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玠是曹操手下的謀士,他給阿瞞定的國策只有兩條: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曹操之所以能夠一定北方,應該說,這兩條計策起了很大作用。至于后來由奉而挾,把漢獻帝當人質,則是情勢的變化,勢所必然了。三國時期的謀士們都很有意思,他們深知彼此誰也吃不了誰,因此起事之初,即以割據為業,隆中對也只做霸王之業的打算。
最早看到漢獻帝價值的人,是趙昱,他勸徐州刺史陶謙:求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貢。勤王與奉天子意思相近,只是陶謙意在自保,而曹操力圖坐大,更具攻擊性。然陶謙這人,良言聽不進,馬屁當飯吃,由是徐州漸亂。
而真正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卻是沮授。沮授,字公與,袁紹手下謀士。他認為,袁紹世家公卿,如果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問題是曹操聽進去了,而袁紹終是公卿子弟,紈绔有余,智謀不足。這一政策的長期效益后來越發明顯,由令而征,曹操拉大旗作虎皮,肆意擴張自己的地盤。北方穩定之后,兵戈南指,曹操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言辭優雅:近來我曹某人閑著無事,自帶水軍八十萬,邀將軍一起在東吳打獵。孫權以信示臣下,莫不響震失色。張昭等便說:“曹操,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睗h獻帝這塊金字招牌確給曹操賺來了不少人氣,所謂正朔在焉。
可憐獻帝,處此際遇,跟羊肉串似的任人烘烤。要昏懦倒也罷了,可偏偏心智健全,例證有二:
一、興平元年(194)四月至七月,天下大旱,谷價貴到一斛值五十萬錢,連長安都發生人相食的情況。獻帝令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給貧人作粥,而餓死者如故。獻帝懷疑侯汶中飽私囊,親自做試驗,取米豆各五升作糜,得二盆,將侯汶痛打了五十棍,于是長安情況才好一點,悉得全濟。胡三省說:“觀此,則獻帝非昏蔽而無知也,然終以失天下者,威權去己而小惠不足以得民也?!?/p>
二、董卓死后,天下又亂,獻帝也成難民。一次情形又危,李樂讓獻帝騎馬先走一步,獻帝不忍棄百官而獨自逃生。胡三省說:“觀帝此言發于臨危之時,豈可以亡國之君待之哉?特為強臣所制耳?!?/p>
時運不濟,徒喚奈何,神龍失勢與蚯蚓同,羅隱詩說,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