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碳匯是人類及其環境存在的基礎和前提,它代表了自然價值的最高層次,在生態文明時代被賦予極大的期待。在全球化的低碳文明背景下,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已成為我國的發展戰略,必然要求相關的理論研究與之呼應,而理論創新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為此,本文提出了碳匯理論研究的初步框架,即碳匯發生學研究、價值研究、復雜性研究和倫理研究。碳匯理論研究的意義在于:弘揚全球倫理,倡導終極關懷,發展碳匯經濟,以此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綠色發展。
[關鍵詞]碳匯理論;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1-0005-08
[作者簡介]董恒宇(1956—),男,山西河津人,現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內蒙古政協副主席、民盟內蒙古區委主委、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院長,主要從事東西方哲學與生態文明研究。(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Title: Carbon-sink Theory and Green Development
Author: Dong Hengyu
Abstract: Carbon-sink is the foundation and precondition for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environments, which stands for the highest level of natural value, and is endowed with great expectation in the eco-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ed low-carbon civilizati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becomes our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calls for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hould keep in pace with the times. Thu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nitial frame of theoretical studies of carbon-sink, that is, carbon-sink genetics study, value study, complexity study and ethic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studies li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enhancing global ethics, initiating ultimate concern, developing carbon-sink economy, so to adjust economic structure, to transform development modes, and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Key Words: carbon-sink theory; green development
碳匯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把二氧化碳固定在自身和土壤中的活動過程和機制。碳匯的功能在于把太陽能轉變為地球的有效能量,以維持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和生態系統的生存和進化。可見,碳匯是人類及其環境存在的基礎和前提,它代表了自然價值的最高層次,在生態文明時代被賦予極大的期待。
一、碳匯理論提出的背景
(一)兩位智慧老人的預言
一位是費孝通先生。20世紀90年代先生就指出,人類對地球竭澤而漁,使得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氣候異常……后工業時期必然會發生一個“文化大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對自己創造的文化有必要進行全面反思,費老稱之為“文化自覺”。①“文化自覺”表達了上世紀末人類對自我生存的終極性思考。不曾想先生的預言兌現得如此之快:如今,一個嶄新的“生態文明”時代已經向我們走來。
另一位是錢學森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錢先生就發現西北部的荒漠戈壁沙漠——祖國的半壁河山,是我們未來重要的生存空間。他提出了“知識密集型沙產業、草產業、林產業理論”,并預言在荒漠戈壁沙漠發展這一產業將掀起中國的“第六次產業革命”,他的技術路線是:“多采陽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②如今,內蒙古等西部地區沙草產業的實踐已經證明錢老的預言是準確的,“第六次產業革命”就是人類在21世紀的綠色革命。
(二)低碳文明的全球化
人類文明經歷了從狩獵、游牧、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進化。工業文明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卻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等自然資源和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嚴重損害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恩格斯在總結人類向自然索取的教訓后曾精辟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清除了。”③為此,人類必然由工業文明走向新的生態文明,從高碳重新回到低碳,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發展之路。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1992年和1997年先后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提出了“把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預定在不產生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的目標,確定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制訂了發達國家到2012年減排溫室氣體的具體目標,即發達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礎上減少5.2%,同時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鑒于發展階段的差距,發展中國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遠低于發達國家人均水平,但是,快速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排放增長速度快,增長幅度大。