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的西南部,距廣州市約60多公里。一般峰巒在海拔300 米m上下,主峰高346 米m,是一座古火山,它的地層由凝灰巖、火山角礫巖所構成,為新石器時代珠江三角洲主要采石場和石器制作場,富有特色的“雙肩石斧”石器代表了古西樵文明。西樵山是嶺南的旅游勝地之一,自然風光鐘靈毓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山上72峰峰峰皆奇,36洞洞洞皆幽,素以風景秀麗、清幽恬靜,奇巖異洞著稱。而名勝古跡舉目皆是,明清期間大批文人學子隱居于此,故又有“南粵理學名山”之雅號。它與號稱“東樵”的羅浮山齊名,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譽。
西樵山林深苔厚,郁郁蔥蔥,洞壁巖縫,儲水豐富,湖、瀑、泉、澗、潭點綴其間,主要得益于巖質松疏易于儲水,形成很多泉瀑,古人贊之“誰信匡廬千嶂瀑,移來一半在西樵”。正是因為西樵山有如此高品味的自然旅游資源,國務院、國家林業部才相繼授予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森林公園”兩頂桂冠。
西樵山的流泉飛瀑多至200多處。著名的大云瀑,俗稱“飛流千尺”,自山上的天湖流下,分成上下三疊,上段稱龍涎瀑,中段為云外瀑,郭沫若曾書寫題名,下段流到白云洞的右角破空飛瀉而下,崖上挺立在瀑間有一巨石,上有摩崖大書“飛流千尺”。此外,崖壁還有“瀉月”、“滾雪”、“銀河倒瀉”等歷代題刻。西樵東部的碧玉洞有“玉巖珠瀑”,瀑布沖崖怒飛,水花噴瀉成霧狀,數十丈內一片空濛。明末詩人屈大均稱西樵:“以此碧玉之瀑為最奇”。東南部的噴玉巖有“云巖飛瀑”,它是西樵最長的瀑布,經“冬菇石”旁一瀉而下。西南的錦巖有“云路鐵泉”。而天湖之南有垂虹洞,左右兩瀑交流如雙虹下飲,故此洞被名為“垂虹”。屈大均說西樵是“泉山”,“不知山在水中抑水在山中”,說出了西樵山自然風光之特點。
西樵山最為著名的白云洞,位于山的西北麓,創建于明代嘉靖至隆慶年間,由南海名人何中行、何亮父子所辟。何亮自號白云先生,在這里隱居讀書,洞因他而得名。與他同一時期的南海人龐弼唐題寫了“白云洞”三字,刻在洞中。以后白云洞附近建筑漸多,有僧寺、道觀、書院、祠廟和泉瀑間的亭閣等。白云洞是西樵山36洞之一,被稱為西樵山風景區的總匯,有“欲攬西樵勝,先應訪白云”之說。白云洞上面周圍峭壁凌空,飛泉吐玉,亭臺樓閣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歷代士大夫、文人墨客給白云洞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和摩崖石刻,由此得名的“西樵云瀑”,清朝時已列為羊城八景之一。
白云洞分有為內洞和外洞,大云瀑在內洞流注為白云溪。出至外洞,匯有三湖,即鑒湖、會龍湖和應潮湖。建國后在三湖之下新辟了兩個人工湖,成為一瀑帶五湖。白云洞外,泉聲如琴,松濤如韻,瀑聲如潮,鳥聲如雨,林木間古建筑掩映,錯落有致,有三湖書院、云泉仙館、白云古寺、字祖廟、奎光樓等明清建筑群,君行西樵,宛若畫中游歷。
西樵山書院盛于明、清兩個朝代,共有6間書院。以湛若水、何白云、康有為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學子隱居西樵山,探求理學,錘煉心性。西樵山中部主峰為大科峰,明正德年間,增城學者湛若水在這里建有大峰書院,和他同期的有南海方獻夫在紫云峰建石泉書院,霍韜在雞冠、紫姑、龍爪、聚仙四峰之間建四峰書院。他們在西樵講學十年,到嘉靖初同被起用。湛若水歷任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方獻夫為內閣輔臣,霍韜官至禮部尚書。這些書院在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被拆毀。現在大科書院遺址還有“湛子講學巖”和、“湛子行墓”,墓呈六角形,為湛若水的一處衣冠冢。
