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工基礎是技校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該課程要求學生能掌握一定的電工基礎理論知識、電路分析、計算能力及電工中基本物理量的測量等基礎知識與實踐技能。因此該學科具有理論性強、內容抽象、與實際聯系緊密等特點。
一、電工基礎的課程特點
1.理論性強
電工基礎課程的理論性強首先體現在概念多、基本知識點多、單位制較復雜上,大多數的概念又比較抽象,不易理解。例如“磁場與磁路”這部分內容,基本概念有磁力線、磁感應強度、磁通、磁場強度、磁導率、磁路等,概念多而且又很抽象;基本知識點有磁場的性質、安培定則等,單位制有特斯拉、韋伯、高斯等等,不常用,很容易遺忘。
2.與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
電工基礎的實驗課是學生對電工基本物理量認識的重要實踐環節,它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技能訓練的基本部分。學生通過實驗掌握一般電量的基本測量方法和調試方法,正確使用常用電工儀表與設備,為后續的專業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電工基礎教學方法
1.演示實驗教學法
電工基礎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技術基礎課,演示實驗也是這門課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環節。在講授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內容時,教師在課堂上用語言、板書、板畫等方法無法描繪的內容,可運用演示實驗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幫助學生理解和牢記知識。如:電路和電路的組成這一節內容,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個燈泡,通過開關、導線和干電池連接起來,組成一個簡單的照明電路,演示合上或斷開開關時燈泡的變化,不僅能講解電路的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作用,還可以引入電路的三種工作狀態:通路、斷路以及短路。學生更容易理解及掌握所學知識,并為下一節電路中的基本物理量的學習打下伏筆。
2.對比教學法
對比教學法是根據教學內容中的一些相似或相反的規律,引導學生識別、理解、運用這些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學生在學習電阻、電感、電容這三個元件的基礎知識過程中,對電阻元件比較容易理解,而對電容和電感的性質卻很難理解,因而在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對比法,讓學生發現它們的相似之處。電阻的定義公式為R=U/I,電感為L=ψ/I,電容為C=Q/U。U、I、ψ、Q都是外部的因素,而R、L、C都是其本身固有的特性,不隨外界的電流或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學生通過對比,就更容易掌握電阻、電容、電感。
3.比喻教學法
比喻教學法是將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事或物,與教學中的概念聯系起來,使原本“看不著,摸不到”的抽象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這樣不僅能減小教學難度,而且可以使教學內容“活”起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概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調動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積極性。比如在講授“電流”這一節內容時,學生很難想象出電流如何形成,對于“電流”的形成,我們用單個的水滴來代表單個的帶電粒子,單個的水滴即使移動也不會形成水流,而大量的水滴向同一個方向定向流動,就形成了水流。而電流也是帶電粒子的定向移動形成的。這樣,將電流比喻成水流,學生不僅容易理解,而且會加深印象,幫助他們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行為引導教學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培養。行為引導教學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研究課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它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技校的教學也應引入行為引導教學方法。比如楞次定律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學生不理解該定律的含義,特別是定律中“阻礙”這兩字的含義,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應用定律去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改演示實驗為學生探索性實驗,通過學生親自做實驗,探索、討論實驗中的現象,總結歸納,就會很快弄清磁鐵極性的變化與檢流計指針偏轉方向的關系,磁鐵插入(或拔出)的快慢與檢流計指針偏轉角度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5.多媒體教學法
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普及,多媒體在各學科教學中已得到廣泛應用,善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是教學方法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教學方法。多媒體課件交互性強,教師在演示過程中能靈活機動、迅速方便、輕松省時,可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磁場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如果采用多媒體,用三維動畫技術模擬磁場產生過程,就使學生清楚地“看”到磁感線的整體分布及動態變化過程,變抽象為形象,會比單純的講授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丹東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