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銀川平原鹽堿地的現狀和形成因素進行了分析,結合當地實際提出了工程、農藝、化學、生物等綜合改良措施。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將當地鹽堿地改良由“改良”向“預防”轉變的思想。
關鍵詞:鹽堿地 改良 銀川平原
土壤鹽堿化問題是干旱區可持續發展和改善環境質量的戰略問題[1]。在我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綠洲土壤鹽漬化問題異常突出[2-4]銀川平原地處我國西北,氣候干燥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僅200mm左右,但蒸發強烈,易造成土壤積鹽,因此在歷史上便是鹽堿化地區。該地區的鹽堿化問題也一直受到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關注。
1. 鹽堿地現狀
據有關統計結果,在整個銀川平原,惠農區和賀蘭縣鹽漬化耕地面積較大,分別占其耕地總面積的39.5%和41.7%;平羅縣、銀川市和大武口區鹽漬化耕地面積最大,分別占其耕地總面積的45.2%、46.1%和54.7%。統計分析表明,平羅縣耕地表土平均含鹽量最高,達到2.15g/kg;其次是大武口區,平均含鹽量為2.10g/k;惠農區耕地表土平均含鹽量為1.80g/k,其余各縣市耕地表土平均含鹽量均大于1.50g/k[5]。據張源沛[6]等人的研究,銀川平原表層土壤屬于非鹽化土、輕度、中度、重度鹽漬土和鹽土的土地面積分別為0、1,508.8、3,614.9、982.6和78.6km2,總體屬于中度和輕度鹽化土類型,且呈現一定的鹽分表聚趨勢。
2. 鹽堿地形成成因分析
2.1 氣候與地形土壤因素
銀川平原地處內陸大陸性氣候,氣候干燥,太陽輻射強、地下水位高的地帶土壤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面后,強烈的蒸發使鹽分表聚,土壤逐漸形成鹽土。而該地區土壤多為粉砂質,結構比較松散,透水性強,毛管孔隙直徑大小適中,地下水借毛管上升速度快、上升高度大,地下水臨界深度大,土壤易產生鹽漬化。銀川平原地下水滯留蒸發作用使地下水含鹽量增大,礦化度升高,地下水位較淺,造成土壤鹽漬化。
2.2 人為因素
人為活動是誘發和加劇鹽漬化發生的外部重要因素,銀川平原發生次生鹽堿化的一個主要人為因素是不合理的灌溉。灌溉作為最普遍的耕作活動,如果灌溉方式和用水量適當,則不會對土壤地下水位產生影響,只是補足土壤飽和含水量。但氣候干旱時,土壤蒸發加大,使土壤含水率下降,引發地下水上移,土壤中的鹽分也隨水分運動。水分蒸發以后,鹽分則在土壤表層積累,鹽分離子達到一定的濃度時,就發生土壤鹽堿化[7]。而銀川平原多采用引黃河大水漫灌,如同發生洪澇,容易造成土壤鹽堿化。
3. 改良措施
3.1 工程措施
可在銀川平原現有的灌排體系的基礎上,繼續完善改進該體系,做到旱能灌、澇能排。并應定期加強明溝清淤,保證排水暢通。在低洼、排水不暢、地下水位淺、礦化度高的地區可采用深溝排水。在有條件的地方,可用大水漫灌淋洗鹽分。據筆者試驗,在鹽堿化較重的地方,春季灌2次水較灌1次水含鹽量下降10%—20%。因為通過淡水漫灌,使鹽分隨水分下滲到土壤深層或進入排水溝排掉,從而降低表層土壤鹽分含量。
3.2 農藝措施
在鹽堿較重的地區,如有明顯鹽斑結皮,可在春耕以前將鹽結皮刮掉,降低鹽分含量。如若地勢高低不平,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激光平地儀進行激光平地,該措施有利于增加灌水均勻度,可使水分均勻下滲,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狀鹽漬化。土地平整后可進行深松耕,翻耕能疏松耕作層,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弱土壤水分蒸發,有效地控制土壤返鹽。
3.3 化學措施
可根據具體情況,向田間施加一些可以抵消鹽堿化作用的化學物質如石膏、氯化鈣、等進行化學改良,其原理是利用離子間的代換作用,如Ca2+的增加可以減小可交換性Na+的比率。銀川平原近幾年用脫硫肥改良堿化較重的鹽堿地,效果比較明顯。
3.4 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是最有效的改良鹽堿地途徑之一,耐鹽植物能夠改良鹽堿地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植物能增加地表覆蓋,減緩地表徑流,調節小氣候,減少水分蒸發,抑制鹽分上升,防止返鹽;同時,植物的蒸騰作用可降低地下水位,防止鹽分向地表積累;植物根系生長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根系分泌的有機酸及植物殘體經微生物分解產生的有機酸還能中和土壤堿性。植物的根、莖、葉返回土壤后又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和根際微環境,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從而提高土壤肥力,抑制鹽分積累[8]。銀川平原的耐鹽堿植物可根據當地條件,選用經濟作物枸杞,油料作物葵花或飼料作物高粱等。通過多年種植耐鹽堿植物,便可以有效降低鹽堿含量。
小結
銀川平原鹽堿地的形成有其歷史和社會原因,對其進行改良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采用包括水利工程措施、農藝措施、化學改良、生物改良等措施進行綜合改良,但又得針對具體情況突出重點改良措施。對鹽堿地改良不能急于求成,堅持多年改良。同時要轉變思想,將鹽堿地改良由“改良”向“預防”轉變,采用各種措施,防止該地區產生新的鹽漬化,鞏固多年的鹽堿地改良成果。
參考文獻
[1] Zhou S W,Zhang G Y,et al. Exchange reaction between selenite and hydroxyl ion of variable charge soil surfaces: II. Kinetics of hydroxyl release [J]. Pedosphere,2003,13(3).227-232.
[2] 朱庭蕓.灌區土壤鹽漬化防治[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32-38.
[3] 張俊偉.鹽堿地的改良利用及發展方向[J].農業科技信息,2011(4).63-64.
[4] 魯春霞,于云江,關有志等.甘肅省土壤鹽漬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損害評估[J].自然災害學報,2001,10(l).99-102.
[5] 董鋒.寧夏引黃灌區耕地土壤鹽漬化調查與抗鹽植物選育[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53-59.
[6] 張源沛,胡克林,李保國等.銀川平原土壤鹽分及鹽漬土的空間分布格局[J].農業工程學報,2009(7).19-23.
[7] DORANJOHNC,TURNBULLW. Australian tree sand shrubs species for land rehabilitation and farm planting in the tropics[M].Canberra: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7.
[8] 張建鋒,喬勇進,焦明等.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進展[J].山東林業科技,1997(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