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亞達成了“巴厘路線圖”,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進一步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發展中國家也要偏離常規的高碳發展路徑。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會議經過艱苦努力,在落實“巴厘路線圖”,推動《公約》和《議定書》全面、有效、持續實施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2010年底,坎昆會議召開并達成相關協議。“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碳匯與碳源”、“低碳經濟”、“碳金融”、“碳交易”等名詞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視野,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及人民最為關心的話題。通過國際社會的協同應對,堅持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之路,全球控制氣候變暖的目標有望得到實現,人類社會正在走向新的生態文明時代。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因此,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也是全球性的。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各國均向《公約》秘書處提交了減排承諾。
(三)中國在行動
中國歷來十分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已經認識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是經濟實現又快又好、和諧穩定發展的有效途徑。2007年,中國出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是全球較早拿出此類方案的國家。2007年底,中國又制定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并于“十一五”規劃中提出降低單位GDP能耗20%的目標,近年還不斷采取激勵措施,支持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包括太陽能、風能、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都取得很大的進展。
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前夕,中國不僅提出了到2020年底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我國單位GDP碳排放強度40~45%的目標,同時還提出要將非化石能源的占一次能源的比提高到15%。中國《十二五規劃綱要》第六篇“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闡明了如下國家戰略意圖: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可見,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已成為我國的發展戰略,為此,相關的理論研究要與之呼應,理論創新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在這種背景下,本文提出以下碳匯理論研究的初步框架。
二、碳匯發生學研究
在陸地,在海洋,在我們星球的每一個角落,小草、灌木、大樹都在陽光雨露的沐浴下自由自在地生長,這就是大自然,悄聲無息卻蘊涵著無限的力量,厚德載物,生生不息。
(一)碳匯是太陽與水的杰作
大約在50億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給荒涼的地球帶來了水。①大約在35億年前,在無氧或缺氧的地球環境中出現了一種叫藍藻的原核生物,具有類似光合作用的功能,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同時排放出氧氣。到了7~4億年前,大氣中氧含量增加,地球高空開始形成臭氧層。緊接著,生命開始登陸,陸地也出現了光合作用,碳匯便源源不斷地產生。
生命演化到進入距今5.3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演化突然提速,各類生命形成瞬間爆發,人們稱其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生命奇跡是進化史上的突變,由此揭開了生物進化復雜性的一面,但其中光合作用和氧的形成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推動地球運轉的動力之源來自太陽。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是綠色之源、能量之源、生命之源。植物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葉綠素,綠色的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把二氧化碳固定在自身和土壤中,同時向外釋放出氧氣。動物攝食植物的綠葉,繼續著太陽能源的再次生命的循環。就這樣,幾億年來,地球上的生命在太陽的恩惠下,在這顆綠色的星球上生存繁衍。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我們稱之為碳匯。據科學研究測算,地球上綠色植物每年從空氣中吸收約1500億噸的碳,從水中吸收約250億噸的氫,產生約4000億噸的氧。②只要太陽從東方升起,碳匯便源源不斷地“涌現”,碳匯的源泉噴涌不絕,碳匯的力量持續不斷。
(二)碳循環維系著生命和生態系統
碳是地球上最為重要的生命元素,是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體的主要組成部分,碳的正常循環維系著地球上生命系統的新陳代謝過程。大自然貯存的碳是穩定的,正常狀態下的大氣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使得地球平均溫度保持在16℃左右,這使地球上的液態水得以存在,從而創造了生命存活的環境。③
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是指生態系統以有機物質的形式暫時或永久性地貯存碳的功能,具有貯存碳功能的各生態系統的組分或類型都可以有不同名稱的碳匯,按植被類型可分為森林碳匯、草原碳匯、農田碳匯、濕地碳匯、水體碳匯等。植物碳匯大約貯存了陸地大氣中碳貯存量的62%,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與大氣之間的年碳交換量高達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總量的90%,控制著全球陸地碳循環的動態。由此可見,植物碳匯對于人類來說是多么重要。
