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三到五年,中國將迎來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第一波高潮
春節剛過,油價又漲了!自2009年至今,國內成品油價格已從5730元/噸上漲到8580元/噸,漲幅近一半。國際油價早已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紐約原油期價甚至創近9個月新高。
能源短缺、國際局勢不穩、原油消費增加等因素加劇了供求關系,未來,油價上漲趨勢很難改變。這對有車一族來說,無疑提高了生活的成本;對國家和企業來說,也大大增加了經濟運行的成本。
如何對付高油價?最有效的辦法是不用油或少用油,改用氣、電、燃料電池、太陽能等其他能源。通過推廣普及新能源汽車,促進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黃永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目前統計數字來看, 中國石油資源相當貧乏,人均可采儲量不到世界人均可采儲量的10%。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多,世界可供開采的石油年限大約是46年,中國目前的年限應該是10年多一點,所以急需拓展新的車用能源,否則汽車社會是不可持續的。
城市熱情高漲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按照國家新能源汽車的遠景規劃,計劃到2020年中國電動汽車保有量達100萬輛。為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加快產業化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最受矚目的是“十城千輛”工程。
科技部、財政部、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1月,共同啟動了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力爭使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運營規模到2012年占汽車市場份額的10%。2009年首批確定了13個試點城市,2010年又分兩批確定了12個城市。
政府采購和私人購車補貼,是這些城市支持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兩個最直接措施。深圳、杭州、合肥被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前三甲”。
深圳作為全國首批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全國首批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雙試點”城市,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與示范應用緊密結合起來,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初具規模。深圳市發改委日前在全國產業發展工作會議上透露,2011年深圳新能源汽車產業總產值突破了50億元,新規劃的深圳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2015年將實現年產值500億元。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投入示范運行的各類新能源汽車共計3035輛,示范推廣規模居全國前列,并且提出2012年底在公交(出租)、公務、家用車等三大領域示范推廣新能源汽車3.4萬輛的目標。
另據報道,杭州、合肥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均大幅度提高到2萬輛。
回顧2011年中國電驅動汽車發展情況,參與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總體督導檢查工作的王秉剛表示,“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例如,通過25個城市示范運行的實踐,在公共交通領域出現了一批性能與可靠性良好的混合動力與純電動汽車產品。在少數城市(深圳、合肥、杭州)私人電動汽車推廣上取得初步突破,開展了多種基礎設施的建設,國家充電接口標準普遍推行,廣泛進行了多種商業運營模式的試驗探討。
在鼓勵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上,國家和地方也給消費者開出了誘人的優惠措施。2010年5月,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出臺《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確定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純電動乘用車每輛最高補貼6萬元。《通知》明確,中央財政對試點城市私人購買、登記注冊和使用的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和純電動乘用車給予一次性補貼。
政策出臺后,深圳市成為最早出臺地方補貼配套政策的城市。此后,其余4座城市紛紛推出各自的私人購車補貼計劃。深圳和杭州補貼最高,都是6萬元。最新消息,為鼓勵更多人購買新能源車,深圳市還將推出新能源車上下班高峰期可借用公交車道、保險優惠、年檢費減免等多項優惠政策。
北京是第6個獲得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資格的城市。根據《北京市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方案》,北京將在2012年年底前推廣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3萬輛,其中純電動車2.3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7000輛。與此同時,北京還將建設相適應的各類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和充電樁,建立新能源汽車示范運行管理信息化平臺。
其他城市的新能源汽車鼓勵政策也在積極醞釀和實施。武漢市政府常務會議近日透露,正在爭取入列國家“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城市。會議原則通過推動武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一攬子政策,并安排資金補貼。2015年前建設2000個充電樁。同時,正研究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助政策。
石家莊市最近公布的“新能源汽車供能設施示范工程實施方案”也指出,城區公共交通從2011年到2013年要實現新能源汽車(包括天然氣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等)達90%的目標。2012年內購置新能源車450輛。
令人吃驚的是,一些二、三線城市在沒有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條件下,通過政府自身的積極有為,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異軍突起,甚至超過了一些試點城市,如山東的臨沂和江蘇的鹽城。
市場潛力待挖
雖然各級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信心十足,財政補貼和扶持措施紛紛出臺,其規劃目標更是“欲與天公試比高”,但市場并不買賬。從生產到銷量,新能源汽車一片慘淡。中汽協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國內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只有8368輛,其中純電動汽車為5655輛、混合動力2713輛;銷售新能源汽車8159輛,其中純電動汽車5579輛、混合動力2580輛。
杭州市經濟委員會汽車工業處處長何秀林向媒體記者說,“車價的高昂也是阻礙我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純電動乘用車比普通車要高三倍,電動環衛車更是高出5倍。”
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也是一肚子“苦水”。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公司總經理方建華表示,由于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沒有出臺,合肥公交原本計劃采購300輛純電動大巴的事也不了了之。本來公司預計2011年新能源大巴業務能有所突破,結果前期研發投入了不少,回本之路目前看來卻很漫長。
對于新能源汽車和電池成本太高的說法,電池企業也有自己的看法。在電池行業摸爬滾打了20余年的河南環宇集團李中東認為,示范城市都傾向于保護本地企業,不利于技術的進步與量產規模的提升。同時,車用動力電池缺乏統一的性能技術標準,也不利于電池成本的降低。如果設定統一、明確的標準,只要性能達標的企業公平競爭,電池成本不會像現在這樣高,“現在電動車電池成本高,但是有虛高的成分。”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剛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仍然屬于市場“導入期”,還未進入“擴張期”。
而中汽協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規劃即將推出,今后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將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據知情人士透露,歷經幾次修改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預計兩會前再次提交國務院審議,屆時出臺可能性很大;修改后的規劃將更為重視普通混合動力汽車。
1月8日,在“2012中國汽車市場研究高峰論壇”上,清華大學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歐陽明高表示,雖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最終未能在去年出臺,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新能源汽車的熱度,“大多數企業都在投入樣板車型的開發,研究機構也在對一些高難度技術進行深度研發。未來三年到五年左右,比如2015年左右,應該迎來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第一波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