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成種業“外強內弱”格局,原因頗多,主要是國內企業終端產品的質量太差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種業科技創新是重點和亮點。為落實一號文件內容,從3月起農業部將開展“全國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特別是要推動出臺一批種業扶持措施,支持商業化育種。
去年年底,農業部還公布了2011年春季種子市場聯動抽查質量不合格結果,不合格率高達14.9%,五成種業上市公司赫然在列,甚至被公認為產品質量比較好的合資公司登海先鋒和敦煌先鋒也名列其中。
據了解,登海先鋒和敦煌先鋒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種子公司——美國杜邦子公司美國先鋒海外公司在中國的兩家合資企業,登海種業和敦煌種業分別持股51%。美國先鋒玉米雜交種市場的全球占有率達20%。按美國先鋒在中國市場的布局,登海先鋒主要做夏播玉米種,播種面積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30%以上;敦煌先鋒主要做春播玉米種,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約36%。這兩家合資公司是登海種業和敦煌種業的主要利潤來源。
最近幾年,美國先鋒、孟山都、德國KWS等跨國種業巨頭正加快在中國的布局,對國內種業構成了較大沖擊。國內外種業之間的競爭被業內人士認為是“麻雀”與“老鷹”的較量。
種業關系到糧食安全和農業穩定。業內人士稱,以《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和《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1~2020)》為主導的“種業新政”與1999年出臺的《種子法》同等重要,主要是為進一步理順科研投資和管理體制、提高種子企業準入門檻、引導和促進種子產業的市場化運作。
作為人口和農業大國,做大做強中國種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種業發展滯后的癥結到底在哪里?如何建立既符合國情、又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種業體系?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華。
誰動了我的種子
《新經濟導刊》:目前我國種子市場容量約為500多億元,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種業市場,但“洋種子”一直占據我國種業很大市場份額,這種“外強內弱”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
王建華:就玉米來說,目前跨國公司的種子產品數量僅占我國市場份額約9%,但公司的盈利狀況和經濟質量確實比我們強。造成“外強內弱”的因素很多,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國的種子產業市場化發展歷程短,《種子法》頒布才僅僅10年,農業部種子局剛剛成立,而國外的種業發展有100多年的歷史。其次,人們在觀念上對種業的認識還不完整,產業鏈不完善。
這兩個方面的缺失和技術薄弱,造成的現狀就是我們在種子質量檢測技術規程標準等方面沒有國際發言權。在種子生產、加工設備、加工工藝等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生產的產品質量與國外公司有巨大差異。例如,先玉335的玉米種子是按粒銷售,種子質量標準要求92%以上,比國家標準合格種子85%的發芽率要求高7個百分點。這種高質量的產品可以實現單粒播種,減少種子多粒播種出苗后需要拔除多余苗、定植、除草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勞動。
我們都知道農業生產最大風險就是播下的種子不能夠出苗或出苗不好、缺苗斷壟,造成減產,引起農民不滿甚至告狀上訪等問題。過去,我國農村勞動力充沛,農業生產方式也比較落后,為了保苗農民常常采用加大播種量的方式,一穴多粒種子。這種方式對種子質量的要求不高,合格種子85%的發芽率是可以滿足生產要求的,所以國內企業目前大部分還是以這種標準在生產銷售種子。
但是2000年以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光靠傳統的多播方式是不行的,特別是設施蔬菜生產,生產成本高,農民期望在有限的空間創造更多的價值。而國外的洋種子進入中國市場后非常適應我國這種發展形勢。一方面,洋種子在品種方面有其產量高、質量優、抗病強等優點;另一方面,洋種子的出苗率高,幼苗整齊度高,生產的產品更有保障,容易進入國內外市場,贏得了農民的歡迎。這是洋種子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之所以造成種業的“外強內弱”格局,一句話,終端產品的質量太差削弱了我國種業的市場競爭力。
種業轉型迫在眉睫
《新經濟導刊》:請介紹一下我國種業面臨哪些突出問題?如何解決?