如果人類活動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量超過同期地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增量及海洋吸收量,就會產生碳失匯,進而引起溫室效應及全球變暖。
(三)碳匯概念產生于生態文明時代
狩獵、游牧、農業文明是原始的低碳文明,當時人們的生產方式是遵循自然,簡單應用天然資源,一切用自然的力量來完成;生活方式也是原始而低碳的,生活中的一切來源于自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飛躍。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的根本性改變,不僅養育了大量增長的人口,并且社會財富成幾何級數地大幅度增長,工業化取得了無比輝煌的成就。然而,兩百多年工業化帶來了新的危機。傳統工業化的基本模式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其明顯的特點集中表現為“四高”,即高資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高物品廢棄。工業革命前,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幾乎固定不變,而工業革命后,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大量增加,增加幅度超過了33%,這種溫室氣體排放進大氣后,短則50年、長則200年不會消失,整個地球今后承載人類溫室氣體再排放的底線,已經達到地球生態的警戒線。因此,綠色低碳之路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之路,是后工業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必將推動人類邁向嶄新的生態文明時代。
《議定書》下的國際溫室氣體靈活三機制,即排放權交易機制、聯合執行機制、清潔發展機制,建立了國際碳排放權交易的基礎性制度。碳匯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一種新型金融性資產,在全球范圍內完成了概念上的創立。人類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提出了碳匯的概念,并將碳匯視為一種資源,這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和飛躍,其深刻的思想在于通過碳匯經濟運作,轉變發展方式,將大自然的價值數量化、有形化、貨幣化,以確保人類生態安全。
三、碳匯價值研究
(一)碳匯價值的科學研究
現代科學已經可以將生態系統對人類的服務價值進行數量化計量。2009年國家第七次森林資源普查的中國森林生態服務評估結果: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為每年10.01萬億元人民幣,大體相當我國目前GDP總量的1/4,其中年固碳釋氧總價值量為1.56萬億元,相當于我國去年財政收入的近1/5,可見,森林碳匯的生態價值是相當可觀的。中國森林植被碳儲量為78.11億噸,相當于燃燒109億噸標準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生物固碳增匯減排(簡接減排)的成本要遠遠小于工業減排(直接減排)成本。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退耕還林,大力植樹造林,森林固碳量逐年增加,據聯合國有關組織估計,中國每年固碳能力達到了50億噸左右。①
中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1998年初被評估為4.2萬億美元,而中國2000年的GDP為1.1萬億美元,即當時中國范圍內自然的價值相當于人造價值的4倍。這13年來,中國的GDP增長速度很快,2010年已達到39.8萬億元人民幣,也超出了我國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
1997年,全球生態系統對人類的服務價值每年的總價值為16~54萬億美元,平均為33.3萬億美元,是1997年全年全球經濟生產總產值的1.8倍。到了2002年,全球經濟生產總產值與全球生態服務價值持平。而到了2008年,全球的GDP已達到78萬億美元,遠遠超過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可見,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服務能力。
有專家學者稱,現行經濟是“以化石燃料為基礎,以汽車為中心,用后即棄的經濟”。采取線性的、非循環的模式,把投入生產和生活資源的大部分以廢物的形式排向環境,這既造成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又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這種經濟模式的潛臺詞是自然資源沒有價值,結果必然導致自然價值嚴重透支。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2002年生命地球報告》指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已經大大超出地球的再生能力。”
(二)碳匯的內在價值
在2500年前,中國哲學就認為自然的價值是最高的。老子《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當代西方自然哲學家H·羅爾斯頓也認為:“生態系統是宇宙中最有價值的現象。”①
在人類還沒有誕生之前,森林等綠色植物以及恐龍飛鳥等一些動物就在地球上生長繁殖了,因而碳匯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一詞在希臘文中的原始含義有“生長”之意,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然而然地生長、涌現、出現”。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意味著自身具有事物的本性,本性就是自然萬物的動力淵源。東方哲學也主張“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壇經》)。碳匯表征著大自然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是大自然所具有的不以人為尺度的價值,即不需要以人類作為參照系。大自然原本就可以自我維持、自我塑造。在大自然中,各種植物、動物(包括人類)、微生物等相互依從,共同維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有序傳遞,使自然系統呈現出穩定、和諧和美麗的狀態,包括碳匯在內的自然界的一切存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內在價值。“在與人類學有關方面,生態學恢復了‘自然’概念的崇高地位,使人根植于自然。自然不再是無序、被動、無定形的環境,而是復雜的整體。人對于這個復雜的整體不再是封閉的實體,而是一個開放系統,以組織形態上的自主——依從的關系處于生態系統的內部。”②
