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剪影,尋找2012年中國發展機遇
2011年12月25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指導、中國經濟時報社和中國經濟新聞網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的主題是“2012年中國發展機遇與政策選擇”。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宗興,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出席論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領導班子成員均參加了論壇,黨組書記劉鶴主持論壇開幕式,李偉主任致辭。
李偉在致辭中說,2012年經濟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異常復雜嚴峻。從國際看,世界經濟發展前景將面對三個突出問題:一是政治周期、商業周期、地區動蕩三者疊加,多種矛盾及利益沖突不斷升級;二是國際協調與合作更加困難;三是經濟結構調整與短期政策目標存在明顯沖突。發達國家政府受債務規模高企、削減財政赤字壓力增大等因素影響,為短期應急所困,難以有效實施重大結構性調整。總體看,世界經濟前景不容樂觀。展望2012年,受國際市場低迷、能源資源競爭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愈加突出等諸多因素影響,中國出口增速將明顯降低,不排除發生較大波動的可能;內需增長雖然由政策擴張刺激開始向市場主導轉變,但基礎很不穩固,內需彌補外需任務艱巨;房價合理回歸的調控目標進一步實現,一定時期內可能出現供求關系結構的較大變化,房地產投資增速可能會降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困境短期難以根本轉變,制造業投資增速可能明顯降低。預計2012年經濟增長率將繼續有所回調,通貨膨脹壓力仍然不可忽視。實現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
對此,李偉強調,2012年要統籌把握好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之間的關系。首先,應加強防控風險的準備,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及時應對和化解各種沖擊,防止經濟增長出現大的波動,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其次,“控物價”與“穩增長”有密切聯系。經濟增長比較平穩,總供給與總需求大體平衡,物價總水平就不可能大幅提升。2011年,我們在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貨幣供給總量仍然偏大。因此,“控物價”一方面要繼續鞏固已有成果,防止物價漲幅過高;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國內、國際經濟的現實環境及條件,把握好“控物價”的目標與經濟發展規律對物價必然作用的統一,適當提高對物價上漲的容忍度,為價格機制改革預留空間。第三,調結構是轉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關鍵所在,是培養競爭新優勢,形成增長的新動力,實現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途徑。要通過穩增長、控物價為調結構創造必要的、寬松的條件,通過有效的調結構、促轉變、提效率、增效益,真正從根本上營造能夠較長時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景。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演講中指出,“穩中求進”是根據2011年我國經濟運行的情況決定的,2012年經濟實現“穩中求進”需要把握三個要點:一要穩定政策,在國內外經濟形勢不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不對宏觀政策做大的方向性調整;二要完善政策,增強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在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和重點等方面,根據經濟運行情況的變化,適時適度進行微調;三要統籌兼顧,處理好各項目標之間的關系,包括增長與物價,目標時間和任務時間的平衡,穩與進的平衡。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在演講中表示,國際形勢和中國的經濟周期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經濟在2012年增速放緩是必然趨勢。她說,美國經濟復蘇中增速較低,歐洲陷入了輕微衰退,新興市場國家受歐美的拖累增速在減緩。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小平“南方談話”之后、2001年中國入世后三個波峰,從2007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速開始下滑,進入經濟的周期性調整階段。她認為,制度改革的紅利在過去30年中已經享受完了,下一輪的經濟增長不能靠原有的結構推動,而應該靠制度的變革和技術的更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今后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入低速增長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估計三五年以后,中國經濟可能會轉入6%~7%的中速增長階段。在此階段之下,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決策出錯的可能性大于以往三十年的任何一段時間。他認為,過去三十年我們是追趕型的經濟,在走別人走過的路;走過三十年以后,高速增長期即將結束,追趕路徑是相當困難的。今后,產業和企業都將進入大規模調整期。在此過程中,中國在未來全球產業體系中最具有競爭力的仍然是制造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在“新型建材與循環經濟”分論壇上表示,目前各種因素給我們的發展帶來諸多困難和挑戰的同時,也為深化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帶來了重大機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在“文化融合與產業升級”分論壇上提出,文化產業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把握得好就可能為中國經濟避免大起大落帶來正面效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在“全球化視野下的現代農業發展”分論壇上特別強調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黨中央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叭蓖剑乾F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國內外的經驗反復證明,忽視農業農村,甚至以犧牲農業、農村、農民利益為代價,換取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必然出現農業萎縮、農村凋敝、農民貧困,導致社會矛盾加劇,甚至出現社會動蕩和倒退。實現“三化”同步,薄弱環節是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不僅是農業生產手段的現代化,還包括農業制度的變革。推進農業現代化,要著力解決好五大問題:一是要保障全國人民從吃飽到吃好;二是要解決好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問題;三是要解決好“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四是要解決好“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問題;五是要解決好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
此外,衛生部部長陳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天津市委常委、副市長崔津渡,山東省副省長賈萬志,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左定超等也參加了論壇并發表演講。來自國務院有關部委、多個省市的領導、專家、企業家,以及全國近百家媒體的記者共700余人參加了論壇。當天下午,還同時舉辦了農業、汽車、醫藥、建材、文化5個分論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
預計2012年經濟增長率將繼續有所回調,通貨膨脹壓力仍然不可忽視。實現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