王建華:種業的突出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從種子科技角度出發認為,我國的種業發展已經到了必須由數量增長到質量發展的轉型。我國種業實力弱,不完全是品種問題。農業部2010年7月份發布的一份內部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農作物主要品種推廣情況如下:常規稻279個、雜交稻490個、春小麥62個、冬小麥313個、玉米596個、大豆320個,加上其他作物品種,合計4333個品種。像水稻育種我國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國產玉米品種鄭單958,也不亞于美國先鋒公司的先玉335,可“洋種子”與國產種子市場價格就差遠了。因此,我國種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種子企業生產的種子能夠符合當前農村勞動力狀況的需要,就是銷售給農民的種子要能夠實現機械單粒精量播種的需要。
其次,我國企業要提高種子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以玉米為例,如果按傳統一穴3~5粒播種方式,滿足4億多畝的玉米種植需要,我國每年需要350萬畝左右的玉米制種田。如果按一穴一粒播種方式,僅需要150萬畝左右的制種田即可滿足生產需要。其他作物也一樣,如小麥和水稻由于種子質量的問題播種量也很大。生產單粒或精量播種的種子,企業減少了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等成本,種子質量高,銷售價格高,效益高,市場競爭力強。此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減少制種田,增加了糧食生產,為我國糧食生產也做出了直接貢獻。因此,中國種子企業要增強競爭力不能以生產的數量來取勝,必須走向以質量贏得市場的戰略發展方向。對種子企業競爭力的質變,農業部新頒布的管理辦法在資金條件方面已經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時,我認為種業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技術門檻太低。當前我國的種子市場情況不同于歐美國家,種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危害農業生產的種子質量事故和侵害知識產權問題時有發生,管理難度非常大,因此應該提高種子企業生產產品的質量門檻。例如一些遺傳穩定性不夠的品種不容許進入生產推廣,制訂玉米種子單粒播種種子質量標準,使那些不具備生產條件和能力,產品達不到市場要求的企業退出種子生產活動。
最后,在種子產業管理中要重點抓源頭。抓品種審定的公平性,把住品種的種性關;抓制種基地的管理能力建設,把住種子輸入生產的質量關。甘肅河西走廊是世界聞名的種子生產基地,特別是酒泉地區,種子生產歷史長、地域廣、生產作物種類多,加強對種子生產基地行業管理能力的建設,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都不能少
《新經濟導刊》:種業的核心驅動力是科技創新,據報道,我國99%的種子企業沒有品種研發能力,如何提高我國種業的自主創新水平?
王建華:首先種業核心驅動力是科技創新非常正確,但是前面我也反復提到種業科技創新不僅僅是品種研發能力創新。種業科技創新應該覆蓋種業的整個產業鏈,從種質創新、新品種培育到優質種子生產(加工、貯藏)、經營和市場監管、產品服務等各個環節,一個也不能少。對于“我國99%的種子企業沒有品種研發能力”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我國的種子企業目前確實還不具備像美國先鋒公司那樣的品種研發能力,但相當部分企業還是在做品種研發的,只不過是能力高低有別。如果以先鋒和孟山都的研發能力為標準,那我國企業是100%都沒有品種研發能力。
如何提高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水平?目前我國在種業科技創新方面的研發投入依然很少,國內玉米新品種研發能力加在一起,也抵不上美國先鋒或孟山都一個公司,跨國種業的研發投入非常龐大。現階段的中國種業,品種研發投入大、風險高,除了國家層面的政策體系等措施加強品種研發外,企業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等方式獲得品種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高創新水平的途徑。另外,品種培育是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可持續性創新活動。中國地域遼闊,生態類型多樣,地域最適合的品種只要種子質量能夠與國外產品相當就有競爭力。因此優良品種加上優質種子用于農業生產才有商品價值。企業的當務之急是提高現有品種的種子質量,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