揭示大自然及碳匯“內在價值”的重要性在于確認作為“道德關愛對象”的“道德資格”,因其具有“內在價值”,人類要予以終極性的理解和尊重。
(三)碳匯的工具價值
碳匯的工具價值除其生態價值之外,還表現為經濟價值。碳匯作為一種自然價值是生態文明時代的新型資源,如果棄之不用則形同虛無;反之,整合碳匯資源,使碳匯資源有形化、產業化、貨幣化、市場化,真正進入我們的經濟生活,則對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以及擴大農牧民就業、惠及民生產生重要作用。增加碳匯的直接手段是植樹造林,保護、恢復和管理好我們的森林、草原、濕地、農田,在適宜地區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治理好沙漠荒地,恢復地球自我修復的生態功能,以減緩氣候變化,拯救地球家園。隨著人類認識的提高,國家間簽署相關協議,碳交易量擴大,碳匯的工具價值被全球認可,甚至成為新的金融工具和貨幣形狀,碳匯的經濟價值往往也作為國家間博弈的工具。
四、碳匯復雜性研究
當代科學和哲學最新的研究探索表明,對人類未來前景的把握依賴于我們對復雜性的認知程度。理解復雜性要靠復雜性思維,即認識事物的整體性、系統性、復雜性、非線性、相對性、全息性、多元性、動態性、不確定性、定量分析等等。復雜性研究開創了人與自然、科學與人文的新對話。碳匯的復雜性研究在方法論上也不能單純局限于生物學、生態學某個單一視角,而應進行多維度、多視角、多原理審視。
(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已經超過地球的“外在限度”
地球家園的可貴在于她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無機→有機→生命→人類→文明)自然連續演化體,這是一個充滿了復雜性的過程,即在各種自然因素、在時空上巧妙的集合而成。復雜性常常源于組分間的復雜關聯,這在生態系統中尤為突出。所有的生物都相互關聯,所有生物系統又與生態環境之間緊密關聯、相互依存、相依為命,人類實在難以盡窺個中奧妙。生態系統乃至整個宇宙系統的動力學原理都來自整體而不是部分。
復雜性系統科學哲學研究有一個關鍵詞叫“涌現”,認為自然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在某一點上會突然產生整體性質的質變,這一結論趨近于東方哲學的“緣起性空”。如前所述,現在人類追求財富增長的活動已接近和超過地球自然系統的某些“外在限度”,根源在于當代人類的“主流文化”追求人類中心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價值觀,使用“理性工具”向大自然無限攫取,人類“創造力”已超過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此時,大自然對人類無情的報復次數越來越頻繁,程度越來越劇烈,領域越來越廣泛。
工業化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超過了33%,從而誘發了全球氣候變化,并因此引起全球生態災難頻發:冰山融化,濕地縮小,海平面上升,污染性疾病增多,生物多樣性降低,干旱程度加劇,異常天氣增多,地震頻發并加劇,等等。
(二)可以改變的是人類的“內在限度”
人類的理性智慧與蘊藏著無窮奧秘的大自然相比,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無法改變大自然的“外在限度”,因為那是一些自然常數,我們可以避免這顆星球毀滅的唯一辦法就是改變人類的“內在限度”。
人類“內在的限度”就是所謂“新石器文明時代開始產生的人類幻覺”,用中國的一個成語叫“盲人摸象”,即先驗地認為地球資源是無限的,可以被人類無窮享用,人是環境的主人。征服與戰勝自然是西方文明的“工具理性特征”,手段便是工業技術。人類把事物的復雜性化歸為簡單的秩序和基本的單元,并形成了分科極細的教育體系。
現在,人類對復雜性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而且每一個新的結論都奇妙地回歸東方思想和中國哲學的一些古老命題。比如,復雜性研究認為:“世界處于我們精神的內部,而我們的精神又處于世界的內部。主體和對象在這個過程中彼此是建構者。”①這在中國哲學中被稱為“天人合一”或“性天相通”,即以敬畏、感恩的心包容自然、理解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戰勝自然。只要人類還沒有完全克服西方文明的品質缺陷,還沒有完成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過渡,還沒有走出主客二分觀點的認識誤區,還沒有對事物整合性、復雜性、系統性等“本性”有深刻的認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依然持續增多,那么,發生全球性生態災難和其他全球性災難的危險就一直高懸在我們頭頂的上空。
(三)人類面對抉擇
有位科學家設計了一個別出心裁的游戲:假定有一串多米諾骨牌,其中每一塊是它前一塊的1.5倍,只要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倒翻,每塊骨牌即相繼倒塌,理論上計算,按此程序排列32塊骨牌,最后一塊骨牌的大小將如昔日的紐約世貿中心摩天大樓那么大。現在地球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多大概就是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它已經大到可以引發全球性自然災害的程度,對此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文化轉型,即建立全新的生態倫理和生態理念,這也就是費孝通先生在生前再三提醒我們應該有的“文化自覺”。
然而,近幾年的現實是大災難接踵而至,比如日本的大地震、海嘯引發的核泄漏危機等,人類不得不面臨新的抉擇。筆者認為,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是有選擇權的,關鍵是人類是否覺醒,是否能早日擺脫人類中心主義和文化本位主義,以及由此派生的國家本位主義,從而促成各國政府早日達成關于氣候問題的協議。“我們正步入這樣一個世界,在其中將來是未決的,在其中時間是一種結構,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到這當中去。”①
五、碳匯倫理研究
2008年中國奧運會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叫《我和你》,表達“我和你”、“你們和他們”、“我們和它們”同住地球村,是相互依從的,中國道家哲學稱之為“互為其根”,即以對方的存在為我存在的根據和前提。這種以和平、和諧、和睦相處的東方倫理將在這個世紀替代“你或我”、“他們或它們”以至“我們或它們”的排他性生存邏輯,“非零和博弈”將替代“零和博弈”,進而實現“正和博弈”,即大家都是贏家。
聯合國《世界自然憲章》(1982)宣告:“人類屬于自然的一部分,生命依賴于自然系統功能的持續發展,從而確保能源和營養的供給。文明根源于自然。它塑造了人類的文化,并影響了所有藝術和科學的成就;與自然協調一致的人類生活,將賦予人類在開發創造力和休息、娛樂方面的最佳機遇。”我們不僅要尊重人,愛惜文化價值,而且要尊重一切生命和自然界,愛惜自然價值。生命的每種形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不管它對人類的價值如何,都應受到尊重,為使其他生物得到這種尊重,人類的行為必須受到道德準則的支配。
