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韶關綠道建設是區域綠道網絡規劃到中的城市綠道規劃的實踐部分。韶州公園綠道、杜鵑公園至丹霞山綠道率先在實踐中將運用綠道理論運用到韶關綠道建設實踐中,:在韶關市綠道網總體規劃框架內,以突顯凸顯粵北山水、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體現和嶺南園林特點的為思路,規劃以山、林、湖為要素,創造具有韶關城市獨具特色的韶關綠道體驗。
關鍵詞:韶關綠道;建設規劃;總體布局;城市特色;嶺南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2)05-0000-00
收稿日期:2012-03-15
修回日期:2012-07-19
關鍵詞:韶關綠道;建設規劃;總體布局;局部特色;廣東園林
1 引言
韶關地處粵北,是廣東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由于北界五嶺,鎖鑰湘贛,、南扼北江,、湘贛鎖鑰咽喉交廣的交通要沖地位位置以及優越的自然環境,韶關在歷史上曾是五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和軍事戰略的要地,孕育和發展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有“古虞名郡”的美譽[1] 。韶關在廣東打造千里綠道網工作建設中,韶關充分結合統籌考慮本地當地的自然山水格局、資源要素空間分布、自然人文內涵及城市規劃的要求,逐步推進韶關綠道的規劃和建設。
2 城市綠道的類型及功能
2.1 綠道的概述
綠道理念的概念起源于源自19世紀20年代的美國,譯自英文單詞“greenway”,來源于greenbelt和parkway。“green” 意指自然或半自然植被;“way”表示可移動的通道,具有移動的意味,是人類、動物、植物、水等的通道[2]。
綠道是一種即綠色線性的開發空間,是一個多方面、組合而成的多功能的組合體,是自然系統和人工系統的復合體[3]。“綠道”在查理斯.·萊托的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中這樣定義綠道: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4]。
綠道的建設是往往充分利用沿線的自然、人文資源,通過采取游徑建設、景觀提升以及完善服務配套設施的等方式進行建設完善,讓市民體驗“慢生活”的健康環保的休閑方式。
2.2 綠道的類型
根據綠道的空間布局、地域景觀特色、自然生態與人文資源的特點,以及綠道所處位置和目標功能的不同,綠道可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的方式。《珠三角區域綠道(省立)規劃設計技術指引》中將綠道分為生態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類[5]。生態型綠道可保障生物多樣性,可供、開展自然科考以及進行野外徒步旅行。郊野型綠道主要依托城鎮建成區周邊的環境,為人們提供打造人們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綠色休閑空間,保護郊野景觀和生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都市型綠道主要集中在城鎮建成區內,滿足人們綠色通行、改善周邊居住環境最基本的等需求。
2.3 綠道的功能
綠道有機的地串聯了各類有價值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兼具有生態、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功能[5]。綠道的功能主要為體現在:增進公眾健康,豐富生活方式;維護自然風光,保護城市生態;保護歷史遺產,弘揚地方文化;發展旅游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改善城鄉生活環境,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3 韶關綠道建設總體布局
2011年在韶舉辦的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推動了韶關的綠道建設的嘗試。在深入調查研究相關標準、指引和規范,并及吸納參考各方意見的基礎上,韶關市對做出韶州公園綠道、杜鵑公園至丹霞山綠道、蓮花山綠道進行了詳細規劃并及建設實施。綠道連美景,“韶關行,好心情”。短短一年內一年時間,便建成了3條綠道,讓韶關綠道建設走在全省山區市的前列。
韶關市綠道網結構規劃為:“一環兩橫三縱,三江六岸”(圖1)。其中“一環”為環城郊野生態休閑綠道,主要根據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組團型城市結構和群山環城的自然格局,建設串聯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外圍扇形展開的五大城市組團和周邊制高點山體的環城綠道。“兩橫”即分別指自西向東依次串聯韶大組團、島北片區、西河片區、沐溪片區和龍歸組團的都市運動休閑綠道,以及串聯韶大組團、蓮花山、韶南片區、芙蓉新城、武廣鐵路客運專線韶關站、龍歸組團的青山秀水生態休閑綠道。“三縱”即分別指在城市東部串聯丹霞山、韶大組團、曲江組團、南華禪寺的丹山禪韻觀光休閑綠道,串聯雞公山、黃崗山、西河片區、芙蓉山、西聯新區、去將組團的都市觀光休閑綠道,以及串聯西河片區、芙蓉山、西聯新區、白土組團的都市休閑游憩綠道。“三江六岸”即依托武江、湞江、北江岸線形成的濱江文化休閑綠道。規劃確定7條主要綠道選線,形成韶關城市綠道網的構成骨架,分別承擔區域綠道和城市綠道功能。
韶關綠道(附韶關綠道總體布局結構圖)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串聯城市組團和城鄉社區,鏈接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融合游憩娛樂、旅游休閑、運動環保等多種功能,構筑涉及城鄉一體化的區域、城市、社區三個層面的城鄉一體化的多類型綜合型綠道網系統,建設以環城綿綿群山、和中心三山三江六岸為背景、綠道網為骨架的綠化旅游休閑體系,變城市綠地為城市“綠野”和城市“綠業”,打造生態、健康、山水、陽光、人文氣息的南嶺綠都[6]。
