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學家孫思邈,是一位醫藥并舉,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兼通的圣手,也是一位功垂百世、德著千秋的蒼生大醫。他重視生命,熱愛人民,認為“二儀之內,陰陽之中,唯人最貴”,是集古代優秀醫德之大成的光輝典范。
從古至今,中國人非常認可“人生四大喜事”的說法,即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金榜題名對于十年寒窗、鐵硯磨穿的讀書人或士子來說,確確實實是一劑讓人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的興奮劑。唐代詩人朱慶馀在科考成績揭曉之前寫下了“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的佳句,與他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孟郊則在榜上有名之后唱出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絕調。
然而,同為唐朝人的孫思邈卻對科舉考試一點也不感冒,甚至唯恐避之不及。更讓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是,他曾數次拒絕了幾代皇帝親自發來的希望他進京做官的邀請函。
那么,孫思邈是怎么想的呢?他有著什么樣的追求呢?
孫思邈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并非附庸風雅之輩。他自幼天資聰穎、與眾不同,7歲上學時就能“日誦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曉諸子百家,尤善談老莊道家之學,并且還喜好鉆研佛教典籍,被人稱為“圣童”。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缺而弗論”。孫思邈生活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卻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求仕之路,選擇了懸壺濟世救民于苦痛的行醫生涯,這與他自己幼年的一段經歷密不可分。
孫思邈小時候曾經患過風疾,為了治病,父母帶著他到處登門求醫,最后雖然把他的病治好了,但家里卻已是家產罄盡,徒有四壁。因為時時想起自己的痛苦經歷,而且經常耳聞目睹老百姓們“看病貴看病難”的窘境,孫思邈早早就立志做一名蒼生大醫,為廣大民眾解除身體和精神痛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以歷代名醫為榜樣,刻苦鉆研醫藥典籍。對于診療疾病的方法、采藥的常識、制藥的程序和養生保健之術,凡有一事長于己者,他總是不遠千里,服膺取決。所以,在20歲左右時,孫思邈已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
孫思邈不但重視書本知識,善于學人所長,而且極為注重實踐。他走遍了家鄉關中的山山水水,而后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南下到現在的四川考察風土人情,采集藥材,煉制丹藥,并沿途為百姓施診治病。他此次南行豐富了醫藥知識,開闊了視野,積累了實踐經驗。他在峨眉山道士處得到了高子良服柏葉法,在江州治愈了湘東王的腳氣病,為梓州刺史李文博治愈了消渴病(類似于現在的糖尿病)。在此期間,他親自為600多名麻風病人做過治療。歸途上又為梁州漢王李元昌治療水腫,為隴州韓府君用馬灌酒治療風疾,都獲得了成功,還用瞿麥丸治愈了一位中流矢的士兵,使其身上的箭頭在服藥后自行脫出。
伴隨著一例例病人的成功救治,孫思邈的名氣越來越大,逐漸傳到了皇帝的耳朵里。有著貪生怕死、夢想長生不老傳統的皇帝們,一個接一個地向孫思邈拋來媚眼,希望他朝朝暮暮一刻不離地侍奉在“國家一把手”身邊。據說,早在隋朝開皇年間,隋文帝就曾邀請孫思邈入朝擔任國子監博士,卻被孫思邈以生病為由推辭了。
隋末唐初改朝換代之際,為了躲避戰亂和朝廷征辟,孫思邈隱居太白山,后又隱居終南山。唐武德年間,他與熟諳佛教“醫方明”的道宣法師相識,二人結為知交,每一往來,談論終夕,最后二人在醫學上都獲益匪淺。
