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參加了天則經濟研究所舉辦的2012“新年期許”論壇。各位專家的發言和論文視角不同、觀點各異,甚至不乏尖銳對立的言辭,尤其是關于憲政改革的一些觀點與政治體制改革密切相關,也與經濟體制改革無法分開。
凝聚改革共識
這次論壇,給我的直接感受是:任何一個改革理念的形成和發展,要在學者之間達成一定共識都是非常困難的,何況要讓蕓蕓眾生形成基本共識就更難了。但有關專家、學者的觀點和理念還是給我以強烈的震撼。
如北京大學哲學系何懷宏教授從韓寒的“革命、民主、自由”三文談起,講到中國目前應“加快改革,避免革命”時指出:“現今中國是世界上最不可能有革命的國家,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急需改革的國家。”而改革的目的從根本上講是為了正義:“即給窮困無告者以實質平等,給有才華者以機會平等,給所有人以自由生命的尊嚴。”至于怎么給,則需要改革,我認為要做好“頂層設計”。
又如經濟學家樊綱教授在“再續改革夢”中談到的六個方面的重要改革:一是所有制和企業制度的改革;二是政府行政體制改革;三是金融體制改革;四是財稅體制改革;五是土地制度和社保制度的改革;六是應思考體制改革問題。我理解他說的體制改革包括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樊綱教授與多數參會專家的觀點不同,對未來中國發展持較為樂觀態度,認為中國經濟還能保持二十年、三十年的良好發展勢頭。對此,我對樊綱教授的基本觀點贊同,但他對國企改革和征收房產稅的觀點我持異議。尤其是“征收房產稅可以有效抑制投機”的觀點忽略了基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問題,樊教授的文章中只字未見其對征收房產稅合理性的論述,令人遺憾,也不能讓人心服口服。
再如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張曙光先生對于2012改革方向的期許是:約束政府,壯大社會,回歸市場。此觀點可謂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發人深省。其中,約束政府即建立有限政府,這是政治理念的根本轉變,對此我無更多的發言權。而我最關注的是如何壯大社會,而壯大社會應該從目前最容易切入的行業協會開始,即在目前不能實現結社自由、黨禁不能放開的現實情況下可全面放開行業協會的登記準入,真正取消業務主管部門這道枷鎖,這也是我對2012年的期許吧。至于回歸市場,更是理性薦言。
還有清華大學法學院許章潤教授關于民主、法治改革方面的真知灼見,尤其是關于大學管理體制改革的自成體系的研究觀點,雖然超前,但不乏理性的光芒和火花,使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而且促使我面對2012年逼出如下一句話:“為了更好地前行,必須理性地回首。”
激辯國企改革
回顧2011年,國企改革又一次成為熱門話題實屬必然。目前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是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文魁研究員和原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為代表,即“國企改革的終極目標是民營化”。經濟學家張維迎的觀點與此相類似,他甚至認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大方向已經定了,不需要再研究了。我則堅決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即使循此邏輯發展,中間的改革過程則相當漫長,如果不認真研究做好頂層設計,則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和交更多的學費。實際上,目前已經和正在付出不小的代價。這在我去年發表的系列研究文章中可見一斑。
二是以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為代表倡導和呼吁的“推進國有經濟的市場化改革”,即“對絕大部分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的大企業集團實行股份制改造,使它們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有效治理的現代公司。”吳老的觀點基本上與中共十五大、十五屆四中全會關于國企改革的表述相一致。而且目前國資委在一定程度上或某些方面也是這樣操作的,如“央企整體上市”等思路。但這種“不分公益、壟斷和競爭行業的籠統提法和實際推進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和社會問題。對此,我在2011年的系列文章中有不同的表述和論證。
三是最近以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教授為代表發表的觀點,認為吳老的觀點對國有企業改革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并提出了“必須從憲政層面上深化國企改革”的問題,而且通過對租金、資源等方面分析提出了非常有說服力的研究報告。其中,著名經濟學家張曙光先生提出的“先收租、再分利,推進資源要素價格,解決國有企業的利益侵占問題”也與此研究報告一脈相承。關于這方面的研究,經濟學家王小魯的觀點也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他明確指出:“在國有壟斷企業引入競爭機制是文不對題。”顯然,他的觀點和吳老的觀點不同。而我是支持盛洪和王小魯的觀點的。但我的觀點也有與他們的不同之處,我的研究更側重于具體實施和操作層面的意見和建議,代表作是去年發表的《關于國有企業改革不能回避的五個問題》。
厘清國企分類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首次提出了“對公益性國有企業和競爭性國有企業的分類改革”問題,其表述與我的研究內容和觀點不謀而合。但沒有“壟斷性國有企業”的提法,我認為是一大遺憾。這種理論上的欠缺往往會造成實踐中的諸多麻煩。
最近,關于國企改革發表言論受非議較大的有兩位官員,一位是現任國資委副主任邵寧,他在一次論壇上稱“中石油”為公益性國有企業,遇到輿論猛烈抨擊;一位是已經卸任的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他在去年底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國進民退是一個偽問題,國有企業背了壟斷的黑鍋”,也遭到了輿論的批評。實際上早在去年9月,我就對國有企業改革的五個問題和民營企業改革的三個問題進行過闡述,以供專家研究和決策者參考。實際上,把國有企業分為公益性和競爭性兩類是不確切的,確切的分法應該是三類,即公益性、壟斷性和競爭性。當然,部分壟斷性國有企業兼有公益性,要不然部分壟斷性國有企業為什么會享有財政補貼,因為它具有承擔公共利益的職能。因此,通過對國有企業改革的再思考,期許我們的專家、學者和決策者在2012年共同為搞好國有企業改革和推進其他方面改革作出努力。
(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