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坡上成長起來的我們這群孩子,吃面不知道糧價的童年總是在泥土里摔爬滾打,幾乎每天都是泥里來土里去,打土仗,做泥人,捏了泥巴房子再捏炕,有泥土芬芳的童年將永遠定格在我們的人生長河中,如一杯香醇濃郁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更似一首旋律歡快的歌謠,讓人經久難忘。
家鄉的大山里,幾十戶人家高高低低地散落在半山腰,被一大片老榆樹遮得嚴嚴實實。童年的我們爬山下洼,翻溝走梁,足跡遍及附近的每一梁一峁、一溝一坎、一岔一峴,掏鳥蛋、挖野菜、捉山雀……幾乎每天晚上都是蓬頭垢面渾身泥土地回到家。
村東頭的纏龍山上有一古寺遺址,相傳寺里曾經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但是不知何年何月被毀成了一堆廢墟。我和伙伴們經常去那里玩耍。找水、挖土、和泥,捏造一個個憑空想象出來的神像,奇形怪狀,不倫不類,歪嘴斜眼的、五官不全的、頭比身子長的……想象思維活躍到了‘極點。捏好后,用殘留在寺周圍破磚爛瓦和土塊泥坯碼成一座供臺,將那些神像供奉在上面。然后,十幾個孩子齊刷刷地跪在供臺前磕頭作揖,儼然一群丐幫童子。有的祈禱關老爺保佑自己一次捕捉到十幾只山雀,有的請孔圣人幫助自己撿到兩毛錢去買貨郎的豆豆糖,有的請菩薩娘娘施法讓自己像孫悟空一樣會七十二變,更有幾個調皮鬼一本正經地請玉皇大帝派幾個仙女給他們做媳婦,并且生個五男二女……祈禱完畢,開始學陰陽先生為各路神仙誦經,打著破桶爛罐、敲著瓦片竹板,在一片混亂的響聲中哼哼唧唧地唱誦著或許只有神仙們才能聽懂的經文,有的甚至把從秦腔里學到的唱詞“一不能上殿把本動,二不能與公卿報效皇恩,三不能五鳳樓前把駕等……(《轅門斬子》)”都用進去了。從下午鬧騰到夜幕降臨仍然余興未盡……突然,一只饑餓的狐貍叼著一只早已斃命的雞從我們身旁跑過,虔誠的“信徒”們早已嚇得丟下手中的家什撒腿往家跑個沒命……
秋風漸緊,雁陣斜飛,山溝里那半人高的蒿草不再傲慢地挺起蔥郁的身子,被秋風秋霜折磨得匍匐在地上,一片枯萎。
一到這時,我們可高興了,提著鏟子,兜里揣上一盒火柴吆三喝五地成群搭伙向山溝進發。一到山溝,找一塊草少的平地停頓下來,然后分頭忙活,有的爬到樹上折干柴,有的在周圍的山峁里尋找易燃的干蒿草。
柴火到位后,動手在地上挖一個小坑,兩邊立起兩塊石頭,一個簡易的火灶就成了。然后,每個人把從家里帶來的或一把或一捧,各色各樣的豆子倒進一個早已準備好的扎有鐵絲手柄的圓鐵盒子里,搖勻、加蓋,再把盒子架在石頭上。大伙兒圍到一起在陣緊陣緩的秋風中差不多用了一盒火柴才燃起火。
大家開始輪流搖轉手柄。盒子在火上不停地轉動,大家坐在周圍看著,時不時填一把柴火,盼望著早點聽見豆子快熟時的“劈劈啪啪”聲。偶爾傳來一聲樹枝在火中燒的劈啪聲,大家誤以為是豆子發出的,便屏息傾聽。聽著聽著,一時疏忽忘了添柴,忙塞進去一把,卻只見火星不見火焰,就有人開始臉貼在地上,靠近火星鼓起腮瞇著眼吹,沒幾下就被煙嗆得流著眼淚咳嗽著退下來,下一個接著再吹,直到火苗竄出來。
等到大伙兒數得劈啪聲多了,又被飄蕩的豆香撩撥得坐立不安時,便取下盒子,撬開蓋子,熱氣騰騰的豆子“嘩——”一下倒在地上一塊臟手帕上。大家急不可待地抓幾粒翻來覆去地在手里顛著,呵幾口氣,丟進早已濕漉漉的嘴里,啊,太燙,又急忙伸手接出來,稍待,便又塞進去。嚼幾下,大嚷沒熟,但只是叫著,囑咐下一盒子要離火近點,火再燒旺點,說著話嘴里的豆子早已乘著唾沫下肚了。