唐高祖李淵也曾想將孫思邈招來為己所用,據《華嚴經傳記》卷五載:“義寧元年,高祖起義并州,邈在境內,高祖知其宏達,以禮待之,命為軍頭,任之四品,固辭不受,后游歷諸處,不恒所居。”孫思邈曾與親友說過,待將來社會上出了賢明君主時,自己可以出來做些濟世救人的事。
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固然是一代明君,但他也是長生不老藥的超級“粉絲”。唐太宗也曾下了一道圣旨,將孫思邈召到京城長安,見到年過半百卻依然面色紅潤、容顏不老的孫思邈,太宗皇帝情不自禁地感嘆道:“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傳說中的仙人)豈虛言哉!”隨后準備授以官職爵位,孫思邈仍婉言謝絕。唐太宗想強留孫思邈,又怕損壞了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光輝形象,只得順其自然,允他還鄉。孫思邈走后,唐太宗繼續搜尋服用據說可以使人長生的丹藥,一面服藥,一面心中發狠:沒有你孫思邈,我照樣可以長生不老!結果事與愿違,還不到50歲,他就因為服用丹藥引起的汞中毒而“仙逝”了。
唐高宗一直是個病秧子(這也是皇后武則天得以掌權的原因之一),當然也希望身邊有個老神仙似的醫生,于是就在顯慶四年(659)召見孫思邈,欲授以諫議大夫之位,孫思邈辭謝不受。唐政府此時正在編撰《新修本草》(即后來的《唐本草》),就讓孫思邈留在長安參與編寫,這是孫思邈樂此不疲的工作,他就留了下來。四月,一部圖文并茂的《唐本草》撰寫完成,共55卷,收錄了844種藥物,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后來,孫思邈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回鄉,而后一直生活在故鄉耀縣的罄玉山。
孫思邈在皇帝們面前能夠做到堅持自我,不卑不亢,實屬難能可貴。更為可貴的是,他醫德高尚,具有仁愛之心,深受人民的愛戴。有一天,孫思邈正聚精會神地著書立說,忽然有人跑來說南山一年輕人疼痛不止,呼吸微弱,因家境貧寒才拖延至今。他立即收筆,帶上藥囊裝好金針,快速趕到病人家中。孫思邈想用針灸止痛,但古書記載的止痛穴位都扎過了,卻還是無濟于事,他十分耐心地繼續尋找最痛點,突然,病人叫了起來:“啊…是…是這兒!”孫思邈立即將金針扎了進去,疼痛很快就停止了。從此,人身上又多了一個痛點穴位——阿是穴。
作為一名醫生,孫思邈不僅具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而且還具有高尚的醫德。他認為,醫生應一切以治病救人為先,處處為病人著想。凡是到他這里來治病的人,不分高低貴賤,他一律平等對待。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孫思邈有感于醫方本草部帙浩繁,忽遇急癥求檢困難,遂博采群經,刪繁就簡,并結合他個人的學術經驗,于永徽三年(652)撰成了《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共39卷,323門,方、論共5300篇,其內容包括診療、針灸、導引、按摩等,相當全面。書中記載的治療腳氣病的方法,比歐州人早1000多年。他把婦科、兒科放在卷首,以視重視,他還找到了復方,一方可治多病和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兩字命名他的醫學著述。《千金方》一書系統地總結了中國自古至唐初的醫藥學成就,自面世以來一直備受醫家和學者之尊崇。
永淳元年(682),年逾百歲的孫思邈與世長辭。臨終前,他囑咐家人薄葬,不藏冥器,不宰殺牛羊舉行祭祀活動。但孫思邈“功在生民,則民祀之”,人們為了紀念他,尊其為“藥王”,并將他晚年隱居的五臺山稱為“藥王山”。“簫鼓年年拜藥王”已成了孫思邈故鄉人民千百年來的習俗。
按照儒家設計的人生理想,一個讀書人就應該追求修齊治平,從而“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而作為讀書人的孫思邈,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之路,卻同樣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他比那些王侯將相們更經得起時間的淘洗與磨礪,多少年后,人們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評價也許會推倒重來,但孫思邈依然會神采奕奕地屹立在中華歷史的圣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