(一)碳匯倫理倡導人與人、人與自然平等、公平的原則
生態文明時代倫理學的基本內涵,是建立真正平等的、公正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達到共榮共存。人類平等原則,具體包括代內平等與代際平等,前者體現的是全球共同利益,后者體現的是社會未來利益。
代內平等原則認為,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享有平等的生存與發展的權利,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以損害別人、別國的發展為代價來實現自身的發展,而應該在地區、國家和全球范圍內防止和消滅貧富兩極分化,實現同舟共濟。
代際平等原則要求社會的發展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且要考慮下一代以及子孫后代的需要,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后代人的發展為代價。
環境公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確認生態環境自身具有內在價值;其二,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方面,所有人公平地享受環境權利;其三,在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方面,所有人在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承擔補償自然的責任,以實現利用與保護的平衡。污染了環境要進行治理和凈化,透支了自然資源要給予生態補償,高碳者要對低碳者補償,這是生態文明時代人類新的道德規范。
(二)碳補償倫理
碳補償回饋自然,表面上好像是為了自然,但實際是為了人類自己的利益,因為,在人對自然不斷攫取的情況下,只有回饋和補償自然,維護大自然的平衡,人類才會有前途。
碳補償倫理實施的理論依據是利益激勵機制:“在一定的制度和體制下,采取相應的手段、工具和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利益激勵的社會功能,就構成了一定的利益激勵機制,利益激勵的作用機制是客觀的,是有一定規律的,人們可以利用利益激勵的客觀機制、自覺地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①
碳補償倫理把公正公平、利益共享、風險分攤的原則擴展到全人類,從現代人擴展到子孫后代,從人擴展到生命和自然界。通過實行碳補償利益激勵機制,有助于正確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利益,以及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有助于人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自身的和解,這是建構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當然,碳補償的實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不僅需要人類道德的完善,還需要相應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需要完善立法和執法以及碳匯機制和碳匯交易體系的建立,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
(三)返璞歸真,低碳生活,實現自我
碳匯理論所倡導的倫理價值觀認為,生態系統的穩定、完整和美麗都是判斷人的行為是否正確的重要因素。由于碳匯倫理呈現著自然的本質,綻放著善的花朵,追求根本性的正義等公共理性,同時又內化為人的知識和智力,故而可以實現人的自我塑造。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有8萬人自愿不開汽車,騎自行車或步行上下班,在16天運動會期間,減排溫室氣體2萬多噸,通過國際市場實現了碳排放權的交易。低碳生活,實現自我的途徑很多,如:宣傳普及氣候變化和低碳文明知識,確立低碳生活新觀念,提高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拋棄奢靡的高碳消費,遵循低碳消費新時尚;在綠色交通、建筑節能、園林綠化、小區環保、社區公共設施節能等方面,依靠社區民眾的廣泛參與,共建共享生態家園;選購含有碳信用額度的商品和服務,以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捐資碳匯造林、植草、治沙或資助碳匯基金,“參與碳補償,消除碳足跡”;參加“地球一小時”活動;等等。凡此種種,均可表達生態文明時代人類的新型文明理念、倫理道德和美好情懷,實現人類智慧和個性化自由選擇等人類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生態文明時代,碳匯成為重要資源。不能輕看小樹、小草、小花,也許它們才是解救人類危機的“救命稻草”。它們維護著地球濕地不至枯竭,保護山體不至滑坡,使草原和森林永葆綠色,防沙治沙,改造沙漠荒漠;它們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減緩氣候異常,克服生態災難。在生態文明時代,我們要保護這些綠色生命,增強綠色意識,弘揚全球倫理,倡導終極關懷,發展碳匯經濟,以此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碳匯是我們的幸運女神,給我們帶來福音和吉祥,給我們注入“綠色的力量”,使我們的地球維持正常的運行。我們要充分認識她、研究她,維護好我們的海洋、森林、草原、濕地、農田等生態系統,將更多的喬木、灌木和花草覆蓋在地球表層,增匯減排,讓綠色碳匯為人類造福。
責任編輯:胡穎峰
①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
②內蒙古沙草產業協會編:《錢學森論沙、草、林產業》,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頁。
①《了解宇宙如何運行》,中央電視臺第9頻道,2011年。
②陳壽朋:《生態文明建設讀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③丁照:《理解自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①《“21世紀論壇”2010年會議文集》,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年版。
①(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大自然的價值以及人對大自然的義務》,楊通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②(法)埃德加·莫蘭:《迷失的范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頁。
①(法)埃德加·莫蘭:《復雜性思想導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①(比)普里戈金:《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頁。
①王偉光:《利益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