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為國家做點事,這就是最好的
“只要是能為國家做點事,這就是最好的,別的事,比如自己能得到什么利益,我覺得這都不重要。”王同慶不太擅言辭,所以在他的話語中沒有特別華麗的辭藻和過多修飾的詞語,他只是輕輕笑著強調這句話。
“只要是能為國家做點事,這就是最好的,別的事,比如自己能得到什么利益,我覺得這都不重要。”王同慶不太擅言辭,所以在他的話語中沒有特別華麗的辭藻和過多修飾的詞語,他只是輕輕笑著強調這句話。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要真正做到這種質樸的忠誠,對普通人來說,其實并非易事。這是他一直追尋的理想狀態,也是指引著他一路走來的最簡單的價值觀。出生于1945年的王同慶已近古稀之年,盡管已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退休,仍然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雖然過去了這么多年,但是老先生對以前工作和生活的種種經歷,仍然記憶猶新。
1967年,我國在航空航天和導彈研發領域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包括“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驗成功、我國第一代自行研制的岸艦導彈成功發射。而這一年,王同慶也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航空發動機熱物理專業畢業了,作為當時航空航天領域寶貴的人才資源,他畢業后被分配到了沈陽航空航天部新陽機械廠,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年。十年,會改變很多東西,對于很多人來說,畢業后十年的狀態,一般都是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生活進入比較穩定的軌道,安穩過日子。
就在一般人都按照已成型的生活軌道平靜地生活的時候,王同慶卻做出了一個決定:考研究生。那是1977年,他的孩子剛出生,如果他去讀研究生的話,家庭生活的重擔就會全部落在太太一個人的身上。但是善良堅強的太太全力支持丈夫的選擇,“我太太當時說,你考上考不上都沒有關系,我都會支持你。她非常支持我,不然的話,我很可能就不會去考了。”太太的深明大義,使他至今回憶起來,言語中還是流露出深深的感激和慶幸。而這個畢業十年后再考研究生的決定,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
經過精心的準備,加之太太的支持為他解除了后顧之憂,1978年,王同慶順利考入了中國艦船研究院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從事出入水彈道流體力學方面的研究,1982年獲得碩士學位。畢業之后,他就在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第六研究室任工程師、07試驗室副主任、研究室負責人,這一時期他負責并完成了艦船研究院某型魚雷試驗研究課題。1987年,他進入沈陽航空工業學院航空系振動噪聲研究室及沈航—BK技術交流中心任研究及應用工程師;直到1995年,被調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事聲學和氣動測量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不停的追尋中,他的聲學研究事業漸入佳境。
氣動聲學是王同慶的重點研究方向。由于飛機在飛行中會產生較嚴重的噪音污染,國際民航出臺了越來越嚴格的噪聲標準限制飛機的噪聲。而減弱飛機噪聲對于我們國家來講,還是一個比較棘手的技術壁壘。王同慶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這個研究方面,“我想的是怎樣為我們國家(飛機制造事業)做點事,因為我們每次去國外參加航空聲學大會,參加的外國人非常多,而中國人卻特別少。所以不論是飛機發動機研究也好,噪聲研究也好,我真的就只是想為國家做點什么。”當提到目前我國的航空產品在國際上競爭力較弱的現狀,老先生流露出小孩子般爭強好勝的焦急和不甘心。他也確實為此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民機氣動聲學方面完成了一系列研究,大大推動了我國民機事業的發展。
他先后參加了航空部“民機噪聲控制和聲疲勞研究”系統工程中“螺槳飛機噪聲預測軟件研制”以及“聲強測量標準研究”、Y12飛機艙內降噪攻關任務中“Y12飛機艙內聲強測量”、“螺槳聲場與機身耦合及向艙內傳播模型的研究”、“螺槳飛機艙內噪聲預測”、“用PIV技術測量壓氣機內流激波結構的試驗研究”等重點課題和項目的研究。其中,“螺槳飛機噪聲預測軟件研制”項目獲得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螺槳聲場與機身耦合及向艙內傳播模型的研究”項目獲得1995年航空基金優秀成果一等獎。這些研究項目和研究成果在民機制造和噪聲控制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對于這些過往的成績,王同慶并不在意,也沒有過多的談起。他提到更多的,是一種熱切的期望,那就是他希望我們國家的人才可以團結起來各盡其能為國家的發展多做一些事,“(要做好一件事),我覺得就是要靠大家、靠集體、靠團隊,讓我們國家振興和發展,這也是我們共同的心愿。”他說。畢業后默默工作了十年之后再考研,從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轉到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再到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學位后進入北航任教,所有的奔波和輾轉其實都是為了他“為國家做點事”的追求在服務。他說“無論做什么,不管在哪兒,只要對國家有用就好。”,這其實就是寶貴的“螺絲釘精神”,他一生的經歷也確實在實踐著這種精神。
于是,這也就讓他對自己的學生有了“不要比工資,不要比待遇,要將工作當成事業來做,而不是當成職業來做”的期望和要求。他認為,只有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事業來做,才會真正熱愛它,踏踏實實地做事,并愿意為之付出所有。他一直在實踐,并且希望他的學生同樣能夠熱愛自己的工作。他最欣賞的人是袁隆平,原因是袁隆平不事張揚、默默工作,創造出了那么多財富,解決了無數人的吃飯問題,但是自己卻計較和索取的非常少。他說他喜歡這種“不跟誰斤斤計較,不跟國家斤斤計較”的做法。
老先生還十分懂得感恩,在他成長路程上所有幫助過他的人,他都念念不忘。全力支持他的太太、悉心指導他成長的中國艦船研究院船舶研究中心的導師、在導彈生產工廠鑄造車間工作時包容他年少意氣用事的車間主任、他去沈陽航空工業學院之前真誠挽留他的中船702所所長、鼓勵他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的老師……當說起這些在他過往的生活和工作中給過他寶貴的支持和鼓勵的人,他的語氣中仍舊滿含著感激和感動。
雖然已近70歲高齡,但王同慶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于我國正在研究的大飛機項目,他十分重視,并且一直在爭取能夠在大飛機項目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大飛機從1980年試飛成功到1985年由于社會環境、資金等等問題而被無限期擱置,到如今,已經過去了30多年。讓大飛機再次成功飛上天空是很多航天人的夢想,也是王同慶一直惦念在心的事。他告訴我們,如果需要,他和他的研究團隊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配合大飛機的研發工作。
王同慶像許許多多做科研的人一樣,默默無聞,踏實做事,“能為國家做點事”是他們最樸實最真誠的追求。這樣的“螺絲釘精神”已經影響了幾代人,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