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目前社會對中職學校人才需求的深刻變化,各中職學校各類專業的發展及專業內涵建設已經到了最為關鍵的時期。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實現“零距離”就業以適應社會的變化是當前中職教育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實施課程改革,探索以技能培訓、實踐培訓為主體的應用型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成為廣大中職學校的必經之路。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模式在各中職學校中悄然興起,并在應用中被逐漸納入日常教學體系,隨之被認為課程改革的最佳選擇和最有效的突破口。
以商貿類專業為例,傳統的專業教學是以課程講授為主(個別專業教師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能會帶領學生到企業進行現場觀摩)。日常教學過于書本化、理論化,內容枯燥乏味且難以理解是困擾教與學的一個難題。尤其對初入門檻的中職學生來說,在缺乏社會經驗的前提下去理解一門又一門與企業、社會、經濟有著密切聯系的專業課程,顯得尤為困難。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應該是創設情景課程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即在企業情境和企業運轉中,將企業經營管理知識融入到專業課程中,讓學生作為商貿企業的一名員工,身處商貿企業之中,在真實(或逼真)的企業工作環境中學習和掌握商貿知識,在工作中了解企業經營管理流程,用親身經歷去理解商貿企業的運作模式及其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從教育學理論來看,有效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必須符合以下特點:一是符合專業的特點,二是符合職業教育教學的特點(做中學、做中教、實踐中教理論),三是符合學生的學習基礎與認知特點(如中職生文化基礎差,形象思維活躍,不善抽象思維等)。按照以上思路,本文擬結合教學實踐,從教學環境、教材和教學內容、教師觀念轉變等方面對中職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索與研究。
一、課程改革實踐及探究
1.教學環境的改革
教學環境作為開展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的最基本條件,其建設思路應該是讓師生上課如上崗,充分感受職業氛圍,培養職業習慣。筆者在考察中走訪了國內多所中職學校,發現這些學校在加強實踐性教學過程中,雖然建成了一批相應的校內實訓基地、實訓中心或實訓室,但這些實訓場所的建設并沒有很好地關照到“一體化課程”的教學需求,實訓環境未能與之相配套,使用起來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覺得方便和順手。因此,教學環境如果在建設過程中不及時調整,將來勢必造成重大的資源浪費。
比如,在商貿類專業一體化課程教學環境的建設和實踐中,為了營造真正的企業環境,讓學生盡快融入真實的企業環境中,了解商貿企業所涉及的各項工作,可以在學校里打造出仿真的職業環境,并針對專業培養目標及關鍵能力設置不同的職業情景。如:與商貿專業相關的企業內部環境和企業外部環境(工商局、稅務局、物流部門等),利用仿真的現場環境和實物教具,根據企業職業情景,模擬企業采購、銷售、儲存、運輸等環節,并根據需要設置采購部、銷售部、倉儲部、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等不同職能部門及相應崗位,把企業搬進專業實訓課堂,讓學生在學校里就能在職業情境中學會“如何工作”。
此外,教學環境的改變也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的改變。
2.教材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
出版社發行的正規教材大多沒有供教師用的教學指導手冊,也沒有供學生進行更好學習用的實訓指導手冊,致使實訓課教育匹配度差,教學難度大,教學效果不好,實訓對象的動手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因此在課改實踐中,我們專門組建了課改團隊,在參考和整合正規教材的基礎上,由團隊教師集體備課形成理實一體化專門教材(含制作教學軟件和課件)、教師工作手冊和學生技能手冊(替代了個人教案);指導相關教師使用教材和教學軟件,并共同參與教學環境的布置和完善。
在理實一體化的課改實踐中,我們還改革了實訓內容——充分體現企業“實際工作”的要求;分崗位進行業務操作——體現了現場“工作環境”的特點;輪流實踐內容——體現了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以會計教學為例,教學中涵蓋了企業經營全過程(即理論知識中的重點內容);在細節上關注企業經營過程中涉及財務的相關業務(比如差旅費問題,運費抵扣及運費分配問題等);通過學生和老師的角色表演,生動地再現企業資金、信息、實物的流轉,尤其是把單據的流轉和分割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既是表演者又是學習者,學生需要解決的會計問題具體、明了,促進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去解決新問題并作出深刻的思考。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學習知識,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感受是“學習原來如此快樂”;教師的感受是“教學原來如此輕松”。這正是一體化教學的魅力所在。
3.教師的觀念更新和技能創新
當前專業課改革實施中的最大問題是師資問題。因為,如果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行為不改變,那么,再“精品”的課程、再“完善”的實訓條件、再“優秀”的教材,也不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換言之,用“老””的方法來教“新”教材,其教學效果可能比原來的舊模式還要“糟糕”。
因此,授課教師要加強理念轉變,為課改實施作好觀念上的準備。每一位授課教師(無論是專業課還是文化課教師)心里都要清楚為什么要進行這場課改,為什么要引進“理實一體化”課程,為什么要進行項目教學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課改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學生“厭學”的問題,讓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樂趣、學有成效”!
