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在北京,源遠流長,公元前310年燕昭王宮廷里已有“燕戲”表演,這是關于雜技最早的記載,不過表演者來自“廣延國”,以舞蹈為主,包含了一些雜技動作。廣延國何在,今已無考,傳說“距燕地7萬里,地寒,盛夏結冰”。如此看來,應該靠近北極圈了。春秋時北京較濕熱,氣候與今東南亞相當,宋代以后氣候變化,開始逐漸寒冷了起來。
唐宋之時,雜技進入宮廷,由此推動了雜技藝術的繁榮,唐時北京一代以竿木技藝稱絕,史有備載。古稱“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里民間自古有習武的傳統,而雜技與武術是密不可分的。
至元,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民間雜技被禁止,既不能“聚眾作藝”,亦不能練習,但宮廷中尚保留了一部分雜技表演,比如“高蹺舞獅”即出于元。至明清,宮廷雜技漸廢,藝人流落民間,生存維艱。
到清末,老天橋成了北京雜技的代表,以后又有了老東安市場、香廠新世界、城南游樂園等。老天橋能發展起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清代漢人非功不得居內城,大量的老北京人被遷到宣南,使這里人口密集,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二是老天橋本是一塊荒地,管理松散,初期藝人到此表演沒有什么成本,門檻較低。但表演環境也比較惡劣,基本是地上鋪塊包袱皮,隨時開場,觀眾自由圍觀。這種“包袱市”的雜技,形式簡單,內容單一,演員重復表演,受傷幾率較高,缺少大型雜技。
隨著老天橋影響力日增,各地藝人紛紛前來,老天橋雜技藝人中,河北藝人最多,先后出現了口技的“管子張”,戲法的“金麻子”、“快手盧”,車技的“小老黑”,馬戲的“狗熊程”、禽鳴的“百鳥張”、盤杠子的“飛飛飛”等。
到20世紀前半葉,民間藝人還成立了一些民間雜技團體,比如“萬福堂”、“順福堂”、“北京魔術團”、“七俠五義武術團”等。當時,西方魔術已進入中國,老天橋藝人也主動學習其中的一些技法,與傳統魔術相融合。
受客觀環境限制,老天橋雜技中也有一些是殘忍、恐怖與低俗的表演,賣藝這種商業模式較低級,許多藝人多說少練,甚至光說不練,練也不練絕活,從藝術內容到經營形式,都比較粗放。加上天橋管理松散,導致黑社會、惡霸橫行。此外,老天橋安全隱患也較多,比如老天橋最早的歌舞臺、燕舞臺、樂舞臺等說唱之所,后來都因火災而銷聲匿跡。 新中國成立后,成立了“中華雜技團”(后更名為中國雜技團),許多老天橋藝人加入其中。在此之前,并無雜技之名,只是泛稱“雜耍”、“把戲”,周恩來總理綜合了各方意見,將其統稱為“雜技”,從此雜技之名得以流傳。隨著雜技走向世界,它贏得了更多人們的喜愛與贊譽,1957年,在世界青年節上,老天橋藝人“小老黑”金業勤還贏得了國際比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