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朱熹《中庸章句》對“致中和”的注釋及其蘊含的生態思想

2012-01-01 00:00:00樂愛國
鄱陽湖學刊 2012年1期

[摘 要]朱熹《中庸章句》對“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作了合理而深入的詮釋。他將“中”與“和”推到極致,并據此體會人的先天本性,以及與此具有共同性的天地萬物之理及其變化規律,進而實現“天地位”、“萬物育”。這些觀念蘊含著具有現代意義的生態思想。

[關鍵詞]朱熹;《中庸章句》;致中和;生態思想

[中圖分類號]B24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1-0039-07

[作者簡介]樂愛國(1955—),男,浙江寧波人,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傳統文化與科技關系的研究。(福建廈門 361005)

Title: Note to “with zhong he” in The Textual Study of Zhongyong by Zhu Xi and the Implied Ecological Thought-Also a Comparison with Liji Zhengyi·Zhongyong

Author: Yue Aiguo

Abstract: Rational and in-depth interpretation is given to “with zhong he (the mean and harmony), the earth moves orderly, and everything thereon flourishes” in The Textual Study of Zhongyong by Zhu Xi. He pushes “zhong” and “he” to an extreme, and accordingly realizes the inborn nature of man and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and its rules of changes, which may lead to the state that “the earth moves orderly, and everything thereon flourishes”. Ecological thought of modern significance is implied in these concepts.

Key words: Zhu Xi; The Textual Study of Zhongyong; with zhong he; ecological thought

“致中和”一句出于《中庸》,但由于“中”與“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廣泛而普遍的概念,因而對“致中和”的解釋也可謂眾說紛紜,對于《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詮釋則更是五花八門。朱熹《中庸章句》對“致中和”的注釋頗具影響,對此作一闡述,并揭示其所蘊含的生態思想,無疑是有意義的。

一、《中庸》論“中”、“和”

《中庸》講“中”、“和”,有就性情而言,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又有就人以及事物而言,如:“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還有如:“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等等。

關于“中”,朱熹認為,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即不偏不倚;君子之時中,也就是隨時以處中,即無過不及。他說:“蓋不偏不倚,猶立而不近四旁,心之體、地之中也。無過不及,猶行而不先不后,理之當、事之中也。故于未發之大本,則取不偏不倚之名;于已發而時中,則取無過不及之義,語固各有當也。”①朱熹還說:“‘中庸’之‘中’,本是無過無不及之中,大旨在時中上。若推其中,則自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而為‘時中’之‘中’。未發之中是體,‘時中’之‘中’是用,‘中’字兼中和言之。”②認為“中”之二義雖然不同,但實為體用關系,正因為如此,“中庸”之“中”,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相對應,朱熹對“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多有論述。他說:“喜怒哀樂,各有攸當,方其未發,渾然在中,無所偏倚,故謂之中;及其發而皆得其當,無所乖戾,故謂之和。謂之中者,所以狀性之德,道之體也,以其天地萬物之理,無所不該,故曰天下之大本;謂之和者,所以著情之正,道之用也;以其古今人物之所共由,故曰天下之達道。”③可見,《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言的“中”、“和”是就人的性情而言。

繼“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之后,《中庸》接著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由于前者所謂的“中”、“和”是就人的性情而言,后者所謂的“致中和”應當同樣也是就人的性情而言。

與《中庸》“致中和”中所謂“中”、“和”就人的性情而言不同,孔子關于“中”、“和”的思想和言論,主要是就人以及事物而言的。據《論語·先進》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據《論語·子罕》載,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這里所謂“過猶不及”、“叩其兩端”都論及“中”。據《論語·子路》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關于“君子和而不同”,三國時韋昭注《國語·鄭語》時,將它與史伯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聯系在一起。④

“中”、“和”作為一般的概念,固然可以運用于詮釋人的性情或者人以及事物,當然也可以用于詮釋人與自然的關系。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詮釋之間是有明顯差異的,不可混為一談。

