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繼浮出的負面新聞拷問的是國際旅游島區域規劃的執行力,海南夢是否前途未卜
海南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已有兩年時間,雖然其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三亞“宰客”事件、商品房空置率過高、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等相繼浮出的負面新聞又對其建設發展帶來壓力與挑戰。此時,有必要重新考量、審視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意義。本刊為此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主任劉勇研究員。
戰略蘊含契機
《新經濟導刊》:海南國際旅游島規劃提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是什么?在國際旅游島區域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后,諸多優惠政策又給海南發展國際旅游島帶來了哪些契機?
劉勇:海南國際旅游島區域規劃的出臺背景不是特別神秘。在大方向上,中央希望通過沿海地區發展,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海南在1988年建省之初,希望模仿臺灣的發展模式。但在發展過程中,因為靠近珠三角,又學習了珠三角發展了汽車貿易、石化、房地產等項目。
對海南來說,發展旅游產業條件得天獨厚。在國際旅游島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又有很多特殊政策支持。比如,現在海南上馬了很多高爾夫、游艇項目,甚至試水博彩,這在內陸因為種種原因是絕對不可能的。當然,具體效果如何還需要由市場去選擇。
現在不僅政策支持國際旅游島,規劃實施也很到位。在擴大內需的背景下,海南國際旅游島還需要加快發展速度。盡管基礎設施、沿海景點建設初具規模,但還不完善,跨雷州半島的海底隧道等交通問題還需改善,環島高鐵還沒環起來,還需要加大力度建設。
《新經濟導刊》:海南經濟發展起步晚、基礎差,這是否影響旅游、服務產業等的發展?國際旅游島的定位,是否排斥其發展工業制造業等其他產業?
劉勇:中國區域經濟布局有個很大的特點,即產業發展“一好百好”。一個地區的產業發展是綜合性的,比如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工業發達,農業、第三產業也很發達。經濟后發地區如何趕上來?可以發展工業,但發展工業可以向優勢地區擴散,向資源條件豐富地區擴散,發展工業也是那些與其資源條件相吻合的工業制造業。當一個國家、地區的工業制造業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飽和,你再擠進去不是不行,但將之作為支柱產業,作用則有限。
憑借溫和的氣候、豐富的資源和異國風情,海南適合發展旅游產業。當然,這也不排除其可以發展農業、工業制造業。比如桂林旅游業發展得很好,但這也不阻礙它能成為全國最大的木衣架生產基地;比如河南古城開封旅游業發展得很好,這與其發展農副產品加工、貿易等也并不矛盾。但前提是,這些以旅游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地區,不能搞污染性的產業。
其實,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需要海南島再搞制造業了。海南背靠中國大陸,足以支撐其旅游產業。但這并不意味著要限制海南發展制造業。從市場經濟本身而言,讓市場去選擇。發展國際旅游島,政府給指明了方向,需要產業界來執行。至于當地是否能適應,由市場來選擇。政府只需要做好公共服務。如果企業不用當地人,從外面招人也可以。如果當地覺得發展制造業更好,就讓它發展,沒有必要刻意限制,畢竟海南有豐富的油氣等資源。
執行尚存羈絆
《新經濟導刊》:春節期間,旅游島“宰客”事件經媒體曝光,影響很大,這暴露出哪些問題?是否影響整體國際旅游島發展的戰略規劃?當地政府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劉勇:事件本身反映出的問題是,海南島旅游產業發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公認。在發展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管理方面還有待完善,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本身事件要吸取教訓,需要改進。但這不會改變海南以旅游島為核心產業、基礎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在國際上,對以旅游產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的國家、地區來說,“宰客”現象也經常出現。韓國濟州島發展更好更快,時間也很長,現在各方面已經基本完善,但現在“宰客”現象依然存在。但它們在景點建設、旅游設施建設、安全建設方面,都讓人放心。當然,三亞市政府做得很到位,處理問題也很及時,挽回了城市的聲譽,對今后的發展也很有意義。
旅游行業很特殊,諸如“宰客”等不好的現象是旅游產業發展中必然出現的情況,不是說要鼓勵“宰客”現象。現在,旅游島的服務意識還差一些,要向國際著名旅游勝地學習,服務意識要加強。“宰客”是個不太好的事件,但我們要從積極的方面去認識它。今后,發生一個事件,就報道一個事件,積極監督、管理,將不利的因素轉變為有利的因素。
《新經濟導刊》:相對于農業、工業制造業等,旅游產業屬于后發產業。人們擔心,未經鋪墊一下從先發產業過渡到后發產業,服務意識不到位,勢必會產生一些問題。
劉勇:現在,海南服務業從業人員以漁民、農民為主,當然也有很多外地人,他們原本自給自足,生活節奏較慢,只需要養活自己,不涉及到為別人服務。由漁民、農民直接轉換成為第三產業工人,為別人服務,素質能否跟上,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其他地區先發產業發展中,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多少有些提高,因此,當地政府這就需要培訓、教育。但海南建省以來,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落后局面不可能一下子提升起來,這需要一個過程。
《新經濟導刊》:據媒體報道,三亞商品房空置達到80%以上,大東海和海坡片區的空置率甚至達到90%左右。同時,旅游島開發過程中,包括主題公園、度假村、酒店、高爾夫球場等建設中對耕地、海防林等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問題。如何評價這些現象?
