的作用,但同時,縣級電視臺又有自身新聞傳播和輿論監督的功能。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縣級電視臺受當地黨委政府管理的成分較多,在自身的發展舉措方面無法放開手腳。從內部環境來看,縣級電視臺的機構設置、財務管理、人事編制長期以來是以行政管理或半行政管理的性質進行的,內部缺乏到位的管理,獎懲機制。這樣不管從外部來看還是從內部來看,縣級電視臺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顯得很有限。
二、應對之策
應該看到,面對“三網融合”時代的到來,時下不少縣級臺都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拿出了招數,破解發展難題。在頻道資源、人才引進、廣告宣傳等方面,縣級電視臺都無法與省市級電視臺相提并論,但縣級電視臺依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貼近地方貼近群眾貼近基層。只要堅持好“三貼近”原則,那么縣級電視臺一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苦練內功強大自身力量。那么必然會有著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在多重壓力和限制之下,另辟蹊徑,打造地方特色,貼近群眾生活,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一)精辦品牌節目,提升輿論引導力
單個的媒體總是有著一定的傳播范圍,并以傳播范圍內的受眾為主要的傳播對象,稱之為核心受眾[1]。在電子媒介日益發達的今天,電視受眾從集群化向分眾化轉化,據央視調查,83.7%的觀眾收視具有指向性,電視節目必須具備這樣一種理念,即不求抓住所有觀眾,但求始終抓住一批固定觀眾。聯系到縣級電視臺,其首要的工作就是牢固地抓住本縣區域內的觀眾,多做具有地方特色的節目,要讓縣級臺成為地方黨委政府抓好工作落實的重要推手,成為老百姓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成為黨委政府與老百姓之間的信息橋梁。應該說,堅持地方特色,創作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堅持走地域性媒體之路是縣級媒體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的生存之道。
縣級電視臺應明確自身的立臺之本——樹立品牌[2]。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塑自己的品牌是克敵制勝的根本所在,優秀品牌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無形價值和影響力。可以說,“品牌”凝聚力和收視率,就是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所以優秀品牌的建立能夠培養忠實的受眾群和持久的收視習慣。品牌的建設是系統的工程,但毋庸置疑,優秀的節目是建立品牌的根本和基石,如“鳳凰衛視”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制作了一大批精良的電視節目,在華人社會圈內建立了自己良好的聲譽。那么縣級電視臺又該如何把握?電視媒體逐漸走向市場后,廣告的收入就成為電視臺資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想要吸引廣告的根本又在于電視臺是否有強大的收視群體,同樣,收視群體又是依賴創辦優秀的節目所穩定的。所以縣級電視臺只有創辦群眾愛看的好節目,才能得以順利發展。那么又該如何做出節目呢?首先不能放松做好同級黨委、政府的耳目喉舌的重要職責,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積極開拓信息資源,傳播當地發生的新聞信息,讓電視節目發揮推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其次縣級電視需凸現個性特色,實施精品戰略,不能因為自身規模小、資金暫時性的短缺,就放棄研發精品節目。縣級電視臺要以當地百姓喜愛的節目為出發點,首先形成本土市民和百姓心目中的品牌節目,聚攏人氣,逐步擴大影響力,形成本區域市場和百姓心目中的品牌節目,最后成為全國縣級電視臺的品牌節目也未嘗不可。只要有這樣的信念和敢為人先的勇氣,那么實現品牌節目指日可待。
(二)強化科技裝備,提升安播保障力
安全播出工作是廣播電視的生命線。縣級臺由于處于基層,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科技裝備水平低,在安播保障上存有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在健全安播管理制度的同時,應強化科技裝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廣播電視節目傳輸、發射的高質量運行,確保安全、優質播出。瞄準廣播電視數字化、高清晰目標,更新添置攝、錄、編設備,完成廣播、電視技術系統整體數字化改造。對設備選型配置加強前期論證,在注意與現有設備銜接,提高系統性和可整體利用性的同時,充分考慮廣播電視技術發展趨勢,增強設備、設施配置的前瞻性和超前性,避免資金浪費。抓好技術管理和人才建設,不斷提高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保證各種設備、設施效益最大化。
(三)拓展經營空間,提升產業競爭力
目前,廣告收入是縣級臺的主要收入來源,首先應該從思想上改變傳統思維,認為電視廣告僅僅是廣告,而應積極確立廣告即是服務的理念,通過整合頻道資源和節目整體包裝,有效促進電視廣告銷售[3]。電視廣告要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積極配合廣告運營商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受眾群體進行細分,根據不同的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4]。縣級電視臺在廣告創收方面還可以與上級臺合作,把省城、市級城市的廣告資源、廣告客戶通過上級臺這個有效的平臺引進來,建立分成機制,擴大廣告來源。在數字電視時代,要增強廣電產業的競爭力,就必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拓展經營空間,增強發展后勁。要增加有線電視用戶,加快數字電視開發、建設步伐,積極普及、推廣基本業務和付費業務,擴大因特網接入、節目點播等市場,在為民辦實事的同時增加創收。與此同時,抓住體制改革的契機,依托廣播電視媒體,研究和運用資本運作方式,探索更大范圍的產業經營。一方面加大產業經營投入,爭取更大收益;一方面充分考慮自身實力,量力而行,確保積極穩妥,努力形成多元化的經營創收格局。
(四)規范制度建設,提升管理軟實力
目前,國家正在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縣級電視臺要抓住改革契機,樹立強烈的市場觀念,去行政化,強市場化,以規矩促規范,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努力夯實“強基工程”,推動管理水平上臺階:一是財務管理企業化。在全面實行會計電算化的基礎上,改變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模式,建立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加強成本核算,提高財務分析水平,發揮財務監管職能。二是物資采購集約化。全系統物資器材、大宗物品的采購實行集中統一采購,降低采購成本,提高辦事透明度。三是工資報酬績效化。全系統建立統一科學的績效方案,推進中層干部競爭上崗,普通員工擇優選崗,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四是后勤管理規范化。樹立“大后勤、大保障”的觀念,進一步規范基建、車輛、接待等管理制度,加強協調,提高效率。同時,進一步強化人文關懷,為全體員工的健康發展,調動員工的積極,保持員工旺盛的創造性,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縣級電視臺作為電視產業鏈中最薄弱的環節,破除舊體制,革新老模式,增強活力,提升競爭力,形勢逼人。廣大基層電視人具有豐富的基層實踐經驗,富有創新精神,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在電視改革的大潮中建立新功。
參考文獻:
[1]陸地.中國電視產業的危機與轉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董亦民,章勇.縣級電視臺發展對策及當前任務初探[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12).
[3]堪達軍.縣級電視臺發展路徑初探[J].新聞前哨,2006(4).
[4]朱虹.著力加強品德建設,增強廣播電視競爭力[J].視聽界,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