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農業科技研發及推廣創新模式,實現科技助農“最后一公里”
在中國有一個獨特的科學院,它以特殊的組織結構而稱奇,它擁有一百多名農業科學家和29000個農技服務站,服務站是農業科學家最新成果的實驗站和推廣站,服務站更是農業專家的信息源,他們在雙向交流中傳遞著中國農民最需要的農業技術……”——這是日前在某“年度農業科技人物”頒獎典禮上,主辦方為惟一的團隊獎獲得者精心準備的頒獎詞。
永業科學院就是這惟一的團隊獎獲得者。作為一家企業科學院,永業科學院的成立過程并無多少傳奇色彩。2009年,隨著永業在納斯達克上市鐘聲的敲響,永業的締造者、現任公司董事長吳子申“消失”了,但在他隱退的同時,一個團隊卻誕生了。仝寶生就是這個團隊的一員。加盟永業公司后,仝寶生組建了永業科學院,建立了一個百人專家團隊,這些專家不僅參與研發,還針對科技服務站、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民服務。
仝寶生告訴記者,“中國的農業增產增收,一靠穩面積;二靠提單產;穩面積要靠國家政策,提單產要依靠科技,提高農民的增產增收。在目前階段,科技創新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研發要和推廣結合,科技要和服務相結合,科技工作者、營銷服務工作者和農民生產者相結合,創新的科技研發和科技推廣模式,對中國農業的增產增收要起更大的作用?!?/p>
然而,科技研發和科技推廣首先要以農民的需求為出發點。多年來,在田間地頭與農民打交道,仝寶生就始終將農民的需求作為研發推廣的指南針?!拔覀兘洺Uf科學技術創新,其實就是要根據這些需求,沿著科學技術自身的規律去尋找解決方案?!彼f。
而公司的拳頭產品——永業生命素就是永業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多年的潛心研究成果。這款產品能使農作物增產10%~30%,在仝寶生與永業科學院多位科學家的努力下,永業集團完成了從科研項目到產品的轉化,并于2008年進行全國市場廣泛推廣。
但仝寶生認為,“永業生命素產品只是一個開路先鋒,永業科學院是服務跟進,和農民共享科技,同時為農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生產調節劑、肥料、種子等等。中國農業,創新科技產品非常多,很多農業研發機構都有大量的科學成果,但很多都不能很好地產品轉化?!?/p>
據了解,永業科學院擁有100多位科學家開展了很多產品領域的研究,這些科技成果在科學家指導下到田間地頭的永業科技服務站,就可以有效地實現產品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轉化。在科技、營銷和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機結合之下,為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創出了一條新路。近日,本刊記者專訪了永業科學院院長仝寶生。
《新經濟導刊》: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對包括永業集團在內農業科技公司帶來哪些契機?
仝寶生:2012年的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在強農、惠農、富農方面的政策力度。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高科技農業公司也將獲得更廣泛的發展空間,發揮企業的功能杠桿作用,更好地推動農業科技的進步。在第四屆“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研討會上,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特別分析了農業龍頭企業在農業科技進步中的推動作用,并希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抓住歷史發展機遇,樹立科技興企的理念,建立科技投入的增長機制、科技人才的培養機制、創新激勵機制,加快實現科技進步,這些都為農業科技公司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今年一號文件在強調科技興農的同時,還強調要加強農業基礎技術人才的培訓和農業技術服務推廣的力度,加強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以及推動農民教育培訓等等。農業科技研發以及農技推廣培訓帶有公益性,需要國家的持續投入,但是農業科技公司可以作為輔助力量,充分發揮企業在運營機制、渠道建設以及市場推廣方面的優勢,與各地的農技推廣機構展開合作,加快農業科技轉化進程,助力農業科技最后一公里。
2009年,永業公司就在各地鄉鎮、村莊初步建立起9110家科技服務站,2010年底發展到24036家,截至2011年底,已建立起近3萬家永業科技服務站。通過各地科技服務站,實現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幫助農民解決買難、賣難問題,在減少投入同時實現增產增收,并通過種植樣板示范與致富能手經驗推介活動,帶動周邊更多農戶增收致富。
《新經濟導刊》:永業科學院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成立的?在科技助農的路上發揮怎樣的作用?
