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香港有效地利用了其高密度的城市空間發展,多元化發展綠色空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香港模式”,為國際大都市和高密度集中型城市同類實踐提供了成功的經驗。論文文章從網絡化、立體化和人性化三個方面來剖析、舉例、總結香港對于綠色空間規劃的規劃特點,并分別進行剖析舉例以此探索城市形態與自然環境之間和諧適應的關系。
關鍵詞:香港;高密度;綠色空間;人性化;網絡化;立體化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2)05-0000-00
收稿日期:2012-07-18
修回日期:2012-09-28
關鍵詞:香港;高密度;綠色空間;人性化;網絡化;立體化
城市綠色空間系統是以綠色植被為素材,運用科學與藝術手法,所營造出的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陽光充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工自然環境,是城市居民進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間系統【1】。
香港是一個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總面積1 068平方公里km2,有近700萬居民和近300萬流動人口。郊野有12個面積較大的公園,在港島鬧市區有維多利亞公園、香港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灣仔公園。此外,在港島和九龍 路邊、樓房住宅區等地也常常可以看見一片片綠地。
目前,香港的密度之高在世界上遙遙領先,都市區的人口密度約為6-~8萬人/k㎡,地塊開發密度如果用容積率來表述的話已要超過6。這些數值都是其他城市的2-~3倍【2】 。香港在城市工業、商業、基礎設施、交通、倉儲等城市設施集中的用地空間以外的開放型用地空間即公共綠色空間上的利用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努力將自身地形多變的束縛轉為空間設計的優勢,由此充分發揮使之成為獨特的網絡化、立體化系統。同時,它還考慮到人群組成問題,針對不同人群對公共空間的不同需要做出規劃,充分體現出香港的綠色空間設計中充滿了的人文主義關懷。
香港的城市綠色空間規劃特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網絡化、立體化、人性化。
1. 香港城市綠色空間系統的網絡化特征
1.1 城市綠地分級系統完善、布局合理
城市綠地包括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各種用地和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綠化地域。城市綠地系統的布局在城市規劃中占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即使一個城市的綠地指標達到要求,但如果其布局不合理,那么它也很難滿足城市生態和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閑娛樂的要求。反之,如果一個城市的綠地不僅總量適宜,而且布局合理,能與城市的總體規劃緊密結合,真正形成一個是一個完善的綠地系統,那么這個城市的綠地系統將在城市生態的建設和維護以及、為市民創造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以及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起到城市其他系統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香港重視綠地建設,強調綠地可達性和滿足住區居民綠地利用的需求潛力,并根據綠地大小、功能、位置和服務范圍等指標編制了綠地分級系統并,對具體的綠化方式做出指引。
香港綠化的規劃指引【3】摘要:
1)、地盤發展
a 應用園景設計總圖,為種植花木工作提供指引,加以協調;
b盡量保存現有草木;
c 沿地盤邊緣種植草木,開設種植地帶。
—就植樹而言,預留一條闊3米m的種植地帶,土層最少深1.2米m;—就種植其他植物而言,預留一條最少闊1米m的種植地帶。
d 開設園景緩沖區,以舒緩地盤發展造成的環境滋擾;
e 在有待發展的控制地盤內種植草木。
2)、住宅/、工業/、商業發展
a 達至休憩用地的供應標準,致力種植花木;
b 鼓勵開設平臺和公用空中花園。
3)、容易造成景觀影響的用途
a 石礦場
b 公用服務設施
4)、地區及鄰舍休憩用地
5)、道路及公路(包括區內通道)
6)、斜坡
