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歐元區內國家發展的不平衡、部分國家的競爭力下降及過度舉債造成了歐債危機。歐債危機對我國出口、外匯儲備管理及市場監管等多方面帶來深遠影響。創新是保證國民經濟穩定和發展的原動力,這是從歐債危機中得到的深刻啟示。我國應防范歐債危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抓住機遇,促成轉型及發展。
關鍵詞:歐債危機;金融;債務;轉型
歐洲債務危機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希臘等歐盟國家所發生的債務危機。其開端于2008年12月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下調希臘主權評級,希臘的債務危機隨即愈演愈烈,且蔓延到歐洲其他國家。2012年3月,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歐元區債務危機最壞的階段已經過去,情況正趨于穩定。歐元區包括通貨膨脹率和預算赤字等在內的重要經濟數據要好于美國,歐洲央行購買國債以穩定市場,投資者的信心也在恢復。作為危機的起始國希臘,其議會已經通過一系列的重要改革措施,如果能切實執行這些改革措施將有機會走出當前的困境。但是,目前歐洲債務危機的風險依然存在,仍然要重視歐債危機的發展趨勢以及對我國的影響。
一、歐債危機的主要成因
(一)歐元區經濟發展失衡,部分成員國產業空心化
歐元區各成員國之間經濟失衡。德國、法國等核心區成員國擁有電子、汽車、機械等多個支柱性實體產業和強大的科技推動力,而“歐豬五國”等邊緣化國家因缺乏科技創新,人力資本又較高,在制造業領域受到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和金磚五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雙重擠壓,只有依靠旅游、房地產等產業,無法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下降,負擔日益加重。德、法等核心區成員國一方面向“歐豬五國”出口造成其貿易赤字,另一方面又購買其國債,加上歐洲央行對所有歐元區國家都實行相同的低利率政策,助長了“歐豬五國”過度消費與借貸。
(二)高福利政策增加政府財政壓力
歐元區各國基本都設有以高福利為特色的社會收入分配制度和保障制度,這些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負擔,也是造成本次歐債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希臘等“PIIGS”五國長期以來過渡消費,經濟復蘇極其脆弱。危機最嚴重的希臘政府每年都要為公務員福利撥出數以十億歐元計的款項。同時,歐洲國家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1]。隨著歐洲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完成后撫養成本的逐漸上升,歐洲各國生育率與人口死亡率逐漸降低,而與老年人相關的政府支出,包括養老金、醫療、教育以及失業救濟金等大大增加。歐盟27國的老齡化依存比率(即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和15~65歲的勞動人口的比率)2000年已經達到22%,2007年已經達到37%,預計2050年將接近50%,2060年達到72%。
當經濟危機來臨,財政收入相應下降時,剛性的財政支出造成巨額的財政赤字也就不可避免。PIIGS五國的財政負債指標均超過歐盟的警戒線(負債不超過GDP的60%、赤字不超過GDP的3%)數倍以上。
(三)金融危機激化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
金融危機后,歐元區一些國家信貸萎縮,實體經濟難以獲得所需資金。為了應對信貸緊縮,歐元區各國政府向金融體系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和低成本借款。這緩解了企業的債務問題,卻把債務轉移到了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也促使企業的違約轉移到了政府違約。
(四)歐元區本身的制度缺陷導致歐洲債務危機
歐元區有共同的貨幣政策,卻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各成員國財政政策獨立,金融危機時期過度依賴財政政策刺激經濟,造成大量負債[2]。核心成員國與邊緣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等造成部分國家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錯配。當某些成員國受到沖擊,需要提振經濟時,無法制定適合本國需要的貨幣政策,用量化寬松或通脹等手段稀釋主權債務以及用壓低匯率等刺激出口,只能依靠擴張赤字、大量舉債的財政政策來緩解矛盾[3]。同時,為了維護歐元的穩定,財政狀況較好的核心成員國為其它成員國提供了一種隱性擔保機制,再加上《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穩定與增長公約》缺乏強制約束力,造成了歐元區邊緣成員國財政政策不負責任的短期行為,赤字上升,危機爆發。
二、歐債危機的主要特點
(一)主權危機逐漸向銀行危機滲透
隨著歐元區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速,歐洲各銀行持有的歐元區各個國家的債券也不斷增多也,是歐豬五國主權債務的主要持有者。歐豬五國政府因巨額赤字和公共債務陷入債務危機后,各銀行因持有大量不斷貶值的主權債券且融資困難,陷入危機,導致銀行資產減值、大幅虧損、乃至破產倒閉等一系列連鎖反應。銀行危機反過來會造成信貸緊縮,實體經濟投資和經濟增長受到抑制,政府稅收減少,而政府還面臨著對問題銀行的救助,使主權債務危機進一步加劇。主權債務危機與銀行危機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情況。
(二)主權危機逐漸向政治危機滲透
歐豬五國政府為削減赤字,提高財政收入,采取了降薪、裁員、提高稅率等財政緊縮性手段,引起社會不滿,誘發游行罷工等抗議活動,社會動蕩加劇。而在銀行領域,歐盟要求各大銀行在2012年6月末前將核心資本充足率提高至9%。各家銀行目前通過股票增發融資方式存在困難,只能通過申請政府援助、出售資產、削減風險資產以及大量裁員等方式提高核心資本充足率,進一步加深了社會的不穩定性。希臘等國家領導人因為危機而相繼更迭。
