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內蒙古化德縣建國地區尖山組、比魯特組是形成金等金屬礦產的重要地質體,花崗巖體也為金等金屬礦產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鉑鈀在尖山組黑色板巖中有明顯的富集趨勢,并且鉑鈀與金富集成礦作用有關。Au、Pb、Ni等元素綜合異常及其成礦預測區,為本區提供了重要的普查找礦信息。
關鍵詞:地球化學 成礦預測區
通過對內蒙古化德縣建國地區主要地質單元地球化學特征研究認為,金等金屬元素主要富集在尖山組中,其次在比魯特組和花崗巖體中。
1. 水系沉積物中元素分布、分異特征
1.1 富集特征
區內元素主要富集在尖山組中,在該地層中只有Nb顯示貧化。其次在比魯特組和花崗巖體中元素富集較多。哈拉霍格特組中大多數元素貧化或略顯貧化(表1)。
1.2 分異特征
在各地質單元中,尖山組、比魯特組和花崗巖中Pb、Au、Ni等元素呈強分異和分異特征,弱分異的元素主要是Nb等(表2)。
從上述分異特征結合富集特征可見,尖山組、比魯特組主要富集Au、Pb、Ni,且這些元素均呈強分異和分異特征,說明這些元素具有較好的成礦地球化學條件,是本區重點成礦地質體?;◢弾r中主要富集Au、Pb、Hg等元素,并且Pb呈強分異、分異特征,說明這些元素在花崗巖體中具有較好的成礦地球化學條件。
分析上述特征,Au、Pb、Ni等是本區主要成礦元素。尖山組、比魯特組是形成金等金屬礦產的重要地質體,花崗巖體也為金等金屬礦產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2. 巖石中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2.1 主要地質單元元素分布特征
比魯特組Au元素含量略大于華北板塊北緣和內蒙古全區豐度值,顯示富集趨勢,其他元素貧化;哈拉霍格特組中Au、Cu、Zn、Pb、Ni元素均顯貧化;尖山組中主要富集Au,其他元素Pb、Ni、Zn、Cu含量不高;都拉哈拉組中Pb含量接近內蒙古全區豐度值,其他元素貧化;二疊紀花崗巖中Pb含量略高于內蒙古全區豐度值,其他元素其他元素貧化(表3)。
上述特征表明,Au、Pb主要富集在尖山組、比魯特組、二疊紀花崗巖中,這些元素含量較高、分異性較強,具有形成礦產的有利地球化學條件。
2.2 白云鄂博群中Pt、Pd分布特征
① 白云鄂博群中Pt、Pd分布特征
由表3可見,本區尖山組中Pt、Pd含量遠遠高于普通板巖中Pt、Pd含量,分別為1.25ng/g、0.76ng/g,尤其炭質板巖Pt 3.30ng/g,Pd 1.10ng/g,而普通板巖中Pt、Pd含量為0.36 ng/g、0.52ng/g(遲清華,鄢明才,2007);比魯特組Pt、Pd含量較低,分別為0.30ng/g、0.40ng/g;哈拉霍格特組Pt、Pd含量很低,分別為0.06ng/g、0.20ng/g;都拉哈拉組中Pt、Pd含量也較低,分別為Pt 0.25ng/g,Pd 0.10ng/g。
② 白云鄂博群中Pt、Pd富集特征研究
尖山組泥質巖類的Pt、Pd含量范圍,Pt為0.21~3.3 ng/g,Pd為0.1~1.23ng/g,與普通板巖(Pt 0.36ng/g,Pd 0.52ng/g遲清華、鄢明才, 2007)相比, 砂質板巖和長石石英砂巖Pt、Pd貧化,碳質板巖和黑色板巖Pt、Pd富集。
由表4可見,本區尖山組黑色板巖Pt、Pd的富集與Au高含量相伴。三件黑色板巖中鉑鈀濃集系數分別為Pt 2.69、2.86、4.72,Pd 2.36、1.83、1.75,可以看出鉑鈀在尖山組黑色板巖中有明顯的富集趨勢,并且鉑鈀與金富集成礦作用有關。
3. 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根據1∶20萬區域化探掃面結果,在本區圈定出Au、Pb、Ni等元素綜合異常(圖1)。
1. 第四系2. 比魯特組3. 哈拉霍格特組4.尖山組5. 都拉哈拉組6. 花崗巖7. 水系沉積物異常。異常元素組合有Au、Pb、Ni、Ag等,Au、Pb、Ni最高值分別為10.9ng/g、111.0μg/g、31.0μg/g。該綜合異常面積約79km2,其中Au、Pb、Ni異常面積分別為39km2、46km2和23km2。異常位于二疊紀花崗巖與白云鄂博群尖山組板巖外接觸帶內,異??傮w走向呈NWW向。異常區內發育有NWW向及近SN和近EW向斷裂構造,其中NWW向構造控制了局部異常的走向。在異常內檢查時發現了一處硅化、褐鐵礦化含金脈。
本區位于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時圈定的金等多金屬成礦遠景區南緣。該遠景區處于二疊紀花崗巖與比魯特組、尖山組的外接觸帶上,各元素的濃集系數為Au5、Pb3、Ag3、Cu2、Mo2、Sn2、Bi6、As2、Sb2、Hg1。
4. 結論
二疊紀花崗巖與比魯特組、尖山組的外接觸帶,是尋找金等金屬礦產的有利地區。就鉑鈀地球化學分布和富集特征資料而言,白云鄂博群黑色巖系中有形成鉑鈀伴生礦的可能,其原因是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尖山組屬華北板塊邊緣裂谷沉積建造,具有鉑鈀成礦的區域地質構造背景和物質來源。
參考文獻
[1] 遲清華.鄢明才.應用地球化學元素豐度數據手冊[M].地質出版社.2007.
[2] 王楫等.內蒙古渣爾泰山群與白云鄂博群時代對比及含礦性[M].內蒙古出版社.1989.
[3] 賈和義.許立權,張玉清.白云鄂博群中兩個重要不整合界面特征及區域對比[J].內蒙古地質.2002.(2).
[4] 鄢明才.遲清華著.中國東部地殼與巖石的化學組成[M].科學出版社.1997.
[5] 趙倫山.張本仁著.地球化學[M].地質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