7)、渠務和水務設施
1.2 環城“綠帶”和“綠鏈”的引入
香港城市綠色空間重視景觀整體性營建,利用綠廊、綠楔、綠道和結點(core site)等,將城市的公園、街頭綠地、庭園、苗圃、自然保護地、農地、河流、濱水綠帶和郊野等納入綠色網絡(green network), 組建擴散廊道(dispersal corridors)和棲地網絡(habitat network)等,構成一個自然、多樣、高效、有一定自我維持能力的動態綠色網絡體系【4】。香港的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密度集中,將城市中各個綠色空間節點連成整體可以起到密集綠化措施、完善綠地框架的作用。
針對香港市區內擁擠不堪的狀況,綠地空間常以垂直綠化、口袋公園和街頭綠地為主。近年來,元朗區的天水圍飛速發展,已經逐漸成為了非常繁榮的社區。與市區內不同的是,天水圍原為漁塘,其南為屏山,北面是為輞井村和米埔自然護理區。北部的發展于1998年展開,公共房屋樓宇高度和密度都比南部高,但是嵌入式的環城綠帶成為了這一地區的特色。,居住區間以軟物質緩沖,并以楔形綠地、綠色廊道等形成組成綠色網絡。綠鏈穿過越居住區等建筑密集區,也是成為居民相互溝通交流的主要場所。通過構建綠色的網絡,將不同類型的人群和各色建筑用地連結到一起。通過,同時,網絡之間的疊加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往,最終形成一個流動的網絡【圖片1 天水圍居住區小公園(自拍)(圖1)。
2. 香港城市綠色空間系統的立體化特征
城市空間不斷向立體豎向發展,立體綠化能與各種城市建筑有機地結合,增加加強空間層次變化,為建筑物的藝術造型錦上添花,賦予建筑物季節感,營造不同景觀,豐富環境的藝術面貌【2】。中環地區的步行體系呈層疊狀,成為是由一張包括步行街、人行道、天橋、地下通道、袖珍花園、花園平臺、建筑的共享大廳、屋頂花園等等在內的連接和疊加在一起的三維立體圖立體景觀圖片2 九龍公園(自拍)(圖2)。
2.1 居住組團間的綠色空間處理
香港本身山地較多,地形復雜,然而總覽香港各個居住組團,不難發現設計師們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多變的地形特征,盡量在盡量不破壞原有植被和水體的前提情況下設計出了變化豐富的市區中心變化豐富的口袋公園和居住組團之間的各式綠地。
2.1.11) 豎向設計
在豎向設計中能夠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不僅能減少了土方量,還形成了良好的景觀朝向。例如公園中傳統的地形設計——梯級花園,它通過它將人工湖組建在一連串的梯臺上。九龍公園更是仿造效仿意大利臺地園運用三級階梯的形式來給公園分區,臺階周圍的水流平靜緩和,每個階梯兩旁的水剛好漫過水池向下流淌,營造出寧靜的氛圍。站在最高一級的臺地上可以俯瞰至公園入口處,并且同時運用了中國園林的框景和借景手法,使其相得益彰。
2)2.1.2 立體花壇和護坡綠化
立體花壇是指:將一年生或多年生小灌木或草本植物種植在二維或三維的立體構架上,形成植物藝術造型。在有一定形體的地段上,集中在質地艾草畝花卉以美化環境并發揮其他多種功能的植床。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無論是小型街頭綠地的口袋公園還是大型城市公園,立體花壇和護坡綠化的造型都會和周圍的建筑風格相協調,同時立體花壇醒目、突出,很好地配合了滿足景觀的整體效果。護坡的擋土墻的設計則更加注重實用性和功能性,在維持滿足岸坡穩定的前提下進行和實現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的生態功能的生態設計,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減至最小。香港對于護坡和擋土墻的綠化設計原則是主要在尊重原有地形及植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并且針對人居環境需要做出進行了適當的改善。巧妙地利用利用地形起伏和擋土墻的高差變化還能形成自然的隔斷并起到和圍合空間的作用。類似的方式做法在綠地空間相對不足的居住組團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豐富了層次感圖片3 護坡綠化(自拍)(圖3)。
2.2 高密度區域空間的處理
步行體系實現提高空間利用效率的前提是必須具備高度連通性,從而解決不同標高建筑層以及地面層的相互聯系。據此,香港中環地區采用了空間層疊化和通用性設計得以實現連通性。,它將天橋、建筑內二層走廊、大廳、屋頂花園和退臺式屋頂廣場層疊到一起,幾乎所有類型的公共活動都發生在數個不同標高的層面上【5】。擴大公共空間的同時也擴大了垂直方向上的綠化空間。通過對細部的精心設計,中環廣場營造出了類似綠道和街頭綠地的環境,同時也將不同的層面疊加起來構組成了一個三維的網絡空間。主要構成要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2.11) 廊