(三)救援機制由臨時性救助向完備化風險分擔轉換
針對歐豬五國的救助方案主要來源于歐元區內部以及IMF的雙邊貸款,方法主要是緩解短期流動性困境,不能解決歐債危機的核心問題,救助效果十分有限[4]。隨著歐債危機的進一步發展,針對解決危機的長效救助機制逐漸建立。歐洲央行向銀行系統注入低息長期貸款,彌補了金融機構的長期流動性缺口,包括規模達7500億歐元的歐洲金融穩定基金以及永久性的歐洲穩定機制等也相繼建立。
三、歐債危機對我國經濟主要影響
(一)歐債危機將加大我國出口壓力
歐債危機拖累歐洲經濟,導致歐洲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進而影響對我國出口的外部需求。目前,歐盟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我國對歐盟出口約占出口總額的20%[5]。2011年,我國對歐盟出口額同比增長14.4%,大大低于2010年的31.8%。而2011年10、11和12月,我國對歐盟出口額同比增速甚至已經降到7.5%、4.9%和7.2%。德意志銀行研究測算,若歐美經濟增速下滑1%,中國出口增速將下滑6%。歐債危機除了直接影響歐洲經濟的增長以及對我國出口的外部需求,還將導致歐洲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增加我國和歐盟的貿易摩擦。作為歐元區最重要的凈出口國,我國將成為歐洲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對象。根據商務部數據,2011年1-9月,我國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已有50起,涉案金額達30億美元。
(二)歐債危機將加大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難度
目前,我國是除日本外全球第二大債權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我國不斷調整和優化外匯儲備結構,增持包括歐元在內的其它非美元資產。歐洲市場是繼美國市場外中國外匯儲備的第二大投資渠道。但2011年以來,歐元對美元、日元的持續貶值,累計貶值高達11%,造成我國外匯儲備的損失,僅2011年第三季度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減值就高達875億美元。
(三)歐債危機將加大我國金融市場波動
歐債危機令歐洲國家企業及金融機構避險情緒上升。一方面,資金撤離包括新興債市與股市在內的各種風險資產,轉向黃金及美元等安全資產。2011年四季度,我國外匯占款出現了近4年來罕見的負增長,表明熱錢有撤出中國的趨勢,此前以外匯占款作為貨幣投放渠道的途徑將會被迫調整。同時,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1年12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122.42億美元,同比下降12.73%,連續第二個月負增長;其中,歐盟27國實際投入外資金額3.66億美元,同比下降41.44%。隨著我國外資流出加快,人民幣匯率走低。人民幣“貶值預期”在短期內將降低人民幣的海外持有意愿,導致離岸人民幣回流,對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歐洲銀行從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信貸市場撤出,導致我國信貸緊張。
(四)加大我國金融政策風險
外部形勢的不確定性將對我國財政和貨幣政策取向產生重大影響,外部寬松的貨幣政策和低利率環境將有可能使得低風險性和高利率性的人民幣再次成為避險套利的工具。而為應對危機,G20主導推出了全球金融監管新框架,對全球銀行業發展提出了更嚴格的監管要求:進一步強化了資本監管和對影子銀行業務的監管,在宏觀上提出了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政策要求。
四、歐債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如果因循守舊,不謀求創新,或者其經濟運行體制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都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一)創新是保證國民經濟穩定和發展的原動力
希臘、西班牙、愛爾蘭和意大利等國家是比較富裕的國家,民族的文化素質也比較高,相繼陷于主權債務危機之中,雖然與金融危機爆發和歐元區貨幣制度缺陷等直接原因相關,但本質上是由這些國家國民經濟核心競爭力降低所引起。在全球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希臘等一些發達國家由于勞動力成本較高,原來的比較優勢轉變為比較劣勢,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法國、德國等一些發達國家能適應市場的變化,保持較為旺盛的創新力,通過發展科學技術,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在電子、機械、汽車等產業仍然保持強大的競爭力和出口份額。這一事實給我們有益的提示,生產的相對優勢不是永恒的,只有通過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努力為市場提供需求旺盛的產品并努力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才有可能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企業才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永遠處于不敗之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以及相應的機制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原動力。
