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陽縣楊家集鄉計生協有了“會中會”
文/張志敏 蘇銅鎖
泌陽縣楊家集鄉計生協充分發揮協會聯系面廣、組織網絡健全、人員和人才眾多等自身優勢,根據每個協會會員的文化程度、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打破村際界限,對現有文化資源和人員進行優化組合,成立書法、詩歌、豫劇、舞蹈等各類文化學會8個,發展學員近800人。每個文化學會成立,鄉黨委、鄉政府都給予3000~5000元不等的資金補貼,讓其活動有地點、有設施,不搞“無米之炊”。此舉不僅提高了計生協會員自身的凝聚力和文化素質,更重要的是豐富了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破除了一些陳規陋習和舊的觀念,推動了農村文化建設向更廣領域、更高層次邁進。
楊家集鄉計生協理事、鄉文化中心主任王建興擅長和酷愛書法,他領辦的書法學會不僅使學員們掌握了硬筆書法的書寫技巧,還引導會員臨摹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古代書法名家的大作,使會員在提高技藝的同時也享受了研習書法、修身養性的精神樂趣。楊集村計生協理事劉愛華領辦的豫劇學會,生、旦、凈、末、丑角色齊全,唱、念、坐、打,有板有眼。每逢群眾婚嫁、祝壽等喜事,他們均有求必應,用自編自演的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婚育新風等為主題的精彩節目前去助興,廣受好評。大禹村計生協副會長、婦女主任、計生專干何玉巧有著極好的跳舞天賦。年近五旬的她因為經常跳舞鍛煉,身材仍然保持著30多歲的優美線條。她領辦的舞蹈學會,學員既有10多歲的女娃娃,也有年過古稀的老太太。她的兒媳和她的婆婆都是學員。婆媳三代同場跳舞成為一大奇觀。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她的婆婆患有中度糖尿病,參加跳舞后,加上藥物治療,現在尿糖沒了“+”號,血糖控制在正常值以內,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在她身上連個影兒都沒有。左鄰右舍羨慕地說:“這跳舞神啦!跳出了年輕態,跳出了健康身,跳出了好日子!”
家鄉如火如荼的文化活動,吸引了楊家集鄉在外工作的打工一族。汪莊村的蘇靜在縣建設局上班,具有一定的詩歌創作功底。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她利用節假日、休息日回家創辦詩歌學會,并邀請當地名家和專業人士為學員授課。經過一年多的打拼,她不僅帶出了60多個好徒弟,其本人和會員的詩歌作品還屢獲好評。2011年10月19日,駐馬店《天中晚報》用半版的篇幅刊登了蘇靜等人的詩作;在駐馬店市紀檢委組織的反腐倡廉楹聯征集活動中,蘇靜的詩歌學會寄去的10幅作品有4幅獲獎;2012年3月,蘇靜還被駐馬店市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和市詩歌協會理事。
平頂山市新華區人口計生委 找準著力點推進作風建設
文/衛金剛 李海鶴
2012年以來,平頂山市新華區人口計生委以作風建設為著力點,采取三項措施,廣泛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大興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之風,全力提升系統內干部職工的服務能力和業務水平。
一是強化理論學習,夯實思想作風建設。每月舉辦一次“一月一主題”學習活動,即機關黨員干部堅持每月集中學習一次,一次一個專題,班子成員帶頭講,全體干部跟著學。為防止學習走過場,大家還相互監督,堅持做好學習筆記,每月交一篇學習體會,或寫一篇專題分析文章。
二是深化開門評議,力促透明作風建設。深入開展“請農民工兄弟評計生”活動。每季度組織一次評議活動,鼓勵群眾說真話、實話,傾聽接納群眾對計生工作的意見、建議,并分類整理,拿到例會上分析討論,推動基層干部和人口計生隊伍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在社區開展“請流動人口評計生”活動。由區人口計生委分管負責人帶領相關科室,向流動人口發放調查反饋表,大力推動全社會尊重和保障流動人口合法權益。在系統內開展“上評下、下評上”活動。通過委領導點評工作人員,組織工作人員不記名填寫對委領導的看法、建議等方式,推動人口計生行政機關轉變作風,著力解決服務意識不強、作風不實、工作質量不高等問題。
三是細化考核程序,完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區人口計生委嚴格制訂考核計劃,堅持不定期考核、季度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對考核結果進行量化評比。根據干部職責分工和考核辦法,每季一評一考,年底根據季度考核進行總評,按總評得分劃分檔次進行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