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否快樂,不在于他索取多少,而是看他給社會、他人付出多少,達到無我利他的境界,人便能獲得真正的喜樂。”2005年,紀錄片《尋找香格里拉(大寶法王傳奇)》的播出,引起世界轟動。
這部被奉為“史上最好的佛教紀錄片之一”的影片,講述了藏傳佛教的源起、發展過程、文化背景,以及大寶法王等幾位上師的佛法哲學。影片中那位神色淡然、眼神篤定的解說員并非專業主持人,而著名的金融投資家——陳宇廷,也是這部電影的導演和制片人。
熟悉陳宇廷的人習慣了他素日的打扮——光頭,僧人一樣的黃色長袍,黑棉布鞋,與時尚的現實生活格格不入。他待人總是謙卑、溫和的態度,一副笑瞇瞇的樣子。陳宇廷從不炫耀自己的家世背景,所以鮮有人知道他是陳誠將軍的長孫,臺灣前監察院院長陳履安的長子。但是,陳宇廷總是很樂意介紹自己所創辦的NPP(NON-PROFIT PATNER)公益創投基金——這個中國第一家“創投”形式的公益基金。
緣起,禪修改變觀念
每個人生下來,不可能一下子頓悟人生,陳宇廷是凡人,自然不能免俗。他自嘲也曾過了好一陣“公子哥”似的生活,財色酒氣通通浸泡了一遍,如今能徹底醒悟,也是一種幸運和緣分。
出生在臺灣的陳宇廷,是地地道道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世家子弟。他發現,從出生以來,他都理所應當地索取,卻從不感覺快樂、充實,或許,是該向內心尋求答案的時候了。放棄了麥肯錫的高薪職務,陳宇廷參加了一個為期49天的“禪修營”。禪修結束,陳宇廷回到麥肯錫完成之前的承諾,但繁忙的工作卻無法分散他對佛教的心馳神往,那短短49天禪修已經為他開啟了一扇門,他越發渴望走進去,深入探索佛教的精髓。在麥肯錫工作了一年半,陳宇廷終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愿,決意辭職出家。
來到臺灣的靈泉寺剃度出家,從削發的那一刻起,陳宇廷便不再是世家公子、商業精英,按照寺院的規定,陳宇廷過起了傳統僧人的生活,每天早晨4點多便要起床做早課,然后打掃寺院,之后全天研習佛經直到晚上,這樣周而復始地在禪寺修行了兩年時間。修行結束,走出寺院,陳宇廷只帶了一個心得還俗:“無我利他。”
如果是普通人家,對于孩子出家多少會有些異議,但是陳宇廷的家庭卻注定了他與佛教的機緣。陳宇廷的二弟是沃頓商學院的高材生,后來進入哈佛讀管理博士,畢業之后便到佛學院深造,后來在美國修行了兩三年。三弟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并在學院創建了佛學社。陳宇廷的妹妹也是麻省理工學院佛學社的創始人之一。陳宇廷最小的弟弟出家至今,一直跟隨西藏著名的白教領袖創古仁波切。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也可以窺見陳宇廷人生那些機緣中的必然性了。
裸捐,或是智慧地捐
1995年,還俗后的陳宇廷第二次回到麥肯錫,在新加坡、印度等地進行企業管理咨詢工作。幾次造訪印度,陳宇廷感受到貧窮仍是制約很多人生存、發展的根本原因,一年后他再次離開麥肯錫,回到臺灣擔任“陳誠文教基金會”和“化育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通過基金會不斷捐款到內地、尼泊爾、印度等地。
那段時間里,陳宇廷不得要領地捐助了大量機構、貧窮的山村,不僅把自己的房子、存款都捐了,連父親的家產幾乎都拿去捐掉了,加起來有上千萬美元之多。2002年的時候,陳宇廷幡然發覺,自己捐到連銀行賬戶都沒有了,信用卡也沒有了,房子也沒有了,因為借錢捐款,他還欠下不少債,并被人質疑炒作。陳宇廷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智慧地幫助別人。這時他意識到自己走入了“過于執著”的誤區,“自我在做善事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強,我每天在幫助人,拼命在犧牲,反而忽視了反觀內心。”于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陳宇廷花更多時間禪修,修煉他的內心。當你在禪修中從不由自主的自我對話中解放出來的時候,等待你的除了內在的寧靜,還有清晰的未來。再次回到社會的陳宇廷,開始按自己的價值觀行事,進行一種入世的修行體驗。
NPP,便是陳宇廷反觀自我后的產物。中國人并不缺乏善心,但缺乏對公益組織的信心,長期封閉的管理機制,讓中國的慈善總是霧里看花一般。根據現實情況,陳宇廷將NPP的目標設定在:結合公益界有共識的組織,建立一個具有公信力的公益產業標準,同時在未來5年協助建設20~25個標桿式的“模范公益組織”。
為了與世界銀行接洽,陳宇廷再次找到老東家麥肯錫,沒想到對方也正在策劃做一些“對世界和社會有貢獻和影響的項目”。雙方一拍即合,陳宇廷第三次加入麥肯錫,這一次他負責麥肯錫大中華區的社會公益事業策略。
NPP試圖結合一流的企業和基金會,選拔具備良好資質和潛力的公益機構,給他們提供專業技能和資金支持,幫他們成長。從NPP創建之初,幾個月時間就有德勤、奧美、諾華公司、君合律師事務所和摩托羅拉等一流企業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等權威公益機構表示愿意參與NPP組織,這樣的反饋令陳宇廷躊躇滿志。
重建,堅持無我利他
青海的“吉美堅贊福利學?!?,是陳宇廷最喜歡分享的NPP成功案例。這所民辦福利學校1994年前從3000塊錢開始起步,為貧困的牧民子女提供4年小學加2年初中的免費教育?,F在學校有800多名學生,畢業的學生中有60%直接考入大學,在4個省的藏區享有盛名。學校還開辦了牦牛奶酪廠,支持其辦學的經費。如果可以不斷復制這個成功案例,或許陳宇廷的NPP會繼續堅持下去,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
NPP曾經決定援助一所為上海務工農村婦女提供培訓的公益組織,但麥肯錫團隊為其發展出謀劃策兩個來月后,卻發現它的人力資源和組織架構根本不足以執行這個策略。棘手的問題不斷涌現,今天陳宇廷不愿細談NPP遇到的具體阻礙、問題,面對外界如何追問細節,他只有一句“我很失望”。但從他的無奈中能揣測出一些端倪:“我事先真的沒想到,人力耗費太大了,‘公益創投’在中國開展的時間還沒有到來。”
NPP失利后的一段時間里,陳宇廷也開始重新建立慈善創投系統,并參與了4個與公益有關的論壇,同時受??松?美孚石油公司創辦人約翰·D·洛克菲勒曾孫女佩姬·洛克菲勒之邀加入了“全球慈善家總會”(GPC),他還準備接待及安排GPC的20多位成員考察中國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江蘇南通的沈繡。雖然有些事看起來與“公益創投”毫不沾邊,但卻是他運籌帷幄的過程。作為中國“公益創投”先驅,陳宇廷的信心并未完全熄滅:“如果有年輕人能像我一樣繼續從事這一事業,我真的愿意無償貢獻我所有的資源?!?/p>
人的一生到底該怎樣度過?這是每個人不斷求索的問題。即便遭受事業上的打擊,外界的質疑,陳宇廷仍然緊持他的信念“無我利他”。佛教哲學已經成為他血液里的細胞,而佛教亦影響著他的生活方式、行為、思考和價值觀。即使不斷失敗,陳宇廷都欣慰地說:“我的內心,比以前更加喜悅、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