《中庸》所謂“致中和”,明顯是就人的性情而言,要求將人的性情中喜怒哀樂未發的“中”與發皆中節的“和”推到極致;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又將人的性情與自然界的狀態聯系在一起,以為人的性情中的“中”、“和”達到了極致,就可以使得“天地位”、“萬物育”。問題是,“致中和”如何可以使得“天地位”、“萬物育”呢?對此《中庸》并沒有作出明確的回答。

《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以為“至誠”能夠“盡性”,能夠“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是,這段蘊含生態思想的論述,是否就是對“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詮釋呢?對此《中庸》也沒有作出任何說明。

二、漢唐儒家對“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注釋

漢唐儒家言“中和”者多,論《中庸》“致中和”者少,以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的《禮記正義》最具代表。

《禮記正義·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者,言喜怒哀樂緣事而生,未發之時,澹然虛靜,心無所慮而當于理,故‘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者,不能寂靜而有喜怒哀樂之情,雖復動發,皆中節限,猶如鹽梅相得,性行和諧,故云‘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致,至也。位,正也。育,生長也。言人君所能至極中和,使陰陽不錯,則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萬物其養育焉。”①顯然,《禮記正義·中庸》是從人的性情的角度講“中”、“和”,并認為人君的性情只要能“致中和”,就能使“陰陽”和諧,從而達到“天地位”、“萬物育”。

一般而言,“陰陽”既可指人體內的“陰陽”,也可指天地中的“陰陽”。人的性情會影響到人體內的“陰陽”,但是不可能影響到天地中的“陰陽”。《禮記正義·中庸》中所言“陰陽”均指天地中的“陰陽”,所謂“天地陰陽,生成萬物”。②問題是,人君的性情“致中和”如何能夠使天地“陰陽”和諧?對此《禮記正義·中庸》并沒有明確說明。

《禮記正義·中庸》注“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曰:“‘唯天下至誠’者,謂一天下之內,至極誠信為圣人也。‘為能盡其性’者,以其至極誠信,與天地合,故能‘盡其性’。既盡其性,則能盡其人與萬物之性,是以下云‘能盡人之性’。既能盡人性,則能盡萬物之性,故能贊助天地之化育,功與天地相參。”③以為圣人“至極誠信”可以達到“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將這一詮釋與《禮記正義·中庸》對“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詮釋相對照,可以看出二者頗為相似,但是,《禮記正義·中庸》并沒有就此作出任何說明。

《禮記正義·中庸》把“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詮釋為人君至極中和,使天地陰陽協調,進而達到“天地位”、“萬物育”,這與漢唐時期流行的“天人感應”思想十分相似。

關于“天人感應”思想,漢代董仲舒多有論述。他說:“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④又說:“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言人之質而無其情,猶言天之陽而無其陰也。”⑤所以,在董仲舒看來,人的性情會影響到天地陰陽。他明確指出:“人下長萬物,上參天地。故其治亂之故,動靜順逆之氣,乃損益陰陽之化,而搖蕩四海之內。”⑥

雖然不能完全肯定《禮記正義·中庸》對“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詮釋依據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但該篇的確包含了“天人感應”思想。《禮記正義·中庸》注“國家將興,必有禎祥”曰:“禎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國家之將興,必先有嘉慶善祥也。”同時引《文說》:“禎祥者,言人有至誠,天地不能隱,如文王有至誠,招赤雀之瑞也。”還說:“圣人有至誠,或賢人有至誠,則國之將興,禎祥可知。”⑦顯然,這本身就是“天人感應”思想。

三、朱熹《中庸章句》的注釋

朱熹《中庸章句》注“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曰:

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①

接著注“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曰:

致,推而極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懼而約之,以至于至靜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謹獨而精之,以至于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故其效驗至于如此。②

《中庸章句》認為,“天地萬物,本吾一體”,所以,“致中和”可以使得“天地位”、“萬物育”,即所謂“自一事物之得所區處之合宜,以至三光全,寒暑平,山不童,澤不涸,飛潛動植各得其性”。③