(二)調整產業結構與發展中小企業有利于夯實創新的經濟基礎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利用便宜且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在市場機制的推動下,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隨著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以及當地生產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形成,生產的比較優勢開始明顯下降,不少出口導向型企業遷向越南等周邊國家或遷向內地,以降低生產成本。為了避免希臘等西方國家遭遇的困境,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經濟應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過渡。
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采取技術改造和創新的方式,發展新型產業和高科技產業,著力改變依靠廉價勞動力的生產模式,成為“中國創造”的領頭羊。內地在承接沿海地區產業遷移的同時,應努力吸取沿海地區開發的經驗和教訓,在堅持“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理念下,科學地利用本地資源,積極為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過渡創造條件。歐美國家的發展經驗也告訴我們,眾多的中小企業是創新的主力軍。微軟公司、蘋果公司等IT企業都是由中小企業發展而來的。在調整產業結構、向“中國創造”生產模式過渡的過程中,應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從而為“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
五、我國應對歐債危機的相關建議
(一)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動生產創新和產品創新
針對歐債危機對我國出口造成重大影響的情況,我國應以此為契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動生產創新和產品創新,轉變過度依賴傳統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一是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步伐,支持引導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能源等產業,從傳統生產模式向高技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生產方式轉變。二是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根據資源稟賦優勢確定主導產業,各地的中小企業與這一主導產業相聯系,形成產業鏈,或形成產業集群。我國金融業應以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創新戰略為依托,制定自身應對策略。調整信貸結構,支持新興戰略產業、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研發和升級,加大實體經濟資金投入力度,大力扶持“三農”和中小企業。
(二)穩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針對歐債危機造成的金融市場波動,我國應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減少市場沖擊對我國的影響,維護國內資產和貨幣市場穩定。加快推進外匯儲備多元化,適當提高黃金比重,加大英鎊和日元等硬通貨的比重。從政策、金融、技術方面引導我國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參股收購海外的石油、礦產等資源型企業,消化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有序推進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進程,增強商業銀行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抓住歐債危機造成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契機,積極穩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在支付、清算、結算等方面的配套建設,擴大人民幣跨境結算、對外投資、融資服務、資金交易等方面的業務份額。
(三)吸取歐債危機教訓,加強政府債務管理
我國應吸取歐債危機教訓,完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建立地方政府債務預算約束機制。結合我國房地產調控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平臺貸款管理,防止地方政府財政赤字膨脹,控制地方政府過度舉債。
(四)適當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努力擴大內需
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以刺激消費和拉動內需。改善消費環境,建立刺激農村消費的長效機制。大力發展消費信貸,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特約編輯:湯戈于)
參考文獻:
[1]漆鑫,龐業軍.歐債危機的根源、前景與影響[J].中國貨幣市場,2011(10).
[2]肖瀟.歐債危機的近況及影響[J].國際金融,2011(10).
[3]艾仁智,林文杰.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及其對歐元的影響[J].中國金融,2010(11).
[4]田斌,何茂春.歐債危機:有坎坷 無大礙[J].中國外匯,2011(23).
[5]姚鈴.歐債危機路漫漫 中歐經貿待考驗——剖析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及其影響[J]. 國際貿易,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