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7歲的佳音,目前是北京一家民營企業的行政主管,月收入過萬。但她很羨慕父母那一輩人,分配工作,單位分房,老了有退休金,而他們這一代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雖然現在的工作也比較體面,但佳音仍然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以及對未來的焦慮。基本上每隔兩三年就會換一次工作,現在的工作已經是第五家了。“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處在一種非常不穩定的狀態,隨時都可能被代替。目前的工作也根本不可能做到老。”頻繁的工作變動并非是佳音自己的意愿,更多的時候是公司自身出現了運營問題,還有個別的是不愿意繼續為老員工的高支出買單。
除了趁自己還有工作能力的時候盡量多存些錢,佳音不知道可以拿什么保障自己的未來。對健康的擔憂、對工作的不安、對未來的迷茫……種種壓力讓他們這一代人陷入了困頓與恐慌的迷局,這種恐慌甚至還在不斷向年輕層蔓延,三十而立成了三十而栗,四十不惑成了四十不獲。
“你想過十年、二十年后的生活嗎?”
“不去想,也不敢想。”
我們都是都市“病人”?
買車了,購房了,猝死了,跳樓了
很長一段時間,曾小亮無法走出短時間內痛失兩位好友的陰影。
1976年出生的曾小亮正穩步進入成功人士的行列。他辦雜志,寫專欄,出書,自己還有個小公司。他的兩性情感專欄已經寫得小有名氣,這方面的書今年也出得最猛,計劃要出5本。
但朋友的猝然離世讓他放慢了向前沖的腳步。因為他忽然感覺到,在生命面前,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已經擁有幾套房子的曾小亮說,生命離開的時候,什么都帶不走,你狂熱追求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回顧十多年來寫專欄的經歷,曾小亮發現,他所寫的東西不僅是當時社會的關注熱點,同時也是一代人成長歷程的反映。
十年前,他給《深圳青年》寫專欄,關注的是職場勵志話題。那時候深圳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很多年輕人懷揣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奔赴那里。曾小亮的專欄就是面對這樣一批年輕人,寫些職場勵志、職場建議或者創業建議之類的文章。
十年后的今天,他關注的問題是職場人群的身心健康和身心靈環保的內容,因為他發現,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出現身心問題,而且出現問題的人群,呈現越來越擴大化的趨勢,甚至波及到他身邊的親密好友。這些人中,就包括有他最早期的那批讀者,他們已經步入不惑之年,或許很多人也算事業有成,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身心的健康。
曾小亮的朋友葉子,是國內某知名網站的高管。四十幾歲的她,除了要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和激烈的同事間的競爭,還為了挽救亮起紅燈的婚姻疲于奔命。為了獲得平靜和解脫,她花了幾十萬元不停地參加各種身心靈成長班。但學習的結果是,她的腦子已經變成各種理論的跑馬場,她深陷其中,找不到出路。
曾小亮說,我覺得她不僅沒有得到解脫,反而變得更焦慮和茫然。
這一代人的家庭生活也患上了焦慮癥,人們越來越匆忙地結婚,越來越草率地離婚。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2010年中國結婚120萬對,離婚196萬對;而2011年,離婚超過200萬對。
健康問題不僅出現在心理層面。中科院2011年做了一次中國勞動力人口身體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將全部樣本共計14個職業類別的亞健康比例相加,中國勞動力人口約有60%身陷亞健康危機。焦慮似乎已經成為這一代人的通病:為永遠賺不夠的票子焦慮,為更大的房子焦慮,為升職和工作的壓力焦慮,為孩子“小升初”焦慮,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抱有強烈的不安全感,過早擔心被車輪滾滾式前行的社會所拋棄。
不做“經濟動物”
哪里找尋心靈“雞湯”?
現在,曾小亮每天晚上八九點以后的時間,都是留給自己的。不再工作應酬,基本都在運動、看書、欣賞音樂,他還會自己在家里跳跳舞。“每個人都會講很多人生意義層面的東西,我反倒覺得要回到常識上來。這個常識就是運動、美食、享受音樂,這些基本的東西會讓一個人變得很健康,是能量提升的很重要的方式。”
曾小亮周圍也有一些朋友,去做心理咨詢,或者是參加身心靈培訓,以求得釋放和解脫。
LOVWEI THINK俱樂部就是這樣一家幫助人們身心靈成長的機構。俱樂部創始人樊曉艷做過創業者,做過文藝女青年,現在是天使投資人和LOVWEI THINK俱樂部的創始人。
采訪的那天,樊曉艷剛剛見過著名的天使投資人薛蠻子。薛蠻子看到她的第一句話就是,“你需要錢嗎?”
樊曉艷現在不缺錢。LOVWEI THINK俱樂部的普通會員,每人收費3.8萬元,離第二期開課的日子尚有一段日子,30個報名資格已經爆滿。這還不算俱樂部的鉆石級會員,鉆石級會員每人收費10萬,可以得到樊曉艷一對一的輔導。
在今年年初創辦這個俱樂部之前,樊曉艷參加過不少身心靈成長課程的學習,自己認為受益很多。她的俱樂部是將各種心理學工具和方法綜合起來,為己所用,再加上她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幫助俱樂部成員解決人生中的困惑和問題。
“會員的問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比如有些人是公司管理者,他們會遇到融資問題、股權分配問題等等;還有一類是生活中的問題,比如情感問題、親子問題、與父母的關系問題等等。”LOVWEI THINK俱樂部現有的會員中,80后、70后占到絕大多數,普通會員以企業白領居多,鉆石級會員都是企業老板、創業者。
樊曉艷也坦承,參加過這樣的學習并不意味著人生就不會再有問題。人生是個流動的過程,只要人活著,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學習的好處是,它能夠喚醒一個人內在的能量,讓人產生自我修復的能力。
這是一個被需求催生的市場。如同早些年間卡拉OK的火爆,幾年前瑜伽的熱潮,眼下很有熱度的中醫按摩、足療保健,以及心理咨詢甚至占星、靈修、身心靈培訓等過去很低調、小圈子的解壓方式正在局部迅速升溫。
這一代人希望尋找某種釋放、解脫、慰藉、治愈。不過,強烈需求催生的市場難免沒有泡沫。
目前國內這些速生的身心靈成長機構也是魚龍混雜。比如,一些機構的收費虛高,國內一些所謂專家的課程售價,甚至比這些心理學工具創始人的收費還高,而事實上國內沒有真正公認的專家,也缺乏相應的行業機構制定相應的標準和規范。
輿論對這些身心靈成長機構的認識也非常不同。樊曉艷是一個堅定的擁護者,她去找薛蠻子,希望將自己的俱樂部推廣到創業者中間。而薛蠻子的反應則直截了當,“我對這個不了解,不能幫你的忙”。
曾小亮曾經因為情感專欄的撰稿和樊曉艷有過“業務”上的交流。不過,曾小亮有些打趣地說,他始終還是不放心將自己的“心靈”交給現在這類魚龍混雜的商業機構。
但曾小亮也并不否認一些真正有價值的課程帶給人的幫助,但他近乎悲觀地認為,不管是那些曾經流行、還是眼下正在火熱的“藥方”,并不能根本地、長久地帶給這一代人更深的快樂與心靈的恒定。
對工作的不安、對未來的迷茫……種種壓力讓他們陷入了困頓與恐慌的迷局,這種恐慌甚至還在不斷向年輕層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