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時,她的數學成績不太好,從沒考過滿分;上了高中后,她的數學成績經常得滿分,并且她還被北京大學保送錄取。你肯定要問這小姑娘是誰,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她就是新家庭教育力作《夢想之路——好家教,讓平凡的女兒上北大》一書中的主人公趙真睿同學。筆者有幸采訪到該書的作者,也就是趙真睿的父親趙倡文。在談到如何做好家教讓孩子健康成長時,趙倡文談道:“家長要有一顆悔過心。家長只有不斷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失誤并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寬松、溫馨的成長環境,才能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態。”趙倡文講述了三個有關自己和女兒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值得做父母者深思。
故事一:主動向女兒認錯
女兒呱呱墜地時,正值我人生的最低谷,我們一家三口寄居在岳母單位的一間小房子里。女兒的降生,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我想,一定要教育好女兒,讓女兒超過自己,將來出人頭地。在我和妻子的精心呵護下,女兒3歲時上了幼兒園。一天下午,當我去幼兒園接女兒時,老師的一句話猶如一盆冷水,澆得我從頭涼到了腳。
原來,下午老師帶著小朋友做傳皮球的游戲。小朋友們圍成一圈,老師站在中間,相互傳皮球。老師跟我是熟人,自然對女兒也不陌生,拿著皮球一眼就看到了她,心想先傳給她。老師把皮球一傳給女兒,女兒接住皮球左看右看,突然“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因此,老師一見到我就說:“你女兒怎么這么膽小?”知道這一情況后,我的頭一下就大了,心想:這就是自己充滿期待的女兒嗎?怎么這么膽小?都說棍棒底下出成績,看來不能太嬌慣她。
暑假快到時,我問女兒:“你上舞蹈班還是電子琴班?”女兒說想上電子琴班。于是,我和妻子去省城為女兒買了一架電子琴。一天晚上,我問女兒學得怎么樣,女兒嘟起小嘴一聲不吭。妻子在一旁大聲呵斥道:“人家都學了不少,你怎么一點兒也不會?”我問女兒學了什么,女兒指著五線譜不敢吭聲。十幾分鐘過去了,女兒還是分不清這些“小蝌蚪”。我開始給她輔導,做示范。當我讓她重復時,她回答得亂七八糟。我也生氣了,吼道:“你怎么這么笨!”并且揚手打了女兒一巴掌。女兒立馬哭了起來。
不久,幼兒園開設了珠算課,女兒仍然跟不上,我照常對女兒進行輔導。可我覺得有點兒不對勁兒,每次女兒都不敢大聲回答我的問題,甚至不敢看我一眼。一天,我平心靜氣地問女兒:“你怎么老學不會?”女兒眼淚汪汪地說:“爸,我笨。”女兒的這句話好似五雷轟頂,我驚呆了:她小小年紀怎么會說出這樣的話?這一夜,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對自己在生活中的所作所為進行反思。第二天,我問女兒:“你有不會的地方問不問老師?”女兒搖搖頭。我又問:“你為什么不問?”女兒輕聲說:“害怕老師說我笨。”看來,的確是自己的粗暴給女兒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創傷。我決心采取措施,改變女兒心中“我笨”的念頭。
一天,輔導女兒時,我首先給她講了愛迪生的故事。我說:“愛迪生小時候愛提問題,被老師認為是世界上最笨的人,老師把他攆出了校門。可他的媽媽卻不這樣看,她認真、熱情地教愛迪生學習。愛迪生長大后,成了世界聞名的大發明家。”我接著問女兒:“愛迪生笨嗎?”女兒說:“不笨。”“對呀,愛迪生不笨,他是非常聰明的人。”接著我話鋒一轉:“乖乖,你也不笨。爸爸說你笨,那是氣話,是錯誤的說法,希望你不要當真。以后,爸爸要做像愛迪生媽媽那樣的家長。”隨后一段時間里,我對女兒循循善誘,寓教于樂,女兒的性格也一天天活潑起來。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難免也會有過錯。可人生最大的困難不是戰勝別人,而是戰勝自己。因為人的眼睛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很少主動地自我檢討與悔過,更不用說是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悔過。正是由于好多家長認識不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時也會犯錯,或者說已認識到有錯卻礙于身份不愿去改正,才造成許多家長家庭教育的失敗。
故事二:身為父母,做好表率
妻子是一家醫院的護士長。一天,她下班回來對我說:“快,我告訴你一件稀奇事。今天,我們科住進了一個2歲半的疝氣患者。我們在對他進行住院例行檢查時,見他正熟練地用手指夾著香煙,在那吞云吐霧呢!”我好奇地問:“是不是大人逗他開心,讓他鬧著玩的?”妻子說:“不是那么回事。我們看他那瀟灑的吸煙動作與年齡極不相稱,就都圍過去看稀奇。孩子他媽給我們說出了事情的緣由。”原來,那孩子是根獨苗,在家是個小皇帝。在他快1歲時,孩子看見爺爺和爸爸抽煙,就非要模仿。孩子的爺爺和爸爸出于對孩子的寵愛,就在抽煙時偶爾讓孩子抽兩口。開始時,孩子只是模仿大人胡亂地吸,沒想到不知不覺中,孩子竟抽上了癮,一沒煙抽就又哭又鬧。那孩子現在的煙癮越來越大,一天得抽兩包煙,不管怎么勸、怎么打也戒不掉。家里的大人都快把腸子悔青了!
