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與新聞媒體的橋接推動了新聞事業的發展、增強了新聞傳播效果,但是由于網絡工具傳播弊端以及新聞媒體管理亟待完善等原因使得網絡新聞在傳播過程中會附帶一些負面影響,如虛假新聞、惡意炒作新聞、內容低俗化、網絡新聞作品侵權等,這些負面影響如果得不到控制,就會產生負效應,即網絡新聞公信力下降、影響力下降、權威性下降等。最終就會被網絡所無邊界的放大,成為新聞事業健康發展的阻礙。
關鍵詞:網絡新聞;傳播;負效應;措施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3-0045-02
隨著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在我國的應用與普及,新聞事業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網絡與新聞的結合產生了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之后的“第四媒體”,互聯網普及所催發的新聞信息化浪潮發展速度更是驚人,自1999年人民網推出人民日報圖片版以來,根據相關統計,截至到2011年我國已備案網站數量達到382萬個,著名的新聞網站多達上萬之多,可見“互聯網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由信息傳播工具轉變為一種媒體形態。
互聯網的出現與發展,不但使新聞傳播有了新的載體,也放大了新聞以及傳播評論的威力”[1]。但是網絡在給新聞事業發展帶來便利與動力的同時,由于網絡自身技術發展和網絡新聞管理不完善等原因,使得網絡新聞在傳播過程中會附帶一些負面影響,如虛假新聞、惡意炒作新聞、內容低俗化、網絡新聞作品侵權等,這些問題的滋生,又為網絡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一、網絡新聞傳播概念及特征
對于網絡新聞傳播的概念闡述不,必須要從網絡傳播這一基礎概念出發,當前關于網絡傳播的概念闡釋有很多。如有學者指出網絡傳播是指以計算機通信網絡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傳播形式。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網絡傳播是指借助予以多媒體、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絡進行信息傳播,筆者比較傾向前者,因為第一個概念更能突出網絡的作用。而第二個概念則重點突出的是網絡傳播的特征。
依據網絡傳播這一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網絡新聞傳播,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即是指通過網絡的新聞信息傳播,但從深層次來看,網絡新聞傳播又可以劃分為廣義和俠義兩種概念,廣義的網絡新聞與上述解釋有所相近,即一切利用互聯網發布的有傳播價值的新信息。而俠義的網絡新聞傳播則特指在互聯網上新聞類的信息傳播,具體來看,則主要是指在互聯網中傳播的新聞信息,即它是“任何傳送者通過Internet發布或再發布,而任何接受者通過Internet視聽、下載、交互或傳播的新聞信息。”[2]受到網絡自身優勢特征的影響,因此使得新聞傳播本身也產生了一些新的特征,如網絡新聞傳播的受眾多元化、網絡新聞傳播的數字化、網絡新聞傳播非地域化、網絡傳播方式多樣化、網絡傳播新聞傳播的即時反饋特征等,但是網絡的匿名性、開放性、去中心性等特征也使得網絡新聞傳播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成為了網絡新聞事業發展的阻礙。
二、網絡新聞傳播的負效應
(一)網絡虛假新聞
自1994年至今,每年新聞媒體在年底都會評出當年的虛假新聞,尤其近幾年,網絡虛假新聞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以2010年十大假新聞為例,如正義網的《最高檢回應七成舉報者遭人打擊報復》、環球網的《奧巴馬送金正日iPhone和蘋果電腦》、《時代周報》網絡版的《女黑老大包養16個年輕男子供自己玩樂》和中國日報網的《楊振寧證實夫人翁帆懷孕3個月》等等,這些虛假新聞,這些網絡新聞的出現背離了新聞真實性的基本要求,隨著網絡用戶數量的增多,收到虛假新聞影響的用戶數量也在增多,在一定程度上網絡虛假新聞會影響社會安定,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二)惡意炒作新聞
網絡新聞負效應的第二個表現則是指,在現實和網絡大環境下,有一些群體,為了出名或獲得眼球經濟效益,花錢雇傭一些網絡水軍、網絡頂貼著或網絡專業跟帖者,虛假的增加網絡新聞瀏覽量,進行新聞炒作,從而謀取經濟利益,提升品牌影響力,達到宣傳、銷售產品進而牟利的目的。而網絡本身是一個開放的、自由的公共性質的空間,這些網絡推手和網絡水軍能夠對網民的思想產生巨大影響,通過炒作新聞,這些人可以左右輿論導向、左右網民思想,改變網民的基本認知和態度。通過“借勢”和“造勢”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曾經流行的芙蓉姐姐、時下流行的鳳姐等,這也印證了網絡媒體中所存在的“沉默螺旋效應”。
(三)網絡新聞內容低俗化
在網絡媒體生存的環境中,網絡新聞信息源較多,且魚龍混雜,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化的信息,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將網絡新聞內容低俗化歸納為兩類,即一是網絡冷漠無情、錯誤導向,二則是無限的獵奇,宣傳暴力;針對前者,相關學者指出,在當前網絡媒體新聞報道面前,尤其是喜歡報道死亡事件等能夠刺激人們眼球的新聞,而在這些報道中卻很少體現出人文關懷。