廊是指屋檐下的過道、房屋內的通道或獨立有頂的通道。此處意為中環地區步行體系中的所有街道空間,包括步行街、人行道、天橋和地下通道。它們將各個主要建筑物和空間節點相聯系起來,使得它們之間互通有無,縮短了距離感、,增加了空間豐富度。中環地區街道空間的綠化以設置固定的或可移以動的高架花槽為主,并致力于營造一種休憩和交流的氛圍。
2.2.22) 場
場,即廣場。中環地區的小型廣場散布于各個大廈附近,面積多在幾千平方米左右。這些廣場大多與建筑相重疊。一類以中環中心為代表,主體建筑采用底層架空方式形成廣場,另一類如IFC裙房為典型的多層屋頂廣場【6】。作為公共空間的廣場“借用”了建筑空間,是一種多元化空間的嘗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2.33) 園
“廊”和“場”組成了中環地區的面狀空間,而園就是則將整個使空間變得立體化了。除了香港公園外,其余一些不足3 000 ㎡的袖珍公園是點綴散布于在高樓大廈間的精華。一部分為屋頂花園,起到了顯著的生態作用,能夠調節局部小氣候,凈化空氣。屋頂花園中;其的垂直綠化還避免了不良建筑材料的使用,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7】。還有一些是建筑庭園,小而精致。
3. 香港城市綠色空間系統的人性化特征
香港這座高密度城市的能夠迅速崛起并且在環境保護、樓宇建設和綠色空間構建上取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兼顧各類人群,、充滿個性魅力的人文關懷設計。
3.1 歷史文脈的延續
雖然沒有像巴黎一樣建立貫穿歷史遺跡的綠道,但香港依然成功的地將自然環境綠色空間與人文城市棕色空間相結合起來,不僅起到教育作用,還能體現香港有記憶有文化的城市精神。街頭綠地中隨處可見的是模仿蘇州園林造型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流觴曲水。一些公共藝術品巧妙運用花窗和青花瓷墻面裝飾,傳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文化;還有一些只將取借景框景等傳統精髓結合與現代手法結合起來,力圖營造一種新中式的氛圍。香港海洋公園專門設有一個“園中園”,名為“集古村”,是半個博物館式的歷史生活展覽空間,將中國古代各種宮室民居、市塵堂館等環境以及工藝作坊展示給人們看,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民俗。歷史文脈元素的加入使得整個公園的厚重感陡然增強。
3.2 公眾的參與意識
3.2.11) 人性化的尺度
香港的綠化空間能夠促進公眾的參與意識主要在于其設計注重人性尺度,而非跟風營建大規模的景觀廣場或者有象征性的大型綠地。受到整體城市密度的影響,香港的綠化空間以小型為主,主要是受到整體城市密度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小型公共空間不拘泥于構圖上的嚴格對稱,它的形式復雜多變,追求的是注重對空間環境品質的塑造。例如,多數中心商業區的口袋公園具有香港地域文化特色和民眾熟悉的生活氛圍,這無形中拉近了大眾的情感距離。著名的景觀規劃專家俞孔堅教授指出:“現代城市空間不是為神設計的,也不是為君主設計的,更不是為市長們設計的,而是為生活在城市中普通的人們設計的,這些普通的人是具體的富有人性的個體,而不是抽象的集體名詞‘人民’。”【8】
3.2.22) 注重滿足各階層人不同人群的需要
人是公共綠色空間的創造者和使用者,香港的公共空間注重參與意識還體現在它針對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合理分配了活動空間,共享社會資源。
特區政府自回歸祖國以來致力推廣國民教育,尤其是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基本香港境內的基本每一個公園都有自己的歷史,所以相應的地它們會設立各自的知識普及文化館,免費供游人參觀。其中的知識講解由專人負責,并且通過多媒體充分調動兒童和青少年的各個感官,寓教于樂。市內公園、住宅區的屋頂花園還有高層建筑中的空中花園,都專門設有兒童娛樂區,放置了設計新穎,用于發散思維的游戲用具。為了照顧兒童的需要和出于安全等方面等考慮,這些地方多使用軟性鋪裝。
公共場所中的設施還有一部分是為特殊人群考慮的。與許多大城市不同的是,香港對特殊人群的關懷能夠深入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除了我們常見的輪椅使用者的廁所或無障礙通道以外等,公園中的及指示牌和各類展館都設有盲文,園路的鋪裝也能起到指示的作用。
