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方志與譜系,乃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源流。其中,方志的源頭可以上溯到周王朝。當時王朝中央和各諸侯國,分別設有五史官職,其中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國之志”,負責記載各侯國風土人情和歷史沿革。孔子周游列國,最感興趣的就是歷覽了近二十國的這類寶書,史志界稱之為“國別史”,它不同于之后歷代封建王朝主持編修的“國史”,而是方域之史,是方志的雛形。
秦漢一統政權建立后,形勢要求“宰郡國需胸中全具一郡國,宰天下須胸中全具一天下”的治理能力,于是地理志、地記和圖經這類志書應運而生。漢武帝時,朝廷命地方官把記載山川、物產、貢賦等情況的資料,時稱“地志”,隨“計書”(記載貢賦之類的文書)一同報送中央。蘭臺令史班固利用這些資料編纂了第一部系統的全國性地理總志——《漢書·地理志》。這部書不僅記載了各郡、縣和侯國的山川、地產、人口和民俗,內容十分豐富,是地志著述的集大成者,而且為二十四史開設地理志帶了個好頭。
受地理志的影響,隋唐時期方志的主要形式是圖經。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修志日盛。隋煬帝興之所至,下令“普詔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上于尚書”,并且敕秘書學士18人修十郡志。編成800卷,隋煬帝嫌不夠,遣回重修,遂成《區宇圖志》1200卷,隋煬帝大為高興,賞錦300段,命其收于府庫。這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的志書。唐代官修志書逐步形成制度,朝廷明確規定州郡每3年(后改為5年)編修一次圖經報尚書省兵部職方,內容要求備載古今事跡、地理山川、土地所宜、風俗所尚,經費一律從州縣雜罰錢中列支。唐代圖志,有圖有說,以說為主,與過去的以圖為主、以說為附大有創新。《元和郡縣圖志》是唐代全國性總志的代表,全書40卷,以當時關內、河南、河北等地10道為綱,分別記述各府州縣的戶口、疆域道里、形勢險要、地理沿革、山水湖泊、丘墓古跡、貢賦物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輿論圖經,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后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范圍。”
宋代是方志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其特點首先是朝廷重視,從宋太祖至宋徽宗諸位皇帝均曾下詔修志,并于大觀元年創設九域圖志局,開國家設局修志的先河;其次是形成傳統和規模,宋代郡縣必修志,如果一個地方沒有修志或編修不及時,地方主管就會被定為失職而罷官,所以“今僻陋小郡、偏遠小邑,亦必有記焉”;第三數量多、卷帙繁,巨志名作迭出。《中國文化地理》一書統計,宋代方志800多種,大大超過前朝歷代方志總和。其中太平興國年間樂史引用大量圖經編纂的《太平寰宇記》200卷,祥符年間李宗諤、王曾編纂的《祥符州縣圖經》達1566卷,府州縣志方面,超過20卷的數不勝數。
元代方志雖無大的發展,卻全面完成了從圖經向方志的過渡,創修了全國性一統志——《大元大一統志》,也出了一批如《延祐四名志》、《至元嘉禾志》之類的名志。明清方志全面進入興盛時期,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年頒布了《纂修志書凡例》16則,規定志書內容應包括建置、分野、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坊廓、鄉鎮、土產、貢賦、風俗、形勢、戶口、學校、軍衛、廨舍、寺觀、祠廟、橋梁、宦績、人物、仙釋、雜志、詩文等24類,同時規定了各類目的編寫原則,以便統一各州縣志書的內容和體例。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由朝廷頒布的修志凡例,足見明王朝對方志的重視和普及的程度。據統計,明代所修方志達到2892種,比宋代差不多增加3倍,今尚存992種。
清代,方志編纂進入鼎盛時期,無論數量之巨、種類之多、體例之完備、內容之廣泛,都是前所未有的。其顯著特點:一是朝廷頒例詔修,皇帝親審志書。康熙二十二年,禮部奉命檄催各省設局修志。雍正帝頒令各省、府、州、縣志書每60年重修一次,要求根據志書的好壞給予必要的獎懲。乾隆帝最在意《一統志》的編纂,史臣進呈稿本,都親自審閱,嚴加批改。二是大批學者參與修志,推動方志學的建立。僅江蘇武進、陽湖兩地,就有500多學者參加了全國各地的修志活動,形成了以乾嘉時期一流學者戴震、洪亮吉為代表的考據派,主張修志要厚古薄今,貴因而不貴創;以著名史學家章學誠為代表的歷史派,與考據派針鋒相對,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修志理論,涉及方志的性質、編纂范圍、體例、章法和修志工作等方方面面,創立了方志學。三是方志編修空前普及。據記載,現有的清代方志5701種,約占現有全國方志總數8200余種的70%,全國除新疆等省份外,幾乎所有縣及以上行政單位都修了志書,部分省還修有鄉鎮志、衛生志、土司志、里志等。
即使在政局動蕩、內憂外患的民國時期,方志編修仍未斷續,而且在某些局部有創新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方志工作一直很受重視。至20世紀80年代,全國除港、澳、臺之外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先后建立了三級修志機構,全國參與編纂的工作人員總數超過10萬。至2004年正式出版的新方志,僅省、市、縣三級就達5000部以上,還有1.2萬多部鄉鎮志、部門志、專業志、廠礦企業志、學校志以及相當數量的年鑒、地情書,在數量上遠超歷朝歷代。2006年國務院頒發《地方志工作條例》,規定每20年左右修一輪方志,為修志開辟了法律通道,具有里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