例如,該學者就以騰訊網為例,指出“在2010年騰訊網社會萬象版曾刊登了兩條新聞《母親因被兒子偷7千元憤而跳江身亡》和《6旬老人在村衛生站打吊針時身亡》,但是只有只言片語,完全沒有體現出新聞價值,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吸引網民點擊觀看,以獲取自身的利潤”[3]。針對第二個表現,則是該文作者在做了有關調查基礎上所得出的,即網絡中獵奇新聞和有關暴力的新聞大約占到了新聞總數的40%[4]。網絡新聞內容的低俗化,必然會對受眾起著一定得負面影響。
(四)網絡新聞作品侵權
所謂的網絡新聞侵權,是指網絡新聞傳播者在未經過他人或其他組織允許的前提下,其傳播行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所引發的侵權行為。相對于傳統媒體,網絡新聞作品侵權具有侵權主體的多元化、侵權主體的虛擬化以及侵權主體的智能化等特征。網絡站點的多元分散性、網絡的虛擬性以及網絡的自由開放性等特征決定了網絡新聞侵權行為的上述特征,尤其是網絡侵權行為的第三個智能化特征,更是凸顯了網絡新聞侵權行為的重要特點,網絡新聞侵權行為的智能化體現在侵權手段的高科技性,即以一定網絡技術和網絡設備為依托,不受網絡版面和數量的限制,也正是如此,很多新聞都是網站之間千篇一律的轉載,或者是從紙質上選取后略微進行編輯后發布到網絡上,造成了網絡新聞數量泛濫.精品缺乏。這也是網絡侵權行為的獨特特征[5]。
三、應對網絡新聞傳播負效應的措施
(一)健全網絡新聞監督管理體制
由于互聯網在我國普及時間較短,自1994年至今,才有不到20年的發展時間,網絡新聞的真正起步也才只有十幾年,因此,建立健全網絡新聞監督管理體制仍就是當前網絡新聞管理的重要課題,根據當前的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網絡新聞管理法規亟待完善,當前我國與網絡新聞傳播相關的法規約有20多部,而具有針對性的卻更少,如《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少數幾部,且多數網絡新聞管理法規缺乏可操作性,相對法律而言,立法層次較低[6]。
(二)網絡新聞媒體加強新聞把關
網絡新聞媒體加強新聞把關即是指,網絡新聞媒體的自律把關,盡職盡責地履行“把關”義務。
首先,應該加強網絡新聞媒體的網絡新聞采編人員隊伍建設,提高網媒從業人員道德水平和業務自律水平,增強復合型人才新聞采集、編輯、制作的能力,建立多種獲取受眾反饋信息的渠道,以確保網絡傳播新聞發布及觀點評論的信息質量,提高網絡傳播言論的社會聲譽。
其次是要建立健全網絡新聞媒體“把關人”管理制度,如獎懲制度、激勵制度、反饋評價制度以及網絡預警制度等,在日常工作中做到防微杜漸,防患未然,從而保證網絡新聞把關質量[7]。
第三則是要進一步完善具體的網絡新聞信息源評價與批準機制,即對任何信息來源都要進行一一核實,涉及到敏感性和道義性的新聞事件應從人道主義角度進行新聞報道,實現網絡新聞的真正價值。
(三)提高網絡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
網絡新聞傳播的上述負面效應的最直接結果便是導致網絡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缺失,而網絡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缺失,又會產生進一步連鎖反應,如權威性降低、瀏覽量降低、社會評價降低等。而在網絡媒體競爭激烈當今,公信力就是網絡新聞媒體的發展法寶,也是最低生命底線,提高網絡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首先,就需要堅持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最高準則,這就要求網絡新聞編輯做到準確和客觀,尤其是在轉載其他網站新聞信息時,如有疑問,必須小心求證。
其次,網絡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應嚴格遵守《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不隨意登載消息、不斷章取義轉載新聞,不惡意炒作或篡改新聞等。
最后,還可以建立面向廣大網民的舉報郵箱或舉報電話,動員社會力量,拓展監督渠道,提高自身在廣大網民心目中的地位和評價。
參考文獻:
[1]李艷.網絡新聞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網絡財富,2009(12).
[2]陳飛.網絡新聞造假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J].信息網絡安全,2008(6).
[3]論網絡新聞傳播 應警惕新聞低俗化[EB/OL].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m/2011-04-14/180222293848.shtml,2011-04-14.
[4]韓婧.對網絡新聞傳播低俗化的思考[J].新聞傳播,2009(7).
[5]李衍玲.淺論網絡新聞侵權[J].軍事記者,2003(6).
[6]鐘瑛.我國互聯網管理模式及其特征[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2).
[7]李艷.網絡新聞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網絡財富,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