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三湖書院,因位于應潮湖、鑒湖、會龍湖之間而得名。門匾由民族英雄林則徐書寫。康有為少年時代曾在這里讀書求學,1878年冬,21歲的康有為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深感迷茫、憂慮,遂離開嶺南儒學大師朱次琦,來到三湖書院苦讀。“秋風每賦感知己,記得樵山花又紅”。康有為在這里遇上了人生知己——時任翰林院編修張鼎華,才有了機會走出三湖書院,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煙雨西樵乍霽開,三湖碧水映樓臺。追尋遺跡康南海,不盡滄桑過眼來。”首句再現了康有為在西樵山三湖書院苦求變法強國之路的歷史。
云泉仙館原為玉樓書院,創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清光緒年間被改建為道觀。建筑依山就勢,畫棟雕梁,清雅別致,宛若仙宮,為二進歇山頂建筑,主要有前殿,鐘鼓臺、祖堂、墨莊、帝親殿和后殿廂房等。殿前置有兩根石華表,石獅一對,其兩側墻壁上飾獅子、鳳、魚等浮雕和六駿圖、百鳥朝鳳壁畫。殿門左右為鐘鼓臺,后殿為祖師堂,奉祀呂洞賓。云泉仙館保存完好的清代精美磚雕,它見證了廣東磚雕主產地之一佛山歷史上的輝煌。云泉仙館旁的墨莊,珍藏有歷代名人書畫,它以藏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手書“墨莊”二字匾刻而命名。云泉仙館左有邯鄲別邸,面臨鑒湖,原址是筑于明代的流丹臺,清代曾改建,光緒時易名邯鄲別邸,因所筑山樓似船狀,故稱為“云海天船”。
位于山麓的字祖廟、奎光樓均建于清乾隆丁酉年間(1777年),字祖廟供奉的是中華文字的創造者倉頡,奎光樓供奉的是開文運點狀元、中國古代文學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神。魁星一手捧斗、一手執筆,用筆點上誰的姓名,誰就會高中狀元。據說當時西樵人文不景氣、學子科舉難中,西樵簡村28戶大戶人家為了振興文氣,捐資修建字祖廟和奎光樓。兩樓建好后,孩童入學啟蒙、學子進京趕考都要來此參拜兩文星,舉行啟蒙和開考儀式。此后西樵文運暢通、科舉昌盛,舉人、進士不斷。奎光樓和字祖廟從此名聲大振,連廣東其他地方的許多學子也前來參拜,感受文氣和靈氣。據史料記載,僅同治、光緒年間,南海就出了60多名進士。
此外,西樵山還有許多自然純樸的天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西樵山中部的翠巖景區,主要景點有龍須泉、半月泉、無葉井、碧云村、丹桂園等。翠巖是該景區的主體,在碧云峰西,是一漏斗形狀的狹長山谷,谷內寒藤搖翠,樹影侵云,飛泉入隙,急流歸潭。翠巖谷內有二石室,是清代畫家黎簡與何丹山隱居之所,翠巖壁上石刻眾多,著名者有黎簡所題“天然圖畫”,鄧泉所書“泉石清幽”等。碧云村中的丹桂園,存有數株過百年的老丹桂,花絳紅,釀作桂花酒,極為醇厚。這里的無葉井和蟹眼泉,也富于清趣。無葉井被譽為“樵山第一泉”,此泉水甘清冽,終年不歇,更為神奇的是,無論寒來暑往,葉落紛紛,井面斷無殘葉一片,“無葉井”因而得名。
石燕巖景區在西樵山東南部,其主體景觀為古采石場留下的遺址。石燕巖十分瑰奇,洞分內外兩層,外洞高約數丈,洞壁凝珠含霞,雖六月而涼氣襲人,洞口扁圓如唇,內進寬廣,可容千人,內洞現已蓄水成湖,設有游艇可供游人探幽,水洞中有巨石兩塊,其一巨石如車,其二石柱狀似牌坊,造型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石燕巖附近還有寒泉洞、天窗格、石屏風、石祠堂、冬菇石等景物。
九龍巖景區在西樵山的西南部。著名景點有四方竹園、寶峰勝處、春風亭、石竹園、紫姑廟等,其中四方竹園以遍植四方竹而聞名。
近年來修建了南海觀音文化苑、黃大仙圣境園等。聳立于西樵第二高峰大仙峰上的觀音座像已成為人們朝拜佛教觀音必到之所,觀音文化苑由南海觀音主體法相、圣境匯芳、圣域市肆、福壽蓮池和環海鏡清組成。所在大仙峰海拔292.47 米m,左右分別為雙馬峰和馬鞍峰,背枕西樵最高峰大仙峰,選址為具有傳統“左青龍蜿蜒,右白虎馴伏,背玄武垂頭、前朱雀翔舞”吉穴之勢的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