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8年App Store誕生以來,以手機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商店為核心的生態系統概念,逐漸成為IT界的主流概念。經過3年波瀾壯闊的行業變革,時至今日,iOS系統、Android系統和逐漸成型的Windows Phone系統,形成了移動終端產業的三“國”鼎立局面。
然而,這種格局并非是由蘋果、谷歌和微軟三巨頭所開辟于行業未蒙,而是經過殘酷的行業競爭、淘汰之后的結果。
以微軟為例,其本是最早提出“手機PC化”(即智能手機)的勢力,從Pocket PC開始,微軟便沒有終止過對智能終端的探索。在Windows Mobile獲得短暫的成功之后,iPhone成功地完成了喬布斯“重新發明手機”的使命,微軟不得不將之前的努力推倒重來——關停Courier和Kin,并在2008年11月由Windows Mobile轉為Windows Phone。而伴隨著微軟起伏,昔日明星——Palm、RIM等公司也經歷了自己從波峰到波谷的命運逆轉。
經過兩年殘酷的競爭,RIM的黑莓手機和基于名為Tablet OS的平板電腦PlayBook幾近被淘汰,被惠普收購后的WebOS系統在一系列跳票后已為明日黃花,而三星的Bada系統則一直羞于見人。
現在可以肯定,移動終端產業(也包括即將面世的智能電視)的“根系統”——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在Windows 8誕生之前的名字),將定義世界絕大多數移動終端。
然而,在智能手機的“根系統”已經割據完畢的今天,眾多亞生態系統卻顯示出天下大亂的混戰局面。
從技術形態上看,它們都是基于Android根系統之上搭建商業模式的亞生態系統。從商業形態上看則分割為三種,自己研發操作系統的硬件制造者,基于應用商店的應用平臺,以及兩者兼具的大公司。
在硬件制造者陣營里面,它們有的是HTC、聯想這樣的終端制造商,有的是中移動這樣的電信運營商,有的是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傳統大鱷,還有的則是小米科技這樣靠資本逆向積累,極速膨脹起來的弄潮兒。至于應用平臺,中國的局面則更為復雜,除了大公司和運營商自己搭建的App Store之外,第三方應用程序商店多如牛毛。
然而,看似繁榮的表象背后,是這個產業蘊藏的巨大泡沫。
一方面,向軟件業務拓展的硬件廠商都欲自行研發基于Android的ROM和自薦App Store,但阻擋在它們前方的勢力難以逾越;另一方面,眾多嶄露頭腳的優秀應用開發者,受制于各方勢力,面臨天花板的挑戰。
三大寡頭已經定義了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基本形態,而小寡頭們角逐則尚未見分曉。
2012年將是移動互聯網泡沫破裂的一年。在激烈的競爭中,各種躍躍欲試卻找不到頭緒的生態系統構建者們,要么回歸自身價值本位,要么就會被淘汰出局。
亞生態系統的泡沫
2011年10月26日,諾基亞在倫敦發布了自己的第一款Windows Phone手機。這意味著諾基亞這位昔日手機產業霸主,將放棄建設基于Meego操作系統的根系統的努力。至此,移動互聯網產業中,根生態系統的泡沫已經基本被撇凈。而諾基亞和微軟的結盟,標志著微軟正式向iOS和Android陣營發起了沖擊,根生態系統的三“國”鼎立局面已經形成。
2011年是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年、動蕩年,除了往日的IT巨頭們在根系統命題上的優勝劣汰之外,來自Android陣營的內部分化與整合則為媒體提供了這一年的最熱度素材。而全球資本密集滋補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更是集中地反映了這一趨勢。
亞馬遜旗下的Android App Store,以及GetJar等幾家屈指可數的第三方應用商店,即構成了美國智能終端亞生態系統的整個版面,這與中國的亞生態系統形成冰與火的天壤之別。
在去年10月末舉辦的TechCrunch Disrupt大會上,相關業內人士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市場上存在的Android應用商店就有70家。這其中既包括用戶數量可觀的第三方知名平臺,如機鋒市場、安卓網、安智市場等,也包括由手機廠商、運營商自建的表現平平的應用商店,還包括若干小眾化的垂直類應用聚合市場。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互聯網三巨頭的意圖開始愈發明確,它們將繞開大而全的標準App Store模式,建立基于自身核心業務的垂直亞生態系統,這包括特制的ROM和垂直的應用程序商店。
