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財富公式非常著名,他解釋了財富的來源:“資本+土地+勞動+企業家才能=財富”。其實,最初在西方經濟學之中,并沒有企業家才能這一條,西方經濟學認為生產的三要素是資本、土地與勞動。微觀經濟學則認為,在生產相同數量的產品時,可以多用資本少用勞動,也可以多用勞動少用資本。但前提是:勞動、土地和資本三要素必須予以合理組織,才能充分發揮生產效率,因此,為了進行生產,還要有企業家將這三種生產要素組織起來。后來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又增加了一種生產要素即企業家才能,發展為“生產的四要素”,企業家才能和前三個要素的關系不是互相替代的關系,而是互相補充的關系。
自此之后,企業家的才能才真正被學界所認可,成為與土地、資本、勞動一樣平等創造財富的四個來源之一。在現代社會,企業家的作用越來越被世人所認可,甚至超越了資本、土地和勞動,在“四要素”中起主導以及統帥作用。正因為如此,像馬云、史玉柱、李開復等人不僅拿著天價的年薪,更成為歌星、影星、球星、主持人之后的“第五星”——商界名星。近年來由于微博、博客等碎片化時代自媒體的出現,企業家的一舉一動甚至一句話都會都影響著企業的發展。
關于“知”與“行”的論辯,歷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命題,所謂“知”是指思維方式,而“行”則是指行為方式。最簡單的一個關于知與行的解釋其實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比如經常聽到大家評論一個人: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說的就是知行合一。總體而言,知決定著行,而行也會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反作用于知,筆者接下來將闡釋影響企業發展的幾個瓶頸式的企業家思維與行為。
第一、選人與用人
在選人與用人上,每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路,有些企業尤其是國外的企業明確的規定:不養“剩人”與“閑人”。而任人唯賢、選賢用能是中國最經典和盛行的人才甄選原則。這些原則對嗎?都對。但是大家都在這么做嗎?不見得。任人唯親在很多企業,不管是民企還是國企都存在,尤其是民企,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一刀切,認為任人唯親就是不好的。筆者認為,任人唯賢,你才可能留住真正優秀的人才,而任人唯親,可以降低企業溝通的成本,尤其是企業創始初期。
在用人上,很多企業家也有自己的思路,所謂“恩威并施”、充分授權等等。關于這個問題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思路,筆者想說的是,企業家要“因才施管”,不能用一種方法,一種思路,一個框架來要求所有的人。樂嘉強調的“四色性格理論”雖然大多是針對生活進行的,但是用于管理中也無不可。每個企業都要有“紅黃藍綠”四色性格搭配起來的團隊一起做工作,其中搭配的比例根據實際工作內容來協調,如銷售崗位多用紅色性格的人,決策崗位多用黃色的人,協調崗位多用綠色性格的人,而財務以及咨詢類崗位多用藍色的人。再有,不同性格的員工交流的技巧也各不相同,如布置一個任務,給黃色性格的人,你只要告訴他最終的目標;藍色性格的人你要告訴他細節與流程;紅色性格的人你要不斷地去鼓勵與督促;綠色性格的人你就要給他支持與幫助、引導。
第二、流程控制與“接口”處理上
在一個企業中,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流程是一個項目真正成功的制度保障,但是筆者經常發現很多企業雖然有流程設置,但是在流程的“接口”上經常出現問題,從而導致由于信息溝通不暢產生的“缺位”、“錯位”和“越位”現象比較嚴重。
比如,企業要召開一次新聞發布會,前期活動籌備、媒體邀請、會議流程設計可能都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如果燈光、音響臨時出現了什么問題、或者邀請嘉賓臨時因為堵車而遲到,現場工作人員手忙腳亂,各種問題不斷,本職工作很可能放下去“救場”,這樣很容易讓場面失去控制。
所以,在任何一項活動之前,都要設置好相關的流程,尤其是相關的“接口”,確保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工作,出現了問題應該找誰來解決,多長時間可以處理好,誰去找人來解決。信息的透明與對稱對于企業而言就是一種價值,而企業流程以及接口的設置就是培養信息透明與通暢的方式。
第三、企業家生活情趣與態度
企業家是一個人,但不僅僅是一個人,在企業內部,企業家是整個企業的靈魂和主心骨,而對外,企業家形象就是一個企業形象的縮影。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并不知道“零點”公司,初一聽還可能認為是樂隊什么的,但是很多人可能知道一個叫做袁岳的總裁,因為他主持節目很有特色、對社會活動比較熱衷,從他本人我們就可以知道零點咨詢公司應該是一個比較優秀和卓越的咨詢公司。像這樣通過塑造企業家形象去營銷企業的還有很多,如馬云、史玉柱、王石等等。
企業家應該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倡導積極的生活態度,這對于企業的發展意義深遠。如袁岳,每天一篇博客,已經持續三年時間,這也凝聚了很多高學歷人群的認可,袁岳以及零點的很多思維已經漸漸的深入人心,企業家以及企業的話語權也不斷的強化。萬科王石將大部分時間用于登山運動,很多人了解王石、認同萬科,就是從這個上面開始的。比爾蓋茨退位之后,和夫人致力于公益事業,受到世人尊敬,同時也把微軟的精神散播于全世界。
有些人可能認為這些企業家“不務正業”,是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老子說過的“無為而治”和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倡的“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泰坦尼克號之所以當初撞上礁石、沉入海底,就是因為大家都太快樂了,太瘋狂了,一片歌舞升平之中,沒有人去注意有沒有撞礁的可能,才釀成慘劇。而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應該是船頭上那個無為而治的“眺望者”:貌似游山玩水、無所事事,但實際上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審視企業的發展,對關鍵情況進行處理。
最后,再說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以人為本”,不管是思維層面還是行動層面上,企業家都要將“人”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其實這一點不用多講,企業的“企”字本身就說明了問題,你將上面的“人字頭”去掉,那就只剩下一個“止”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