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改革、發展、轉型這些詞幾乎被當成口號天天在喊。但是,住房、醫療、教育、國企、司法等領域的改革,問題卻是不減反增,有的領域甚至出現了倒退。比如,有些體制在往回改,有些體制表面上改了,但實際執行中仍原地踏步。更嚴重的是,人們對轉型的目標,轉型的方向,轉型的應然價值等核心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模糊、混亂,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爭論那些迎合市場和民眾心理的“術”,而不愿去關注思想層面的“道”,因此,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便習以為常。《轉型的邏輯》一書關注的,無疑是“道”這一層面的東西,無論訪談部分問和答所體現出的睿智與理性,還是附錄《轉型的邏輯》一文從歷史縱深尋求轉型邏輯的深刻與厚重。
該書主體內容是作者朱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經濟導刊》執行總編)與江平、陳志武、李佐軍等學者的對話錄,除了高度濃縮各自觀點外,更多著眼于如何用應然的價值來構建未來的圖景。此外,幾位從黨政領導崗位轉而思想理論研究的,如劉福垣、衛祥云、王忠明、石定寰等人,其對經濟社會問題的分析與研判,既有追求應然價值的理性,又不乏務實的一面。與對話部分不同的是,附錄《轉型的邏輯》一文提出“強制性導致的非兼容結構”的觀點,并通過政經史一體化的分析方法,從價值理念缺失、官商結合模式、地方政府競爭三個角度,對該觀點進行了論證,更揭示了中國歷代經濟社會難逃興衰更替的深層次原因。如果說對話部分是專家們對中國經濟社會把脈后對癥下藥,那么,附錄應是從歷史縱深對中國經濟社會問題的深度剖析,進而讓轉型回歸常識。
為什么我們一直在轉型,但卻越轉越不盡如人意?最現實的理由就是,所有的改革都是利益之爭,其最大的阻力來自于既得利益集團,昨日改革的受益者尾大不掉地成為今日改革的敵人。在附錄中,作者指出隱藏在“一元統治,兩極對立”這一非兼容結構背后的食利階層是轉型的最大阻力,這一深刻洞悉既超越了左右之爭,也揭示了雖以理想主義信仰存在,但事實上早已被虛化的“一元”的真實狀態。轉型的本質就是通過政治經濟體制的變革來改變利益分配格局,其途徑不外乎暴力革命與溫和改良,或二者兼而有之。但無論從國家利益,還是代價成本角度考量,通過漸進式的變革達到成功轉型目的無疑是最大的善,正如李澤厚那句“告別革命”的呼喊。
但這一切必須從思想的啟蒙開始。法律只懲罰罪犯而不懲罰犯罪工具,這是常識。但現實中總有人將具有普遍性的價值理念與盜用這些理念干壞事的人混為一談,從而阻止常識的傳播,破壞思想的啟蒙。比如,張三經常說自由好,但有人覺得張三會用自由來煽動無知的良民干壞事,所以不但張三是個壞蛋,自由也不是好東西。其實,常識就是常識,它不會因為曾被壞人玷污過而改變。所以,只有那些經得起推敲和驗證的價值理念深入人心的時候,改革博弈雙方的天平才會發生傾斜,就像股市中只有價值投資成為主流的時候,多數的投資者都能受益一樣;只有當轉型的邏輯被真正厘清時,用自由反自由、用民主反民主的鬧劇,才不會天天上演。
這就是思考的價值,也是思想的力量,更是布道者的夢想。但愿《轉型的邏輯》能夠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