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由歐洲獎組委會發起、歐廣聯支持,旨在探索數字時代廣播特寫創作與發展對策的《國際思想庫:數字時代的廣播特寫》會議,于2012年1月27、28日在德國萊比錫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五十多位廣播特寫制作人、廣播管理人員、廣播研究專家,共同討論了在網絡年輕受眾飛速增長的數字時代廣播特寫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這個“國際思想庫”的發起人、主持人是:彼得·萊昂哈特·布朗(Peter Leonhard Braun)先生。40年前,他發起成立了國際廣播特寫會議(IFC,International Feature Conference),使全世界熱愛廣播、熱愛廣播特寫的制作人、研究者,每年有一次交流業務、碰撞思想、激發創造的大聚會。如今這個國際廣播特寫會議每年在全球由各參與國輪流主辦,和申辦奧運會一樣,申辦國需要提前4年遞交申請。
彼得·萊昂哈特·布朗在中國廣播界也頗有知名度,大家稱他布朗,而國外廣播界都呼他“里歐”(Leo)。他于1929年月2月11日在柏林出生。盡管他在柏林自由大學的專業是政治經濟學,但他的興趣卻在廣播,他的畢業論文就是《廣播社會學》。1953到1973年,他做了20年的廣播特寫自由撰稿人、制作人。這期間他創造了國際廣播界的許多個第一。最突出的就是:第一個創造性地在廣播特寫中引入“音畫”概念,創造了由相互交織的解說和立體聲音響構成的廣播特寫新形態。他的主要代表作《雞》、《不擇手段》、《8點15分,第三手術室,髖關節整體更換》、《鬣狗—為一種受鄙視的食肉動物申辯》、《歐洲的鐘》不僅斬獲多種國際重要獎項,更以15種語言在全世界不同國家多次播出。他的作品成為最受歡迎的廣播節目,被稱為“音響解放”的經典作品。至今,這些作品依然是經典,被國際廣播界作為典范用于教學和研究。
20年的廣播獨立制作人生涯之后,布朗出任自由柏林電臺(SFB)廣播特寫部主任。從1974至1994年這第二個20年,他率領的團隊70次獲得各種獎項。也就在這二十年間,他開始應邀為遍及非洲、亞洲、美國、南美洲和歐洲的同行講課。1985年,他被邀請來中國講學,我有機會成為他的學生。
今年83歲的布朗總戲說他的職業生命已經100歲了。因為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個20年,他還用22年的時間創辦發展了國際廣播特寫會議,又用36年時間組織國際廣播節目比賽,包括廣播特寫和廣播劇,后來發展為包括電視、新媒體的國際賽事。縱觀布朗一生的成就,我以為最重要的是后期:1997年他創辦了歐洲獎,為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的從業者(特別是年輕人)搭建了展示才華的平臺,更為這個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而發現、培養、儲備了優秀人才。我體會,這也是布朗(里歐)受到業界廣泛尊敬和熱愛的主要原因。
在“數字時代的廣播特寫”會議閉幕的當晚,所有與會者被邀請參加德國萊比錫媒介基金會“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獎”2012年的頒獎儀式。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是德國廣播界的先驅之一,德國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這個獎項每兩年一次授予用德語廣播的(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杰出廣播特寫作家,以表彰他們的終身成就。布朗是這個獎的評委會主席。下午的會議閉幕式上,他做了總結發言,并告訴大家,“今晚你們會有一個意外的驚喜!”