以上所述的多元化意識最終形成了香港人獨有的公眾參與意識,使得城市的綠色空間具有了人文主義色彩。
3.3綠地空間中的細節設置
在地狹人稠的市區中心,綠地本無非是一個放松和呼吸清新空氣的奢侈的地方,然而全港的綠化覆蓋率能達到了70%。這與他們在細節上所下的功夫密不可分圖片4 口袋公園中被保護的古樹(自拍)(圖4)。
第一,香港政府規劃署不放過任何一塊可以進行綠化設計的彈丸之地,例如窗臺,人車分流的隔斷,立交橋兩側和下方,還有通風管出口等等。規劃署還公布了新行人環境規劃準則,規定人行道要預留1.5m寬作為街道設施或綠化。
第二,盡量做到與原始環境相協調。香港的綠色空間較少按照西方造園中改造自然尋求幾何對稱和規律之美的方式進行綠化,而是反而傳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天人和諧并融合了英國的自然風景式園林風格。在最大限度保護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的情況前提下加以修飾,例如基本所有的古樹都會被保留在原地并且采取特殊形式突出,而高低起伏的地形就會被做成臺階已以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
第三,公共空間內管理細節落實徹底,包括街道的清理、設施的維護,垃圾分類回收等等。
結 語
高密度是許多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重要形態特征之一,許多發達地區都有向著香港的高密度人口、高密度交通和緊湊型城市方向發展的趨勢。但不是每一個城市都能夠像香港一樣通過高效率的地利用城市空間和多元化發展綠色空間來使得城市綠地的服務半徑達到適宜的程度。
然而香港的城市綠化依然存在著缺乏綜合、長遠規劃的問題。市區綠化計劃的執行和維護脫節,導致許多樹木并沒有在土壤貧瘠的市中心存活下來。所以越來越多的專家呼吁香港政府推出更有效的綠化計劃,將管理措施詳細化,安排專人負責植被的日常維護工作。
對于我國的許多城市而言,它們的交通已經處于超飽和狀態、居住組團之間擁擠并且難以找到一種方法來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綠地網絡化、空間立體化、設計人性化是香港成功的綠色空間規劃模式。總結香港的經驗,分析其不足,將有助于我們少走彎路;分析香港城市綠地空間變化的優勢及不足,能夠找到優化高密度城市人居環境的一些規律。
致謝:感謝張文英老師在專業方面的教導和趙曉銘老師給予本文的寶貴建議。
——————————————
參考文獻:
【1】李海波 ,楊嵐 ,歸紅 ,陶英軍等. 城市綠色空間系統規劃設計研究——實施“園林城市”建設工程新探索.[J].城市規劃,1999年第,23卷第(8期):53-54.
【2】吳恩融. 香港的高密度和環境可持續性——一個關于未來的個人設想.[J].世界建筑,2007年10月,10:127.
【3】資料來自香港政府網.[EB].
【4】張慶費 ,楊文悅 ,喬平. 國際大都市城市綠化特征分析[J]. 中國園林,[J].2004年7月,7:76-78.
【5】郭巍 ,侯曉蕾. 高密度城市中心區的步行體系策略——以香港中環地區為例[J]. 城市綠地系統,[J].2011:43.年
【6】貝思出版有限公司.亞太景觀[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68.
【7】譚雪 ,鄭麗 ,王永兵 ,陳煜坤 陳志欣等. 多元空間綠化在未來城建中的應用——以上海世博會為例[J]. 中國園藝文摘,[J].2012年第,2期:70.
【8】俞孔堅.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呼喚人性場所[J]. 城市環境藝術,[J]. 2002,1:65-68.
審稿編輯:廖文波 楊學成
作者簡介:
孟醒(1989-),女,(1989-),唐山人
本科,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方向
E-mail:1184615364@qq.com
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系學生。
姓名:孟醒
出生年月:1989年2月
性別:女
籍貫:河北唐山
教育背景:本科在讀
工作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
職務: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系本科學生
通訊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路483號華南農業大學啟林南35-703
郵政編碼:510642
聯系電話:15002004632
電子信箱:11846153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