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弘揚正義、普及法律知識為職責的廣播法制節目是聽眾喜歡的節目類型之一。從1986年至今,廣播法制節目已經走過了26個春秋。在這個過程中,廣播法制節目的數量越來越多,節目形態多元化發展,成為聽眾接受、認可和喜愛的節目類型。根據央視索福瑞CSM媒介研究提供的2009年32個城市15歲以上聽眾最喜歡收聽的廣播節目類型的選擇比例,法治類節目以10.0%排名第6位,高于財經類(8.9%),略低于體育類(10.1%)。①
近年來,隨著專業頻率的快速發展,許多電臺對原來在綜合頻率播出的法制節目進行了調整,有的退出了新推出的新聞頻率,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在2009年再次改版時,由新聞綜合頻率轉變為純新聞頻率,原有的法制專題節目《現在開庭》停播;有的節目因為其所在頻率仍定位于新聞綜合頻率,節目通過調整形態,滿足了頻率的需要而繼續播出,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綜合頻率的《警法在線》;同時,隨著財經、交通、都市、故事等越來越多不同定位的頻率出現,這些頻率或保留或新開播了一些與本頻率節目內容有關的法制節目。以北京地區為例,當前主要有北京新聞廣播、北京交通廣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故事廣播、北京城市服務管理廣播等5個頻率的4檔風格各異的法制節目。(見表1)
通過對表1的觀察和分析,歸納出4個結論。第一,法制節目所涉及的頻率和播出時間大大增加。與改革前各電臺通常只有一個頻率、每天只有幾十分鐘播出法制節目相比,現在5個頻率的5個專題節目使法制節目的播出陣地和報道容量大幅度上升,這更加有利于發揮廣播收聽便捷的優勢,擴大法制宣傳的效果。第二,報道范圍擴大。雖然這5個頻率的定位不同,內容與風格各異,有的以新聞談話為主,有的聚焦城市服務,有的提供交通方面的宣傳服務,但各家的法制節目從選題到節目形態都各有側重,有的關注新近發生的有新聞價值的熱點案件,有的側重城市服務方面的案件,有的以交通領域的法律糾紛為主。第三,5個不同頻率中法制節目的內容和風格與所在頻率的整體定位基本一致,這說明節目創作者有意識地貼近頻率的整體地位。第四,每個節目或多或少都采用了“講故事”的敘述方法。
在看到法制節目所涉及的頻率和播出時間大大增加,報道范圍和報道容量擴大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隨著專業頻率的快速發展,類型比較特殊的法制節目如何與風格各異的專業頻率融合,既滿足頻率的整體需要,又體現法制節目自身的特色,成為節目編創人員面臨的一個現實課題。特別是近年來頻率與頻率、欄目與欄目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些法制節目在激烈的競爭中迷失了方向,有的法制節目強化對作案細節、犯罪手段等負面新聞的渲染;有的只強調法律的強制懲罰功能,卻忽略對維護公民權益的宣傳,造成聽眾的錯覺和對法律的片面認識;還有的節目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也陷入了渲染犯罪場景的誤區,帶來了負面效果。因此,探討廣播法制節目如何在專業頻率中兼顧頻率共性和法制節目個性,對法制節目的創作具有現實意義。這也是本文以用“講故事”為主要敘述方法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大家說法》為主要研究對象,從選題、節目形態等幾個角度分析其創作經驗的初衷。
一、《大家說法》的傳播策略
2011年1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對原有節目進行調整,引進了原來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老年之聲播出的一檔法制節目《大家說法》。為了適應文藝之聲以故事廣播為主的頻率定位,節目主創人員經過研討后,對《大家說法》的節目形態進行了調整,刪除了原有的新聞資訊,保留專題案例環節,以“講故事”為講述方式,并結合了記者采訪和嘉賓點評。
1.融合頻率共性,對案件作故事化包裝
故事就是用生動的語言、曲折完整的情節,強烈的藝術感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以講故事的方式還原案件,可以避免機械地解讀、討論法律條文,從而使節目更生動有趣。
要把故事講好,選題至關重要。對于新聞廣播、交通廣播和城市服務管理廣播的法制節目來說,一期節目采用直播訪談的方式,還是錄播講故事的方式,選題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時,選題也是不同頻率中廣播法制節目貼近其所在頻率定位的一個操作指標,比如北京交通臺的《警法時空》,其選題主要是涉及交通領域的法律事件和法律糾紛。而對于故事頻率的節目,因為頻率和節目定位的不同,選擇情節豐富,有爭議、有焦點的案件是講好故事的前提。
(1)選題:選擇情節豐富,有爭議、有焦點的案件。
以講故事的方式來還原案件,首先需要案件有爭議、有焦點,有足以支撐一個生動故事的豐富情節。廣播法制節目在選擇節目題材時,要在緊緊圍繞法制的前提下增強其可議性。古語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④因此,選擇合適的案件是講好故事的一個先決條件。正如曾經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記者富蘭克林說:一個好的故事應該蘊含一系列情節、細節,當一個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個復雜的情景,他的遭遇和反應就是情節的展開。用故事化手法講述案件,就是要強調對事件的過程的展現及事件內涵的懸念、沖突的表現。⑤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案件本身情節簡單,創作者很可能會陷入過度渲染作案過程的誤區,以達到強烈刺激的效果。事實上,對于法制類節目來說,傳媒不應該過于詳細地披露犯罪分子的作案過程。一方面這些場景往往過于暴力、血腥,會對聽眾特別是青少年聽眾產生不良影響;另一方面還可能教會一些聽眾如何盜竊和詐騙,從而使他們模仿節目中“傳授”的方法,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根據《報業的良知》中對于“罪案的啟示”所述:“新聞批評家有時用這個短語來指兩種情況,一種是某件案子里的‘聰明手法’被報紙進行了詳細報道,從而無意間給犯罪作了技巧指導;另一種不那么直接的‘課程’是報紙無意間傳遞給讀者的某種暗示,于是在1個月或1年或10年之后,當綜合環境合適的時候,這些暗示就會引發一系列的活動。”⑥因此,選擇合適的案件不僅是講好故事的基礎,也能避免編創人員走向過度渲染作案情節的歧途。