我無法想象那位母親看著孩子吸煙時的那種心痛。那個孩子最開始是模仿爺爺和爸爸吸煙才慢慢染上煙癮的。難道能怪孩子太愛模仿了嗎?可小孩子在模仿的過程中并沒有錯,看見什么都想模仿一下也是天性使然。這樣看來,罪魁禍首就是那孩子的爺爺和爸爸。如果他們不吸煙,或者不讓孩子接觸煙,事情就不會是現在這樣了。由此可見,家長在教育孩子中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想到這些,我想到了妻子打麻將的事。妻子迷上了打麻將,尤其是最近兩三個月,她常把牌場設在家里。每天晚上,客廳里總響著打牌的“嘩嘩”聲。女兒不止一次地嘆息說:“媽媽什么時候能不打牌?”我雖多次對女兒說不能學打麻將,可牌聲一響,女兒還是或多或少受她們的影響。長此下去,妻子的這個不良嗜好,肯定會影響女兒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娛樂觀。說不定什么時候,女兒也不愛學習,愛上打牌,就像那個孩子在爺爺和爸爸的影響下學會吸煙一樣。我決定與妻子好好談談。
與妻子說了我的想法后,妻子說:“我怎么沒想到呢?從今往后,我不再打牌了!”我趁熱打鐵,當即召開家庭會議,妻子當著女兒的面保證:“為讓女兒能認真學習,我保證從今往后不再打牌!”女兒一聽,也保證:“只要媽媽不打牌,我保證好好學習!”看著母女倆信誓旦旦的樣子,我想:女兒一定能在我們提供的良好生活環境中健康成長。
妻子在女兒的心目中樹立了一個知錯即改的良好形象,對女兒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非同小可。同時,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參與、共同反思,不單單是某一方的責任。
故事三:女兒考砸后
我相信許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考砸這樣的事情。孩子考砸了,家長該怎么辦?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點兒顏色看看。其實,不如靜下心,坐下來跟孩子談一談,分析分析沒有考好的原因。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家長學會忍耐與克制。
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她也考砸過。每當這時,我心中的火就往上躥,總想沖女兒吼。但我不能這樣做,得與女兒好好談談。飯后,我努力克制自己,與女兒一起分析考得不好的原因。
十幾天后,妻子給我打電話,說女兒的一篇作文在一家報紙上發表了。原來,我這次沒有劈頭蓋臉地批評女兒,讓女兒感觸頗多,她就寫了一篇作文,題目為《七十八分,爸爸沒打我》。
當看過女兒的那篇作文后,我心里十分欣慰,沒想到自己的一次忍耐竟對女兒有如此深刻的影響。更讓人高興的是,女兒小學時的數學成績從沒有得過滿分,初中時也沒得過,但上高中以后,數學卻經常考滿分。這還得歸功于那次成功的教育,讓女兒對數學產生了特殊的興趣。
忍字頭上一把刀。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如果家長不學會忍耐,不懂得克制自己的脾氣,那把刀遲早就會掉下來,傷到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