仝寶生:永業科學院是在永業深入研究中國農業問題和提供中國三農問題解決方案的戰略背景下成立的,在集團董事長吳子申的倡導下,按照集團發展戰略,堅持科技立企、科技興企、服務三農、回報社會的理念,同時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與高級管理人才,構建起農業科技研發與農業技術推廣兩支人才隊伍,并在全國各地穩步推進實驗室建設、研發試驗示范基地建設以及農技服務體系建設,致力于加快從科研成果到高科技產品的轉化進程,推動農業高科技成果成功地轉化為先進生產力。
通過永業科技服務站,農技人員提供免費的農技指導服務,幫助農戶對永業生命素等高科技產品進行規范使用,同時也幫助農民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種植、養殖難題。如果遇見不能現場解決的問題,基層的農技人員會將問題通過系統渠道,反饋給永業科學院組織專家進行專項研究找出解決方案。在遭遇農業極端災害時,永業科學院也會提供減災降害的種養殖方案,盡可能地減少農戶經濟損失。這樣,通過建立起農業科技研發與農業技術推廣兩支人才隊伍,將研發與推廣、科技與服務緊密結合,打通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雙向科技信息通道,一方面傳遞農業技術需求,一方面傳遞科技研發成果。
同時,永業科學院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近百個試驗示范基地。這些試驗示范基地,一方面承擔著永業科學院新產品研發的試驗,產品使用方法的試驗,地區適應性試驗等;另一方面也從農業生產一線匯集大量研究數據和農業生產一線的信息,是永業科學院主動地從田間地頭“找尋”農民真正需求的一種方式。
此外,永業科學院還充分發揮平臺聚合作用,通過具體的農業新產品、新品種、新肥料、新型生產模式的課題研究,匯集科學專家,并通過科技服務站完成科學技術的層級教育指導。
《新經濟導刊》:永業集團在踐行農業科技做了哪些工作?今后又有哪些規劃?
仝寶生:首先,永業公司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直接感受農民的需要的同時,也直接獲得一手的市場需求信息。永業的科技工作者也是農業生產的技術服務人員,在為農民服務的同時會提出需要研究的課題;隨著問題的增多和內容的深入,研究和解決方案的提供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更多的科研機構來參與。為了更加有效地開展研究項目,需要整合各種學術資源和技術資源,從而逐步形成了永業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
永業的產學研模式,符合國家政策,符合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共同利益,從嘗試與個別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合作,逐步發展到與大專院校等機構合作,這種模式上的探索實踐,是永業在如何發揮企業科技興農作用上的一種有效嘗試。
目前,永業科學院已先后建立了7處研發基地,6個實驗工作室,同時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企業研發中心,開展了上百項科研項目研究,其中承擔國家和地方政府項目5項,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研發項目20多項,自主研發項目80多項,取得了3項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重大科技獎項。
從發揮科技示范功能上來說,通過永業科學院,永業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近百個試驗示范基地,其試驗示范基地遍布于內蒙古、北京、河北等20余省市區,示范項目涉及大田作物、蔬菜作物、經濟作物、花卉、綠化樹、食用菌等50余個品種。這些試驗示范基地,一方面承擔著新產品研發的試驗、產品使用方法的試驗、地區適應性試驗,包括產品功效性試驗、穩定性試驗和安全性試驗等,另一方面也從農業生產一線匯集大量研究數據和農業生產一線的信息,為永業試驗研發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并承擔著技術成果轉化和示范工作。
在今年宏觀政策的推動下,永業還將啟動“百萬農民致富工程”,即是要以永業近3萬家永業科技服務站為依托,提供產品服務、市場信息、技能培訓,為周邊農戶訂制致富方案,計劃每家科技服務站幫助10戶農戶,整體目標帶動30萬戶農戶,致富百萬農民,并通過樣板示范傳播,影響受益更廣泛的中國農民。
《新經濟導刊》:您認為,企業在開展農業科技實踐中,還面臨哪些障礙?
仝寶生:農業科技創新和研究首先具有公益性、基礎性、長期性的特點。國家鼓勵以企業為研發和創新的主體,因此國家對企業的科技投入很重要,農業科研院所具有更多的研發資源和人才資源,因此,作為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實踐,需要與更多的科研機構合作,發揮企業更加開放的平臺優勢、更加接近市場需要的信息優勢、更加靈活的創新機制和有效的成果轉化優勢,撬動更多的力量參與其中。這也就要求企業自身需要不斷加強在產品營銷、渠道建設、服務推廣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能力。此外,農業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這里包括了專業技術型人才與農業行業的管理型人才,也是在開展農業科技實踐中需要共同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