關于“天地萬物,本吾一體”,朱熹《中庸章句》注“天命之謂性”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④認為天化生萬物,將天所固有的“理”也賦予了人和物,于是就有人物之“性”,這就是所謂的“性即理”。可見,在《中庸章句》那里,“理”既為天地萬物所固有,同時也是人的先天本性,這就是所謂“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在稍后于《中庸章句》的《中庸或問》中,朱熹還說:

致者、用力推致而極其至之謂。致焉而極其至,至于靜而無一息之不中,則吾心正,而天地之心亦正,故陰陽動靜各止其所,而天地于此乎位矣;動而無一事之不和,則吾氣順,而天地之氣亦順,故充塞無間,驩欣交通,而萬物于此乎育矣。⑤

需要指出的是,《中庸章句》對于“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詮釋,不同于漢唐儒家。朱熹說:

“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便是形和氣和,則天地之和應。今人不肯恁地說,須要說入高妙處。不知這個極高妙,如何做得到這處。漢儒這幾句本未有病,只為說得迫切了,他便說做其事即有此應,這便致得人不信處。⑥

朱熹認為,漢唐儒家是用“天人感應”來說明“致中和”即有“天地位”、“萬物育”,而重要的是,要說明“這個極高妙,如何做得到這處”。

朱熹說:“‘天地位,萬物育’,便是‘裁成輔相’,‘以左右民’底工夫。”⑦所謂“裁成輔相”、“以左右”,即《周易·泰》所引《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⑧關于“裁成輔相”,朱熹說:

且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圣人便為制下許多禮數倫序,只此便是裁成處。至大至小之事皆是。固是萬物本自有此理,若非圣人裁成,亦不能如此齊整,所謂“贊天地化育而與之參”也。①

財(裁)成是截做段子底,輔相是佐助他底。天地之化,儱侗相續下來,圣人便截作段子。如氣化一年一周,圣人與他截做春夏秋冬四時。②

在朱熹看來,“裁成輔相”就是“贊天地化育而與之參”。朱熹還說:

“贊天地之化育。”人在天地中間,雖只是一理,然天人所為,各自有分,人做得底,卻有天做不得底。如天能生物,而耕種必用人;水能潤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熯物,而薪爨必用人。裁成輔相,須是人做,非贊助而何?③

所以,在朱熹看來,“天地位”、“萬物育”是人“裁成輔相”、“贊天地之化育”而做出來的,而不是天對人的感應。

顯然,朱熹在詮釋“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時,在“致中和”與“天地位”、“萬物育”之間加入了“裁成輔相”、“贊天地之化育”,以為“致中和”,并且“裁成輔相”、“贊天地之化育”,就能達到“天地位”、“萬物育”。朱熹再傳弟子真德秀說:“致中和而天地位、萬物育,此參天地贊化育之事。”④饒魯也說:“致中和、贊化育,便是天地位、萬物育。”⑤

朱熹把對“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詮釋與“贊天地之化育”聯系在一起,因而與《中庸》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相關聯。《中庸章句》注曰:

天下至誠,謂圣人之德之實,天下莫能加也。盡其性者,德無不實,故無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細精粗,無毫發之不盡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能盡之者,謂知之無不明而處之無不當也。贊,猶助也。與天地參,謂與天地并立為三也。⑥

尤為重要的是,朱熹還將“中”與“誠”聯系在一起,指出:“中是道理之模樣,誠是道理之實處,中即誠矣。”⑦而且還贊同所謂:“‘致中和’,致,極也,與‘盡’字同。致中和便是盡性。”⑧由此可以看出,朱熹是把《中庸》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看做是對“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詮釋。

朱熹還說:

致中和而天地位、萬物育者,常也。……大抵致中和,自吾一念之間培植推廣,以至于裁成輔相、匡直輔翼,無一事之不盡,方是至處。⑨

朱熹認為,“致中和”不能只是停留于人的性情修養,而且要“裁成輔相”,實現“天地位”、“萬物育”;“若不說到天地萬物真實效驗,便是只說得前一截,卻要凖折了后一截,元不是實推得到極處也”。①因此,“致中和”必須達到“天地位、萬物育”,才是最高境界。同時,在朱熹看來,“裁成輔相”是“一念之間”的培植推廣,也就是說,要依據喜怒哀樂未發的“中”與發皆中節的“和”,把握天下之大本也與天下之達道,并將其培植推廣,運用于“裁成輔相”、“贊天地之化育”。如前所述,朱熹《中庸章句》講“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認為人的先天本性即為天地萬物之理,因此,喜怒哀樂未發的“中”與發皆中節的“和”,就是天地萬物之理。也就是說,喜怒哀樂未發的“中”與超越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之“大本”是一樣的,發皆中節的“和”與自然現象千變萬化之“大道”是一樣的。所謂“裁成輔相”、“贊天地之化育”,正是要依據這個天地萬物之理和變化規律,以達到“天地位、萬物育”。

因此,朱熹《中庸章句》對“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詮釋,其豐富內涵在于認為:將人的喜怒哀樂未發的“中”與發皆中節的“和”推到極致,據此體會人的先天本性以及與此具有共同性的天地萬物之理和變化規律,進而“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贊天地之化育”,就可以實現“天地位”、“萬物育”,而這與《中庸》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是完全一致的。

四、從生態的角度看

現代人所謂的生態,是指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人們追求自然的和諧,并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法保護環境,實現自然的和諧,從這一角度看,朱熹《中庸章句》對“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詮釋,蘊含著以下具有現代意義的生態思想。

第一,自然的和諧是人所追求的重要目標。《中庸》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體現了對“天地位”、“萬物育”的自然和諧的追求。漢唐儒家的《禮記正義·中庸》以及朱熹《中庸章句》對此所作的詮釋,則進一步表明了對于這種自然和諧的一貫和持續的追求,并形成了一種追求自然和諧的傳統。這既是我們今天需要延續的具有現代價值的傳統,也為我們今天建構新的生態理念提供了文化資源。

第二,自然的和諧要以人的性情修養為前提。《中庸》認為,要實現“天地位”、“萬物育”的自然和諧,必須先要“致中和”,將人的性情中喜怒哀樂未發的“中”與發皆中節的“和”推到極致。漢唐儒家的《禮記正義·中庸》以及朱熹《中庸章句》的詮釋,同樣堅守著這樣的理念。朱熹還說:“若不能‘致中和’,則山崩川竭者有矣,天地安得而位!胎夭失所者有矣,萬物安得而育!”②從現代的人與自然關系看,人在這一關系中占主導地位,自然的和諧要靠人來保護,而自然和諧的破壞往往來自人的肆意妄為,人的道德素質和行為直接影響到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解決。因此,人的道德素質和行為以及作為其基礎的人的性情修養,對于自然的和諧至關重要。不可否認,要保護自然的和諧,制止對自然和諧的破壞,需要有制度的建設,但也離不開人的素質的提高。《中庸》、《禮記正義·中庸》以及朱熹《中庸章句》強調人的性情修養作為實現自然和諧的前提要求,無疑仍有現代價值。

第三,自然的和諧要通過合理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達到。對于“致中和”如何使得“天地位”、“萬物育”,《中庸》并沒有作出明確的回答。漢唐儒家的《禮記正義·中庸》以為“致中和”可以使天地“陰陽”和諧,進而實現“天地位”、“萬物育”,帶有“天人感應”的跡象,同樣無助于問題的解決。朱熹《中庸章句》特別強調“致中和”與“贊天地之化育”的關系,既認為“致中和”應當推廣到“贊天地之化育”,又認為只有在“贊天地之化育”中才能實現“致中和”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朱熹看來,只有“致中和”,并通過“贊天地之化育”,才能達到“天地位”、“萬物育”。需要指出的是,所謂“贊天地之化育”包含了兩個重要思想。其一,要在人與自然的互動中,積極保護和推動自然的和諧,而不是靠“天人感應”。其二,在處理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中,人只是起到輔助自然的作用,而不是肆意破壞或改造自然。正是在這樣的“贊天地之化育”之中,達到“天地位”、“萬物育”,實現人與天地“并立為三”。