(2)敘述方式:以“講故事”的方式串聯案件。
除了選題之外,節目形態也是不同頻率中廣播法制節目貼近頻率整體風格、根據頻率定位設計節目時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追求新聞時效性的新聞頻率以及目標聽眾為汽車司機的交通頻率來說,其頻率中的大部分節目的形態都是直播而非錄播,同時談話節目占了很大比重。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適應前者新聞節目追求時效性,后者的目標受眾汽車司機是在移動中收聽節目的狀態,而以各種故事為主要內容的故事頻率則更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生動性,所以通常采用錄播的方式。
作為以“講故事”為主要敘述手段的廣播法制節目《大家說法》,在有了合適的選題——內容豐富、有內在張力的案件素材之后,如何把案件有邏輯地串聯起來,使其有焦點、有沖突地展現在聽眾眼前,是決定節目能否成功的關鍵步驟。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方面要發掘故事的主線,按照故事發展的情感邏輯來組織情節,而不是沒有任何編輯思路的平鋪直敘,一股腦地將案情全都“堆砌”在聽眾耳邊。另一方面要巧妙合理地串聯情節,適當設置懸念,通過追問的方式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此外,講故事要盡量避免平鋪直敘,要多運用“倒敘法”,把案件中最重要的信息或事件發展的結局、突出的情節放到第一段,然后再回過頭來敘述故事發展的過程。⑦當節目創作人員將案件中最突出的情節放在開頭,往往就已經引起了聽眾的好奇和思考,而后再一環扣一環地提出問題,很容易將聽眾拉進故事,跟隨主持人一起思考“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大家說法》作為一檔以講述為主要傳播手段的法制節目,主持人必須是會講故事的人。主持人需要充分理解編輯的思路,理解案例故事的情感邏輯和所要表達的情緒,在掌握案例故事內容和所要表達理念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必要的二度創作,運用恰當的表達方式,生動地講述案例故事。
2.發揚節目個性,整合多方觀點,普及法律知識
廣播法制節目擔負著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的重任。但是受到節目定位和形態的影響,不同頻率中的法制節目傳播法律知識的方式以及節目中法律信息所占比重也不相同。如北京城市服務管理廣播的《1073法律調解室》,節目聚焦家庭鄰里糾紛,解釋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法條。節目通過對案例的簡單介紹之后就開始討論、分析、解析所包含的法律知識,對于案件的發展脈絡則不詳細介紹。這種操作方式主題明確,缺點是有時候節目可聽性較差,說教的味道過重。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的《大家說法》和北京故事廣播的《今晚拍案》是以“講故事”的方式詳細介紹案件的發展脈絡和其中的懸念沖突,一般在節目最后采訪案件承辦法官、檢察官或者律師,就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解釋分析,案情講述所占時間和比重相對較多。這種節目形態需要處理好“講故事”和“說法律”的關系。事實上,近年來不管是廣播還是電視,這類“以案說法”的節目越來越多。
當今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相融合,大眾媒體與社會化媒體互相嵌入,帶來了傳媒生態的根本性改變。作為大眾媒體的編輯記者,無論你的專業知識多好,都會有更精于業的專家勝你一籌。在這樣的傳播語境中,為減少報道中的疏漏和瑕疵,編輯要善于選擇和重組各方信息,以完整的事實真相去換取公眾的信任;要善于平衡不同的觀點,給各方平等發言的機會,在協商對話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贏得公眾對媒體的尊重。⑧
(1)當事人采訪:提供關鍵信息,平衡雙方觀點。
《大家說法》的選題通常具有很強的爭議性,這種爭議性源于現實案件中的爭議。案件中不同當事人往往對爭議焦點是“公說公有理,婆有婆有理”。但另一方面,一個案件從開庭到最后宣判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在法院沒有判決前,媒體不應該有意無意地壓制一方意見。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副總編輯張勉之在他的《世界廣播趨勢》一書中,對一些西方國家廣播電視媒體的這一原則和理念進行了專門的介紹:“信息報道應公平地反映相關事實以及各方的意見和觀點,應對任何個人、機構、問題和事件給予公平的、合乎道德的報道……以一個有爭議問題為題材的單獨節目應盡可能多地囊括相關觀點,在播報時應始終貫徹公正的原則,以便于觀眾在不同觀點所述事實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⑨
(2)嘉賓評論:解析爭議焦點,普及法律知識。
通過主持人對案件的講述以及編輯整合記者所采訪的多方當事人觀點之后,聽眾對于案件事實和爭議焦點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這也增加了他們對于法律到底是如何判定爭議焦點的期待。而這些焦點問題往往涉及大家并不了解的法律知識。對于已經判決的案件,節目編創人員會邀請辦案法官解釋判決結果和相關法律法規,必要時也為聽眾做出法律提示,避免大家遭遇類似問題。對于法院還沒有判決的案件,一般會請律師針對案件爭議焦點從法律上進行分析,但并不推測判決結果,以免干涉司法審判。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
(本文編輯:劉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