(1)在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模式中,教師應以實踐為導向,應具備如下基本理念:以職業生涯為目標,為學生終身職業發展做準備;以職業能力為基礎,注意在職業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智慧;以工作結構為框架,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工作實踐為起點,按照工作過程的需要來選擇知識,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重在培養學生關注工作任務的完成,而不是知識記憶。因此教師要有正確的教學觀——“做中學、做中教、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
(2)教師要主動適應新的教學環境,要會使用新教材,要積極轉變教學行為和模式,創新教學方法。
在一體化教學的課改實驗中,筆者所在學校成功的做法是把每個專業根據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分成不同的教學模塊,每個模塊配備2~3名課改骨干教師,同時滿足實驗、實習分組的需要。課改骨干以學校專業教師為主,同時聘有課程專家、行業專家、勞動部門考證指導專家、高校課改專家等。骨干教師定期進行培訓和總結,帶動其他老師參與到一體化課改活動中來。
4.教師要有素質教育理念
職業素質教育及安全教育是中職生素質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課改實驗中,我們要求所有的授課教師在進入實訓室前都要排隊點名,講解操作規程、技術要求、紀律要求和注意事項;上課當中用企業理念規范學生技能訓練;下課前點評、清理收拾工具并進行場地清潔等,通過細節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二、改革效果評價及反思
一體化教學多是在項目課程設計下進行模塊教學的,改變了以知識為基礎設計課程的傳統,換之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來組織知識和專業課程內容,以崗位能力為基礎來設計課程并開展課程教學。
在課改實驗中有些老師認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來組織知識,知識的“系統性”遭到了破壞,擔心學生學到的知識支離破碎而不夠系統。而實際上,在 “以知識為基礎設計課程”的傳統下,這種“系統性”的知識多數學生連“學”都沒有學起來——這就是中職教育的現狀!而一體化教學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上崗能力,進而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解決了學用一致的問題,符合“就業導向”的中職辦學方向。通過“真實”環境下的“做中學、做中教、實踐中教理論”,讓學生學起來,提高職校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增強學習成效,這符合職業教育的特性與中職生的認知特點,從而解決了中職生普遍厭學的問題。
此外,實踐中我們發現,理實一體化教學不同于以往單專業、單學科的實訓課程,它融多專業、多學科的知識性、實操性訓練為一體,再現的是真實企業的完整“工作過程”背景,教學中通過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項目教學于一體,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興趣;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遇到企業管理、經營中經常出現的各種典型問題,必須去發現機遇,分析問題,制定決策,組織實施;學生在成功和失敗的體驗中,感受挫折,體會人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術,完成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從而提高職業素質,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學生將來走進企業后的不安感,縮短了適應期。
三、后續探究
一體化課程改革實踐中還有一些的問題亟待進一步探究和解決。
第一,中職學校由于受到教師素質、教學環境、校企合作機制及課改支持體系的制約,實施起來涉及本專業的所有教師和學校配套的各個方面,所以執行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難度和障礙。尤其是一線教師因為教育教學觀念和方法陳舊,參與熱情和參與度不高,再加上學校沒有一套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改,課改成果未能得到及時鞏固和推廣,以及相應的師資培訓、環境配套、技術支持等保障機制未能及時配套,故課改的成效還有待提高。
第二,實踐中發現,“基于工作過程”和“項目教學”的“一體化課改教材”開發出來后,如何正確地使用,“理實一體”的“項目教學”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模式等問題還沒有解決好。雖然一體化課程開發已經深入到教材且已經探索出一些初步的教學模式,但許多課改老師還不知道“一體化課程”該怎么教,加上一直以來受學科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仍然難以轉變課程觀念,擔心打破學科體系后,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會過于零散。如何從根本上轉變教師的觀念,并從方法、技術和環境上予以支持和保障,將是課程改革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作者單位: 桂林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