4 韶關綠道建設局部特色
4.1 韶州公園綠道規劃
韶州公園綠道按照突出粵北地方特色、體現嶺南園林特點的思路,規劃以山、林、湖為要素,在韶關市綠道網總體規劃的框架內將綠道理論運用到建設實踐中積極運用綠道理論。之所以將韶州公園綠道建設作為韶關綠道建設的試驗段,是因為韶州公園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而且交通便捷,公園擁有良好的山、水生態環境和完善的道路系統,是一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交通便捷的地方。在韶州公園建設的環湖環山都市型雙環綠道,為人們慢跑、散步以及自行車運動等戶外活動提供了舒適的場所(圖2)。(配圖一)
韶州公園綠道利用原有道路進行改造,形成雙環綠道系統。雙環綠道分別是指環繞沙湖的親水休閑步道和環山自行車健身道。親水休閑步道環湖一周總長為2 公里km,寬度為2 m;自行車道總長為2.2 公里km,寬度為3 m(圖3)。(配圖二)根據韶關市綠道網總體布局,結合及綠道建設要求,在對原有道路進行修繕、改造的同時,完善慢行道標識系統等配套設施以及服務、交通與換乘系統,使綠道可提供休憩、指示、停車、換乘、衛生、安全等服務。配套建設綠道驛站1個,設置安裝標識牌30塊,綠道沿線種植喬灌木約5 000株,新建、改造綠化面積約1萬0 000平方米㎡(圖4)。(配圖三)2011年元旦前后,在韶州公園綠道舉辦“萊斯豪苑杯”園林綠道自行車公開賽,標志著韶關第一條綠道正式啟用,這也是全省山區市建成的首條綠道。綠道建成后,現已經成為一個市民休閑、鍛煉的一個好去處(圖5)。(配圖四)
4.2 杜鵑公園至丹霞山綠道規劃
杜鵑公園(五里亭省委機關舊址)至丹霞山綠道是韶關市為迎接2011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而建的重點工程之一。11月5日,在丹霞綠道舉行的體驗騎行體驗活動,也為旅游文化節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圖6)。(配圖五)杜鵑公園至丹霞山綠道以韶關著名旅游景觀為特色,是連接市區著名景點——中共廣東省委粵北省委機關舊址和丹霞山的重要綠色旅游走廊。
杜鵑公園至丹霞山綠道全長48 公里km(圖7),(配圖六)建設注重以生態性、本土化、安全性、連通便捷的為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的道路框架、道路系統,原則上不改變原有土地的權屬和使用性質,高效利用現有土地資源。該綠道起始于市區杜鵑公園,終點為丹霞山正門。途經湞江河堤、灣頭、黃竹、芙芷壩、瑤山、夏富,穿越穿過丹霞山景區。沿途可觀賞游覽環境優美、景色環境宜人的湞江風景,田園風光、夏富古村落、以及一帆風順、童子拜觀音、仙山瓊閣、竹筏漂流等丹霞景觀(圖8)。(配圖七)該綠道建設以突出生態和郊野為特色,重在著重體現丹霞山風景區和沿線的生態、郊野特點。在對原有道路進行修繕的同時,完善綠道標識系統、基礎配套設施及服務、交通與換乘系統等。綠道沿線利用村落的商店等來布置驛站,建設農家樂等設施,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憩、停車、換乘、衛生等服務。此外杜鵑公園至丹霞山綠道還建設有3段山地自行車體驗段,平緩的河堤和山地相結合,增添了騎行樂趣。
市區到至丹霞山的綠道是韶關休閑旅游的重點項目,是一條連接田野鄉村和自然、人文景觀的郊野型的綠道。綠道的建設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休閑旅游的場所,讓自行車愛好者一睹郊野風光。;更還能夠豐富了當地的旅游資源,帶動當地農民人們發展旅游業,促進自覺形成保護原生態自然風光的意識保護,形成特色休閑旅游,增強韶關旅游的吸引力。
5 結語
如今在韶州公園的綠道上游人眾多,老人、家長、小孩、年輕人各得其樂。看到不少老人在散步,也有家長帶著孩子或年輕人結伴前來騎行。市民說:“在綠道上騎車,可以仿佛暫時離開與喧囂的城市隔絕了,心情特別的好”。綠道的建設有效的得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讓人們盡享原生態的自然之美,其慢行系統也在無形中給向人們提出宣傳了一種“慢生活”的生活態度理念。韶關綠道建設秉承“因地制宜、因形就勢”的原則,突顯粵北山水、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創造了與珠三角綠道特色不同風格的多樣化城市綠道體驗。
參考文獻:
[1]梁健,,何露.,韶關印象歷史與文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12.
[2]searns,r.m.,1995.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 form[J].landscapeandurban planning.1995,33(13),65-80.
[3]莊榮、,高陽、,陳冬娜,.珠三角區域綠道規劃設計技術指引的思考[J],.《風景園林》,2010年(2)第二期,:81-85。.
[4] Litte,c.e.,1990.greenways for america[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ress,baltimore,md.
[5] 廣東省建設廳,.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M],.廣東省人民政府網,2010年6月,6。
[6] 韶關市城鄉規劃局、,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韶關市綠道網絡專項規劃[M],.2010年10月,10.。
█審稿編輯:侯碧清 李敏
作者簡介:
王琦(1985-),江西贛州人
本科;園林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規劃設計工作
E-mail:becky-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