然而,布朗絕對沒有想到當晚最大的意外是他本人!2012年“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獎”增加了一個“榮譽獎”,主辦方把這個新增加的“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榮譽獎”授予了布朗,以表彰他在廣播特寫領域突出的、輝煌的成就,以及對廣播特寫的未來做出的貢獻和對媒介基金會工作的奉獻。頒獎人說:“如果布朗不是媒介基金會評獎委員會主席,他早就被授予這個獎了。”頒獎人一字一句地讀了那份長達五千字、由全球四大洲25位廣播特寫制作人(其中許多已是各國國家電臺特寫部的主任)共同創作的頒獎詞《我們心中的里歐》(附后)。
這是彼得·萊昂哈特·布朗第二次獲得終身成就獎。上一次是2007年,獲得美國芝加哥第三海岸音響節杰出人物終身成就獎。
布朗被稱為“國際廣播特寫之父”、“廣播特寫教皇”、“廣播特寫老兵”。他的廣播特寫作品和關于廣播特寫的理論研究、教學活動,影響了全球幾代廣播人。從下期開始,我將陸續為大家介紹布朗的經典作品,并特別邀請布朗本人撰文暢談創作體會。這里,我先介紹布朗關于廣播特寫的定義和基本理論要點。
什么是廣播特寫?1985年,第一次聽布朗先生課的時候,我認為自己聽得很明白。我迅速地把布朗教授的理念和方法用于日常播出,真是大有收獲!聽眾、同事和領導都說好,領導推薦參評的節目也拿了國家級的獎。可是后來,總聽人說“這不是廣播特寫”、“那不是廣播特寫”、“做新聞那么緊張,哪有時間做廣播特寫?就做連線!”我迷惑了:究竟什么是廣播特寫?做廣播新聞不用廣播特寫這樣的形式,那用什么?用廣播特寫的形式來做連線不是更有廣播特點、更有吸引力嗎?如果廣播特寫不能用于日常播出,不能作為吸引聽眾的強有力的工具,這種形式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
2005年,當我有機會參加國際廣播特寫會議再見布朗時,我執著地追問:什么是廣播特寫?廣播特寫與新聞、與錄音報道是什么關系?布朗很疑惑:“20年前你就應該知道!”當他得知我困惑的原因后,非常認真地給我講解,并用以下的文字來回答:
“廣播特寫是一種傳播和闡明信息的形式,一個總的名稱。或者說它是以事實為依據的主題傳播媒介。
廣播特寫不拘泥于某一種特定形式。它可以利用一切適合自己需要的手段。它的主要特點是它的多樣性。同樣,廣播特寫的主題也沒有任何限制。從登月飛行到螞蟻的性生活,都是好材料。
廣播特寫是傳達信息的一種方式,同時又是傳播信息的一種藝術。廣播特寫可以是一個報告、一個評論、是一個沖突、一個解說,可以是詩歌、是音樂……一個廣播特寫制作人就像廚師,根據主題的需要選擇各式各樣的元素,就像選擇各式各樣的調料和食品原材料。好的廣播特寫應該把內容的真實性與傳播的藝術性結合起來,把對事實的調查和對主題的深入探索,以及對其更廣泛的含義的深刻理解結合起來,把內容、形式和風格結合起來。
除了內容、形式和風格,廣播特寫還必須有音響。這音響并不構成一種附加的信息,它是整個特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主要的部分。這種美學方面的考慮不應被看成是自身的目的。廣播特寫的首要規律和作用,還是傳播和闡明信息。
廣播特寫的魅力還在于它的貼近性。廣播特寫中的音響可以一下子讓聽眾進入了制作人想讓他進入的世界中去,帶入到你要表達的主題上去,讓聽眾覺得與自己非常貼近。廣播特寫不僅要考慮形式、方法,更要探索如何貼近我們的聽眾。”
除此以外,布朗先生還強調,廣播特寫這一形式要根據時代變化、聽眾需求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創新。
由此我再一次確認:廣播特寫是廣播特有的一種包括各種可能性的報道方式、節目樣態。它最大的特點是真實,它完全依靠真實實現自己的傳播價值。廣播特寫最本質的要求是用音響藝術地說話,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吸引聽眾,讓所傳播的內容有效地到達聽眾的耳朵和心靈。在多媒體激烈競爭的當下,廣播人更應該自覺地發揮廣播特寫的優勢。去年以來,新聞界開始推行“走、轉、改”,而我最強烈的感受是:從廣播特別是新聞類頻率中聽到的廣播特寫越來越多了。廣播越來越好聽了。正如布朗所說:
“廣播特寫的歷史就跟廣播一樣長,它是廣播的驕傲,因為它具有真實的力量,它能夠提供豐富的形式,它能更貼近聽眾,它是廣播面對電視、新媒體的競爭而贏得聽眾的強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