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這一句著重說明的是《易經》的產生與天道之間的關系。作為炎黃子孫奉為圭皋的一部萬世經典,《易經》是先人解讀宇宙、自然,尋求人類與自然必然聯系的一部智慧總結。所以在這句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天人相應關系產生的過程,并看到了在獲得天道啟示后,圣人是如何運用與推演天道的,這才有了薪火相傳的《易經》。
先來看《周易正義》中對這句話的解讀,頗富神話色彩![疏]正義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者,謂天生著龜,圣人法則之以為卜筮也。“天地變化,圣人效之”者,行四時生殺,賞以春夏,刑以秋冬,是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者,若璣玉衡,以齊七政,是圣人象之也。“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者,如鄭康成之義,則《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輔嗣之義,未知何從。
讀了這段的解讀,我不禁想到那個問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人類所遵從的道理、真理都不是自己憑空想出來的,人最聰明的做法即在于學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人類存在的有限時段以前,天地萬物就已經存在了,就已經在依道而生、遵道而行了,而以人類淺薄的認知和脆弱的感受,只有學習和借鑒才能讓自己堅強和成長起來,這不得不說是先人們當初最重大的智慧。從一枝著草、一個龜殼開始先人們學習天道的排演,從春夏秋冬中學習生殺的規律,在河圖、洛書的基礎上感悟天地的演算,先人們以謙卑的心態拜天地為師,向萬物、天象、天時學習,并認真踐行之,最終才有了這本智慧的集成。學天象是為了用天象,沒有學習、運用、總結、提升,天象還是天象,不會是《易經》,天道永遠淺近又高深的存在于那里,不會成為人類或日用或教導的精華范本。所以先人們在這一點上足以令我輩后人尊崇!
有了以上一些想法后,當看到有人因這句話中的《河圖》、《洛書》是否實有其物,是否為作易前傳等等,不禁讓我感嘆后輩子孫較前輩相差之遠,如同有人賞月、有人指月一般!先人的成就恐怕現世、當世、再世中不會有人超越,一部《易經》讀懂都不容易,單是先人們為學的心境和心態就足以傳學百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