下一盒子又開始在火焰中翻滾時,除了搖手柄的人,其余的都橫七豎八地躺在周圍的草上,沐浴著暖暖的陽光。這時候就有人開始講一些爺爺奶奶口里聽來的狐貍精的故事,神奇迷離,漏洞百出。講到關鍵情節,大家都坐起來出神地聽著,偶爾摸一把濺到自己臉上的唾沫星子,時不時地像“應聲蟲”一樣哼哈點頭,深深地被故事情節所折服。正聽的入迷,“嘭——”一聲極壓抑的響聲,大家先是一愣,接著便捂著鼻子叫罵著散開。有人開始點“屁星”:“點、點、點,點屁星,點到誰的身上有事情,一把麩子一把面,誰個放屁王八蛋!”被點中的死不認賬,有人繼續點:“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誰個放屁是人渣!”每個人占一個字,人數不夠就循環,最后的字“蛋”和“渣”分別落到誰身上就是誰放的屁,這個人就是屁星。正在為點屁星鬧得不可開交時,一聲“豆子熟了”,搞得散在四處的大伙兒又圍向鐵盒子。死活不承認自己是屁星的那位,先伸長脖子看,然后嬉皮笑臉地挪過來。這回豆子真的熟了,一開盒蓋,大家顧不得說話,只是抓起一撮連豆子帶草一起放進嘴里,然后罵罵咧咧地繼續搶。
豆子吃完了,一場“游擊戰”激烈地展開,頓時山溝里黃土飛揚,叫喊聲回音不絕。年齡小一些的總是以鬼子的身份被游擊隊一舉殲滅,當了俘虜后還要被公審,審判的結果都是被“槍斃”,樹枝頂在腦袋上,嘴里“突突突”一陣,俘虜倒地,戰斗結束。有的俘虜不服,跟司令員真干起來,于是兩人在草地上肉搏,大家圍在四周為各自的戰友吶喊助威。直到最后,才發現這已經不是游戲了,不是司令的臉破了,就是俘虜流鼻血了。大家急忙平息戰爭,勸和兩人,嬉鬧聲又開始回蕩了。
該回家了,沿著崎嶇蜿蜒的山路,大家土頭土臉地排成一條長隊行走,一起喊著口號:“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不過口號很快就變成了“一二一、一二一,老婆子炒洋芋,炒哈的洋芋生者呢,氣得老漢子哼者呢。”一會兒又怪聲怪腔地唱起來:“姑舅哥,吃得多,走的路兒背的鍋,鍋里裝的甜饃饃,邊吃饃饃邊上坡,稀屎拉了半架坡。吆嗨一”
深秋時節,田地里大片的莊稼盡數歸倉,空寂的田野里只剩下一塊塊被秋霜枯萎了枝秧的洋芋等待收割。這時候,我們又一群一伙的開始在山溝里挖鍋鍋灶燒洋芋。
向山溝進發的路上,在不容易被大人發現的地里挖洋芋,這塊地里掏幾個,那塊地里挖十幾個,很快就裝了半袋子。然后在偏僻的地方找一塊土質硬實一點的塄坎,挖一個圓圓的如臉盆大小的坑坑做灶膛,沿著坑的邊緣用雞蛋大的土疙瘩往上壘起一尺多高的圓筒。圓筒越上越小,最后收住口,呈喇叭狀。從塄坎的一個側面掏開灶眼,連通灶膛。然后,大伙兒到周圍找來一大堆干蒿草、芨芨草、駱駝蓬,還有干牛糞等燃料。先把牛糞從灶眼填到灶膛里面,再把草點著塞進去。火苗在灶膛里面燃起來,干柴牛糞不停地往里面塞,火焰不斷地從土疙瘩縫隙里往外冒,一股濃濃的土塊被燒紅的味道開始在山溝里彌漫升騰。大約一刻鐘后,灶上的土疙瘩被燒得通紅。這時候把洋芋塞進灶膛里,用鏟子把火紅的土疙瘩拍倒推進灶膛埋住洋芋,再拿干土捂住,防止熱氣跑掉。有時候人多了,在旁邊再挖一個灶燒一爐膛,這樣兩個灶里洋芋燒熟的時間先后剛銜接上。
埋進去的洋芋要等半個小時左右才能燒好,這個過程中,大伙兒就開始在周圍掏鳥蛋,或者打土仗,也有時候坐在地上進行口訣比賽。所有人分成兩組或幾組,組名都是以組里某個人的姓和乳名來稱呼,如周平七你們組、王改轉你們組、魏喜娃你們組、白招弟你們組等等,學名在童年還是個不被重視的符號。