但是我們目前的優良品種與國外品種在產品競爭方面還處于裸奔狀態。國內品種在種子生產、加工技術設備落后的狀態下生產,其產品質量與國外有差距是必然的。以玉米為例:甘肅今年的玉米生產,國內公司大部分是戈壁灘自然晾曬,收儲加工環節沒有很好銜接,存在較大風險隱患。往年都是農民在自家晾曬,然后企業收購、清選、包裝后就可以向市場銷售。先鋒等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后就不一樣了,它們是現代化工廠生產玉米種子。玉米成熟后果穗從地里直接就運進加工廠,通過機械干燥、脫粒、精選分級、包衣變為種子產品,產品上市之前進行種子潛在出苗能力的活力檢測。根據種子的活力發往不同的市場,因為種子播種出苗后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東北有倒春寒,華北有春旱,黃淮地區有連陰雨,播的種子要求頂土能力強等等。
國外在種業方面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和非常強的公益機構支持。例如美國,很多大學都有種子科學研究中心。我國的種子科技研究從上世紀50年代才開始,由于長期以來農業生產播種量比較大,種子質量問題不突出,種子科技創新的重點在新品種培育,對種子生產技術、加工技術、檢驗技術、質量改善技術以及種子產業經濟等研究重視不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成規模的種子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多年來,中國農業大學在種子科技研究與人才培養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種業科技創新應該是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和水平提高。
我的種子我做主
《新經濟導刊》:最近有消息稱,國家有關部門正調研解除外資控股種子企業限制。有人說,一旦解除限制,國內種子企業將遭到更大打擊。您有何看法?
王建華:從發達國家種業發展歷程來看,公平的市場競爭是種業管理的重點。至于是否解除對外資控股種子企業的限制,我認為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現階段當然不能解除,如果解除了,以國內種子企業目前的生產條件和產品質量狀況,全軍覆沒也不是沒有可能。現在,一些外國種子公司品種培育都實現本土化,而且科技水平高,資金實力雄厚,管理營銷理念先進,針對中國的地域生態條件和市場特色研發優良品種,市場競爭力強,對國內企業造成威脅已是事實。
但是,從農民和農業生產的角度說,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種子市場促進了中國種子產業的改變。例如先玉335的推廣,首先改變了我國農民傳統的粗放播種方式,單粒播種技術在我國發展很快。今年國家玉米產業體系的調查數據顯示,黑龍江單粒播種面積占玉米播種面積的90%,吉林達到70%以上,山西達到60%,河南達到30%。大田群體植株均勻將顯著提高光合和水肥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品種增產潛力。黑龍江2011年玉米播種面積8856萬畝,產量535.2億斤,比上年增加70.3億斤,增產15.1%。
另外,先玉335 按粒包裝,種子92%的發芽率標準也帶動國內企業提高種子質量。通過我們實驗室對全國玉米主產區270份種子樣品質量分析,有50.9%的樣品標識發芽率高于國標要求的85%,與先鋒公司種子質量標識(發芽率大于等于92%)相同的樣品占到11.2%,企業主動提高產品質量意識增強。
第三,改變了種子生產模式。往年種子套購現象嚴重破壞種子生產秩序。今年在先鋒的果穗收購帶動下,國內企業不得不集中收購鮮果穗在戈壁灘晾曬或者烘干,有效遏制了不法分子的套購行為。但又帶來新的問題:過去是制種戶一家一戶晾曬,現在集中大面積自然晾曬翻蓋困難。雖然甘肅河西走廊光熱資源豐富,干旱少雨,但是現在氣候變化異常,大面積自然晾曬面臨防雨雪、霜凍危險能力變弱。也有人說這都是先鋒“惹的禍”。而先鋒收購鮮果穗后,直接進入現代化的種子加工廠,種子在可控條件下實現自動化、機械化、無害化生產。國內企業紛紛開始模仿建設“果穗熱風烘干”生產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各類加工能力的種子烘干線100條左右。國外企業促進了國內企業種子生產條件的改善和技術升級。
但是如果國內種子企業不能盡快成長起來,外資企業如果全面控制中國農業生產用種,其后果和負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向日葵和洋蔥種子目前已經受到國外種子嚴重沖擊,國內企業基本放棄了這兩個品種的研發,生產基本都用“洋種子”。但是洋蔥種子在某些年份由于進口等緣故,一罐價格由幾十元上漲到幾百元已不是神話。有關中國人吃飯的種子問題,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比較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