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年,面對著金人的大舉入侵,當時號稱名將的劉光世、張俊等人,只會一味地避敵逃跑,不敢奮起反擊。這一方面因為他們天生患有軟骨病;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們官已高、位已尊,認為即使自己立了大功,也不會有更大的升遷,便安于現狀,什么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在他們的心目中根本不占什么地位。
當時岳飛入伍不久,雖然已嶄露頭角,畢竟還沒有太大的名望,只有他在和金人進行著殊死的戰斗。當時有個叫邵緝的人上書朝廷,推薦岳飛。那封推薦書寫得很有意思:“如今這些大將,都是手握強兵,威脅控制朝廷,專橫跋扈,這樣的人怎么能夠再重用呢?駕馭這些人,就好像飼養獵鷹一樣,餓著它,它便為你獵取獵物;喂飽了,它就飛掉了。如今的這些大將,還未出獵都早已被鮮肥美肉喂得飽飽的。因此,派他們去迎敵,他們都會掉頭不顧。
“至于岳飛卻不是這樣,他雖然擁有數萬兵眾,但他的官爵低下,朝廷對他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恩寵。這正像饑餓的雄鷹,迫切希望振翅高飛。如果讓他去立一功,然后賞他某一級官爵;完成某一件事,給他某一等榮譽。用手段去駕馭他,使他不會滿足,這樣他必然會為國家一再立功。”
在這封推薦書中,顯然涉及到了兩種封官的手段:
一是分割封官的過程,不能一步到位。君主必須不斷地滿足臣屬加官晉爵的欲望,才能換取他們持續的忠心。但是,臣屬升遷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而官爵的晉升卻不能沒有止限。在這個難題面前,君主們奉行著“分割”恩惠的原則,就是把官爵分割得越來越細,種類盡可能地繁,等級盡可能地多,火箭式的封官辦法是不可取的,因為它只能使臣屬獲得一次滿足。只有讓臣屬在眾多的仕途臺階上一步一步地逐級登攀,才會增添他們不斷升遷的希望和心理滿足的次數,造成受賜者對施惠者持續的依賴和仰仗。
二是封官不只不能一步到位,而且最好永遠不要到位。官做大了,立功進取的意志便懈怠了;一旦官做到了頭,不但立功進取的意志消失,而且還可能滋生野心。從歷史上看,那些官職到了頭的人,如王莽、曹操、司馬昭、劉裕等人,最后都變成了篡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