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是文化人,他的夢想是三場及第,夸官故里,光耀門庭。在不幸落第、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做起生意,而一旦投入其中,又心無旁騖,全身心地打理,硬生生把一個最不起眼的產業做成了延續300多年的民族大品牌。
王致和老家在安徽仙源縣。1644年,一邊是大明帝國的鸮啼鬼嘯,一邊是大清王朝的金鼓喧闐,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里,他出生了。王致和是家中的老三,上面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他的父親王懷巨是個普通的農民,既種地又經商,家境相當殷實。但經濟上富裕不代表有社會地位,中國自古就講究“刑不上大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至上的觀念深入人心,家里有再多的錢,也比不上一個功名。王家有足夠的錢供孩子讀書,自然王致和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明清時代,科舉應試的大致流程是“童生一秀才一舉人一貢生一進士”,分別在府縣、省城、北京考試,任何一步都如履薄冰、百里挑一乃至千里挑一。只要中了秀才,就算國家認證的讀書人了,可以享受特權,見官無須下跪,免除一定的徭役和賦稅。根據非常有限的史料記載,王致和沒有辜負父輩的期待,他在學業上非常有成就,甚至可以說早慧??滴醢四辏?669),25歲的王致和以舉子(舉人)的身份第三次赴京趕考。按一般規律,在北京舉辦的會試三年一次,且是在鄉試后的次年舉行。如此推算,王致和在十年前,也即15歲時就考中了舉人。范進的終身奮斗目標,在王致和那里卻不費吹灰之力,其潛質之聰敏可見一斑。事實上,考中了舉人,就有機會候補縣一級的小官了。只要有足夠的耐心排隊,或者有足夠的錢上下打點,逐級升遷,也不是沒有希望。然而,雄心勃勃的王致和志不在此,他三次進京參加會試,希望乘勝追擊,更上一層樓。
一根獨木橋后面卻是千軍萬馬,王致和與眾舉人一樣,鉚足了勁往前沖,可惜,王致和不幸被“菜”了,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菜”了。從后來的事業發展看,誰也不能否認王致和聰明、踏實、能干,但連續三次被擠下來,我們只能說,王致和沒問題,是科舉有問題,偶然因素實在太大。科舉的失利對一個正處于事業上升期的年輕人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
王致和面前似乎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回家候補,從最底層的小官做起;一是繼續攻讀,等待下一次考試。然而,王致和耗不下去了,時不我待?。∷幌胍惠呑永速M在漫無邊際的等待中。成功的渴望在心底燃燒,他要成為人上人。但到底什么才是成功?把名字寫到皇榜中就是唯一的選擇嗎?在科舉取士發展到王致和時的年代,上升途徑枯燥而單一。除此之外,還有別的道路可走嗎?
即使憑空想象,也可以勾勒出王致和此時的矛盾心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有著無數匪夷所思的科舉故事,結尾都是柳暗花明、皆大歡喜,好像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達到目標。而待到王致和親身經歷過之后,才知道那些東西不過是憑空吹起來的肥皂泡,畫餅充饑而已。
與其他商業奇才一樣,王致和發家致富的故事只能靠民間的口口相傳傳承下來—— 王致和金榜落第,閑居在會館中,欲返歸故里,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霉,無法食用,王致和不甘心廢棄,于是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之后歇伏停業,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余卻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里品嘗,鄰里都稱贊不已。
這偶然的機會給了安徽青年王致和一個想象空間,也給了王致和一個痛苦的抉擇,父輩眼神中流露的光宗耀祖、光耀門楣的渴望歷歷在目,可他還是選擇了一條不歸路——經商的不歸路。這對王致和來說,是他從無意識經商到有意識轉行的跨越,不啻于重生,他要放棄已有的成就,冒著傳統社會“重農抑商”、“重學輕商”的巨大壓力,開辟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京味兒小說《王致和》中提到,王致和落榜后曾給武圣關公寫過一封信,文辭俱佳,情真意切,也許僅是演繹,但也從中可以管窺到他內心深處激烈的思想斗爭——
安徽仙源縣舉子、不肖后人叩拜武圣:乾何寬、坤何廣,丈夫無業亦難立足。仕無長幼,以仁為尊;業無巨細,以精為上。武圣以青龍大刀之舞,攻城奪地;華佗用筷木小刃之書,剮骨療毒。昔者,前輩無心插柳、柳成蔭;不意釀酒,而瓊漿溢遍華夏;不意點豆腐,而豆腐已譽滿城鄉。今,后人欲制豆腐新品,企武圣在天之靈佑之!嗚呼,武圣并賢兄玄德、賢弟翼德,豈非小小商販出身?!后人之意,在于新品口味出奇,以奇取勝、以奇傳世、以奇為業精之尺度。王致和叩首,康熙八年七月。
王致和決定自主創業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思想的一小步鑄就了行動的一大步——世間少了一個迂腐的酸儒,多了一個靈動而充滿激情的商業巨子!
王致和把老父親從家中接來,讓他幫助自己張羅生意。臭豆腐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東西,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吃得起,又是美味,而一個“臭”字,又極具親和力,一下拉近了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既然已經改弦更張,王致和只能堅定地走下去。他嘔心瀝血,精心研究臭豆腐的工藝。其臭豆腐銷路日暢,生意興隆,后又經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獨特的臭豆腐生產流程和工藝,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質量越來越好,名聲也隨之大噪。由于底子打得扎實,在王致和去世以后,后代完全繼承了他的生產方式。到了清朝末年,連慈禧太后都知道了鼎鼎大名的王致和臭豆腐,每年的秋末冬初季節,都讓太監們買一些來吃。但慈禧太后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把一種最民間、最底層、最草根的吃食送到皇宮中,成為御膳之一,王致和也算是做到極致了。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而對王致和來說,無須退一步,轉轉身便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