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搞文化創作的人也應該多少有一點“傳世意識”。換言之,你鼓搗的那玩意兒,不論是小說、詩歌、音樂、舞蹈,還是曲藝、雜技、戲劇、電影等,都要有點流傳后世、成為經典的“野心”。當然,能不能做到另當別論,但首先要敢有這樣的想法和志向。
說到傳世之作,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到屈原的《離騷》、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李白的《將進酒》、曹雪芹的《紅樓夢》……拿破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同理,不想創作出傳世作品的文人也不是好文人。因為傳世作品是精品中的極品,是一個國家文化寶庫里的奇珍,是哺育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是藝術性與思想性完美結合的代表。文化人能有一兩件作品流傳后世,那是無上光榮的。
人都是歷史的過客,早晚要由后人變成先人,那么,要當合格的祖宗,就必須留下些有價值的東西。除了不菲的物質財富,還要留下豐厚的精神財富,留下能傳世的文化精品。就以音樂為例,古人沙里淘金,千辛萬苦,給我們留下了十大名曲,像《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等曲目,至今還在演奏。可是這些年來,雖然音樂創作如同井噴,各種作品浩如煙海,有傳世希望的音樂作品卻鳳毛麟角,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再以長篇小說為例,雖然每年都有超過千部問世,但少有可以傳世的名著,多是平庸之作,甚至是濫竽充數的應景之作,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寫得快,出版得快,也被人忘記得快。即便是個別上乘之作,目前也無法成為能傳世的代表性文化產品。
當然,公允而論,這些年來,我們的文化建設成績還是喜人的,人才輩出,作品豐富,形式多樣,文化百花園姹紫嫣紅,爭奇斗艷,但如果用傳世的高標準來衡量,真正可與唐詩、宋詞、元曲、漢賦相媲美的代表性的文化精品還太少,且不成規模。因而,每一個有志文化人,都應告別浮躁、淺薄、急功近利,樹立強烈的精品意識、傳世意識,立志讓自己的作品躋身于傳世作品行列,與李白、杜甫、王羲之、曹雪芹為伍,當然這很難,需要天賦、機遇,苦心孤詣,殫精竭慮,或許終其一生也無法達到目標,但如果想都不敢想,那就連一點可能也沒有了。
孔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市井還有句俗話: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文化人樹立傳世意識,不一定就會心想事成、青史留名,但一定可以讓我們站得更高、想得更深、走得更遠,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創造出人生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