“在iOS賺錢,到Android上賺用戶”,這已經成為了移動互聯從業者的基本共識。而隨著Android智能終端的繼續普及,基于Android根系統的亞生態系統勢必將更為繁榮。
然而,一個過度競爭的市場必然會有泡沫產生。況且,在2012年全球流動資本緊縮的背景之下,中國移動互聯產業中的這些亞生態系統,必然會在動蕩中實現優勝劣汰的產業進化。
筆者所熟識的一位在2011年創辦Android應用程序商店的創始人,就對筆者坦言,2012年會是寒冬,如果不能及時地找到合作渠道,那么就很有可能熬不過2012年。
實際上,這位移動互聯創業者的擔憂反映了這個產業的本質問題。
移動互聯是一個天生國際化的市場,運營商和終端廠商都不能再設置藩籬——但這僅僅是對于封閉的iOS生態而言。而對于Android生態系統來說,谷歌并沒有解決渠道標準化的問題。這使得眾多移動互聯勢力在免費利用谷歌技術資源進行開發的同時,不得不自行尋找渠道去推廣自己的產品,開發者如此,中國70多家Android應用程序商店亦如此。這就在現實的商業環節中,又給了運營商和終端廠商以建立圍墻的機會。這樣就增加了創業成本,并催生出大量的產業泡沫。
目前來看,運營商、終端廠商和開發者,三者仍是互相利用的不平等三角關系。只不過,與Wap時代的移動互聯產業法則所不同的是,運營商的權勢大大降低,終端廠商和開發者的議價能力獲得提高。
在2011年底舉辦的若干場投資者聚會上,移動互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目前亞生態系統的數量增長幅度大于Android智能終端的市場增長幅度,并且眾應用商店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傾向。這些不利因素,必然會導致亞生態系統中的整合資源能力較弱者,成為2012年破裂的泡沫。
云、管、端的約束條件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喬布斯給產業所帶來的最大改變,并不是將高科技商用化,而是建立了新的、統一的軟件產品分發模式,亦即提供了生態良好的管道——App Store。這種管道的產生,使移動互聯網的范圍和潛在用戶數量都超越了PC互聯網。
然而,雖然移動互聯網看似更為開放和多金,但依附于三大根系統的眾多亞生態系統構建者——無論是終端廠商、運營商抑或是開發者——已經不可能成為移動互聯網上的百度、阿里巴巴或者騰訊。傳統互聯網商業模式不可能由新晉勢力在移動互聯上發揚光大,這是由目前移動互聯網的產業性質所決定的。
在三年之前,移動互聯網的競爭還基本上是終端硬件的競爭。但蘋果公司將產業形態改變成為管(軟件渠道)與端的競爭,之后又逐漸演化成云、管、端三位一體的競爭。在現有競爭格局中,拼硬件是沒有出路可言的,最后的競爭一定是云、管、端的綜合實力比拼,其中最重要的是管道。
顯然,在這場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競爭中,硬件廠商有著先天的劣勢。
事實上,除了蘋果之外的硬件廠商,要么需要傍一家軟件巨頭來共謀發展,如諾基亞和摩托羅拉;要么就需要附著在谷歌的根生態系統之下建立自己的亞生態系統。
然而,這種自己搭建的亞生態系統,由于利益鏈條脆弱,其具有系統不穩定的先天缺陷。在這種亞生態系統之上,開發者與運營商與其都難以建立長期的粘性關系。也就是說,如聯想般,即使由財力和人力來打造一條自己的管道,但這條管道不足以形成和根系統管道等量級的競爭力。
而如小米科技,雖然做到了雷軍所說的“鐵人三項”,但其中并沒有包含“管”的內容。換句話說,小米科技涉足了硬件、系統層和應用層(后者是聯想所沒有的),但唯獨沒有管道,它必須和其他的管道銜接。近期小米科技和中國聯通合作的意義即在于此。
硬件廠商力不能逮之外,開發者也沒有能力建設自己具有一般意義上的管道。但是,實事求是地講,優秀的工具類應用,如海豚瀏覽器、米聊等,其是可以建設基于自己應用的垂直生態系統的。然而,2011年下半年中國互聯網巨頭們的大舉入侵,使得這種可能性降到微乎其微。IM、搜索、瀏覽器、電子商務等等,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并沒有給這個產業嶄露頭角的新秀以充足的時間。傳統互聯網巨頭已經進場訂好了“天花板”。在這個天花板之下,應不可能產生移動互聯網之上的馬化騰、馬云、李彥宏或者張朝陽。
而形勢似乎正在朝有利于它們的態勢發展。去年11月份蘋果公司在中國開始推行人民幣支付,這對于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掌握傳統支付管道的互聯網公司來說,顯然是一個重大利好。
就中國的整個移動互聯網產業而言,2012年注定是一場優勝劣汰的淘汰賽。而在這場殘酷的競爭中,我們可以預判,眾多硬件廠商會繼續生態系統擴軍,但難有大的作為;而眾多的第三方應用商店和開發者會被淘汰,它們中的強者會綁定硬件廠商而圖存;互聯網公司會繼續攻城略地,在移動互聯網之上確立自己在垂直領域的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