第四,自然和諧的實現要依據人與自然所具有的共同規律,離不開對于人的先天本性的體認。朱熹《中庸章句》講“理”,特別強調人的先天本性與天地之“理”的共同性,因此,較多地講通過對人的先天本性的體認,達到對天地之“理”的認知,并進一步依據這樣的“理”,處理各種關系,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現代科學則較為強調人與自然的特殊性和差異性,要求直接通過對于自然的實證研究,達到對于自然規律的認知。應當說,朱熹對于事物規律與本質的理解和把握方式,與今天的科學完全不同,但是,朱熹強調要認識事物背后的規律與本質,并要求通過這樣的認識處理各種關系,這與現代科學是一致的。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既可以從差異性入手,也可以從共同性入手。當需要從整體上了解人和自然及其相互關系時,我們就必須較多地關注各種事物的共同性,因而能夠體現出朱熹較多關注事物規律與本質的共同性所具有的價值。而且,在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對于人的研究至關重要,因而離不開對于人的先天本性的體認,對此,朱熹強調對人的先天本性的體認無疑具有參照價值。

應當說,朱熹《中庸章句》對“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詮釋,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但是又必須看到,《中庸章句》只是對于《中庸》的詮釋。受到《中庸》文本所涉及內容的局限,而《中庸》本身主要是探討人的心性道德問題,因此,《中庸章句》不可能更多地闡述和討論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只能側重于從人的心性道德角度進行探討。

責任編輯:胡穎峰

①(宋)朱熹:《四書或問·中庸或問》,見朱杰人等編:《朱子全書》第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48頁。

②(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四)卷六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480頁。

③(宋)朱熹:《四書或問·中庸或問》,第558頁。

④(三國)韋昭注《國語》,四部叢刊初編本。

①(漢)鄭玄、(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卷五十二《中庸》,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25頁。

②(漢)鄭玄、(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卷五十二《中庸》,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下,第1634頁。

③⑥(漢)鄭玄、(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卷五十三《中庸》,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下,第1632頁。

④鐘肇鵬:《春秋繁露校釋》卷十三《同類相動》,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14頁。

⑤鐘肇鵬:《春秋繁露校釋》卷十《深察名號》,第671頁。

⑦鐘肇鵬:《春秋繁露校釋》卷十七《天地陰陽》,第1085頁。

①(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版,第2頁。

②(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2頁。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答胡季隨》(六),見朱杰人等編:《朱子全書》第二十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1頁。

④(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1頁。

⑤(宋)朱熹:《四書或問·中庸或問》,第559頁。

⑥(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四)卷六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519頁。

⑦(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四)卷六十二,第1519頁。

⑧(宋)朱熹:《周易本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頁。

①(宋)黎靖德:《朱子語類》(五)卷七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759頁。

②(宋)黎靖德:《朱子語類》(五)卷七十,第1760頁。

③(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四)卷六十四,第1570頁。

④(宋)真德秀:《大學衍義》卷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⑤(明)胡廣:《四書大全·中庸章句大全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⑥(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20頁。

⑦(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四)卷六十二,第1483頁。

⑧(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答石子重》(九),見朱杰人等編:《朱子全書》第二十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5頁。

⑨(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答胡季隨》(六),第2511頁。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答胡季隨》(六),第2511頁。

②(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四)卷六十二,第151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亚洲一区免费看| 国产精品第一区|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无码'专区第一页|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国产欧美性爱网|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成人精品区|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成人福利在线看|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激情在线网| 日本午夜影院|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高清|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日韩在线影院|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免费亚洲成人| a级毛片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国产成人一区|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六月婷婷综合| 欧洲av毛片| 无码福利视频|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干中文字幕|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国产自在线播放| 先锋资源久久|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热99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亚洲二区视频| 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永久在线播放| 免费激情网址|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国产视频a|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