劉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進程中必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利益沖突,因此國際旅游島建設不要想一口吃成胖子。發展房地產可能一下子房子都建起來,但不一定能賣出去。海南政府應該主抓景點建設、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其他領域由市場選擇。政府只需要做好監管、適度引導就行了。當你的經濟發展還沒到一定階段,就想把別人拉去住并不現實。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島旅游資源的根本,沒有良好的生態資源,海南國際旅游島夢想只是泡影。現在,雖然海南的整體生態環境比內陸地區要好,但海南島開發建設過程中也要尊重自然規律,按客觀規律去做。開發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耕地、海防林、熱帶雨林的保護,因為其本身就是一種風光。
《新經濟導刊》:對于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進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您有哪些建議?
劉勇:規劃本身做得很好,還應不斷調整提高。首先,規劃要不斷提高起點,定位一定要高。城市本身是百年規劃,旅游島更應該如此。韓國濟州島經過60年的建設,現在發展得非常好;迪拜也是高起點的例子。同時,一定要分階段,分步走,滾動發展。比如,在第一階段,基礎設施、景點基本完善,旅客可能到那住個三兩天就回去了;第二階段,全國餐飲都在那集中了,旅客可能到那去度假,住上半個月一個月;第三階段,人們在海邊、山上擁有自己的別墅,整個冬天都在那過了,甚至退休后就在那生活了。只有在第一階段成本回收后,再去想如何發展第二階段,這是很多地方發展的經驗,否則只能是欲速則不達。
中國有三化擋不住:肉食化、汽車化、town house化。中國未來,每個家庭都將擁有一個兩三百平的房子,但不會像西方國家那樣的低層、低密度的town house,而立體高層的復式大戶型是未來方向。我們認為,海南或可率先開展這樣的嘗試,還能節省土地。
發展更需鼓氣
《新經濟導刊》:海南是一個能折騰的地區。每次淘金熱潮,它都會成為瘋狂的造夢天堂;每次泡沫破滅,海南也最快暴露原形。人們擔心,這次國際旅游島建設會不會也如此?
劉勇:海南的確經歷過幾次熱潮:汽車熱、石化熱、房地產熱等。但我對這次國際旅游島戰略規劃是看好的,首先其方向正確。但這次會不會很快就過去了?需要時間驗證。政府需要把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好,其他交給市場。
過去,中國旅游產業發展受限,原因之一就是發展階段未到。首先基礎設置等條件都未滿足,而景點建設得再好,人們沒錢去消費,前期投入不能收回也不可持續。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南發展國際旅游島的時機已經成熟,只要海南能夠充分開發孤品、精品、絕品的旅游資源,就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方向是對的,一定要給它鼓氣,不能現在給他打退堂鼓。我們要對它有信心,不能因為一些負面報道,就感覺它不行了。但如果它自己走偏了,在基礎設施、環島高鐵都沒建起來,那么多黃金海岸還沒開發,就去大搞房地產開發?那也沒辦法。
《新經濟導刊》:與巴厘島、馬爾代夫、濟州島等世界其他同類資源、氣候條件的旅游地區相比,海南如何挖掘自身的特色?海南國際旅游島應該如何定位?
劉勇:一個地區的旅游特色很容易挖掘出來。海南特色是圍繞山、水、海展開,其黃金海岸、熱帶農業、熱帶森林等都極具特色,其特色還有海陸結合。通過一些海陸工程,比如雷州半島海底隧道、跨海大橋等可以改變現有交通格局,使交通更便利,費用也更低。
海南國際旅游島“國際”的內涵不只是國際水準,更要面向國際市場,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通過博鰲論壇、引進國際企業、國際體育賽事、國際會展等,旅游產業內涵將會更加豐富。實際上,國際要素是慢慢增加的。但在開始時,這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要求很高。
《新經濟導刊》:作為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亞、海口、文昌、萬寧等城市之間是否需要協同競合?
劉勇:城市的建設應該各有特色。三亞、海口等地風景差不多,氣候差別不大。如何實現協同效應,體現出差異化,這確實是個問題。在協同方面,所有城市都要統一規劃,大中小城市的規模、基礎設施一定要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甚至小城市標準更高,否則無法城鄉統籌。此外,門牌號要完整,街道要整齊干凈,所有城市都要掩映在綠色之中。
在競爭方面,為什么所有人、所有功能都要集中到海口、三亞?海南有很多城市。按城市功能劃分,服務全島的只有海口,因此海口必須集中一定規模的人口,而地級市、縣級市、鎮級服務功能又不同。所以,要控制城市規模,使城市之間有層次感:要么是網狀,要么是同心圓輻射狀,或是兩者結合,但萬變不離其宗。此外,很多城市都在搞美食節,要看它們各自的本事了,有競爭才有熱情。當然,政府也要考慮投入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