比賽的主要內容就是看哪個組能說出的口訣多,家鄉的很多民間口訣都被挖空心思地想起來說出來。
周平七組里有人說:“光光頭,抹的油,騎的騾子趕的牛,跑到集上打醬油,打了醬油丟了牛。”
王改轉組就馬上接著說:“煙洞煙,直冒天。黃河里水洗紅氈,紅氈破,姑娘餓,狼打柴,狗燒火,兔娃子鉆到鍋里烙饃饃。”
對方馬上糾正:“不對不對,應該是狼打柴,狗燒火,兔娃子跳到鍋頭上烙饃饃,一烙烙成兩半個,放羊娃多半個,睡覺娃少半個。睡覺娃起來要饃饃,饃來?貓叼了;貓來?鉆洞了;洞來?草塞了;草來?牛吃了;牛來?屠家爺殺掉了;屠家爺來?睡覺起了;鋪的啥,蓋的啥?鋪著地,蓋著天,枕著地塄邊……”
他們組說:“一個美國大鼻子,愛吃蘭州釀皮子,辣子灌了一鼻子,跑到黃河邊洗鼻子,駱駝過來一蹄子,唉喲我的大鼻子。”
我們組對上去:“你打我,我不怕,我到蘭州找我爸,我爸拿個機關槍,朝你溝子上打三槍。”
這個組說:“老大開飛機,老二丟炸彈,炸死尕老三,老四老五都來看,一看是個大混蛋。”
那個組說:“報告!進來!干什么去了?給長官買玻璃絲褲衩子去了。”有人補充:“報告司令官,你老婆在臺灣,打來電話沒有褲子穿。”
哈哈哈哈,童真的笑聲在山溝里放肆地飄蕩起來……
口訣比賽難分勝負,很快又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問答式的歇后語對抗賽。你說“癩蛤蟆跳姜窩子”,有人馬上答“找著挨錘錘子”;他說“尿鍋子放著碗架子上”,立刻有人說“只知道高,不知道臊”;很快有人又想起一個“你就屬核桃的!”回答者答完“要砸著吃呢”后沖著對方說:“你才是屬核桃地!”氣憤地給對方出了一個“婊子坐墳頭”,對方答完“日你先人”后起身撒腿就跑……山溝里又是一片笑聲,等出題人反應過來自己挨了罵時,對方已經跑遠了。
忽然,有人想起洋芋燒好了,于是,大家擁向鍋鍋灶,扒開爐膛刨出洋芋。洋芋外面已經變成硬硬的黃殼殼了,但是燙得手里都拿不住,大家掰開,嘴里邊吹氣邊吃,瓤子又沙又白又香。吃完洋芋,你看著我,我瞅著你,笑得東倒西歪,大家都成了黑臉包公,滿臉滿手都是洋芋皮上的黑灰。幾個女孩于你給我揩,我給你擦,由于沒水,反而弄成了花臉。我們男孩予無所謂地用袖子隨便抹兩下,管他凈與不凈。
遠山上的放羊人趕著羊群開始回家了,大家也開始準備回家。這時,偏有好事分子劃根火柴扔進荒草里,“嘩啦”一下,騰起一團火苗,一時間,一大片火焰順著地面呼啦啦蔓延。遠遠地聽見了父母喊著回家吃飯的聲音,調皮的男孩子們解開褲帶叉著腿往火上澆,澆滅一處,又緊捏著往另一處跑。這會,女孩子早已笑著跑遠了。
鬧夠了,才發現太陽已經落山了。于是,便急急忙忙地用土塊射擊那些茍延殘喘的火苗,直到變成一片焦黑,才灰頭土臉地吆喝著調子“一二一,一二三四,我回我家,你找你媽”往家走。走到村口,看見有人扛著農具回來,便驚慌起來,說父母會罵,又有人洋洋得意地說自己的爸媽去鎮上趕集去了。這么早絕對沒回來。話沒說完,抬頭看見他爸了,頓時嚇得用袖子一抹臉上的黑灰,抄小路撒隧往家跑去。
山溝里恢復了寂靜,縷縷炊煙伴隨著星星點點的燈光在大山中裊裊升起,晚飯后的我們將在甜美的睡夢中等待明天的太陽升起,繼續我們與泥土相伴又快樂無窮的童年生活!
責任編輯 子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