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勞動社會保障社出版的《語文(第五版)》教材結合技工教育的實際需要和發展趨勢,將語文素養與職業能力、生活情趣、職業生涯發展結合起來,構建了以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職業精神為核心的職業人文素質,融職業指導于技校語文教學之中,讓語文工具性特質和人文性精神浸潤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中,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并學有所獲,且學有所用,體現了職業技術學校語文課程獨有的特色,為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技工學校 語文教材 職業指導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社出版的《語文(第五版)》教材(以下簡稱“教材”)體現了職業技術學校語文課程獨有的特色。
一、面向生活,認識職業內涵
語文教材是學生了解生活的載體。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中感受生活。教材引進了實用語文和生活語文新理念,特別是設計了大量服務于生活和社會的、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和探求興趣的讀寫訓練項目,并將這種訓練從文本延伸到生活,從課堂延伸到社會,從當前延伸到未來,從而將課文所學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面向社會,體會職業品質
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因此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在語文學習中通過社會現象和事件,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運行中一些帶有規律性的道理,從而能在日后的社會生活中能恰當地認識并處理自己所遇到的人和事,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并且能夠為學生終身所用。同時,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發展。
三、面向經濟,領略職業法則
經濟是社會的命脈,學生未來的職業將和經濟融為一體。為了讓學生學會了解經濟、關注經濟,教材在第三單元“走進經濟”篇章中,節選的課文從貨幣的本質——《錢》,透徹地說明了人類的經濟活動是貿易與金錢的關系;從財富觀念——《守財奴》中主人公葛朗臺對金錢的態度,告誡學生要樹立正確的財富觀以及對金錢的正確運用;在《史無前例的大遷徙》中,通過講述農民工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拓荒故事,及對典型經濟現象的解讀,讓學生了解市場經濟中人與人合作共贏的基本法則,幫助學生建立合作多贏的市場經濟理念和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
四、面向市場,錘煉職業素養
中職語文的教學大綱指出,語文的教學目的是為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基礎。教材就體現了這一點。例如教材在每個單元都設立了一個“語文綜合實踐”。每次實踐活動都有三個模塊組成:咬文嚼字、口語交際、實用寫作。在咬文嚼字環節,為學生提供生活中常用錯別字和語病的案例,讓學生識別、糾正,以此培養學生正確、規范地運用漢字,彌補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的不足;在口語交際環節,在語文教學“創意講談”的基礎上,進行推銷、演講、面試等形式的集中訓練,使學生從中體驗生活;在實用寫作環節,側重應用文的訓練,通過“求職信、調查報告、建議書、活動方案等的寫作,使學生將寫作與實際相結合,從而提前感受現實生活的需要。這些實用語文知識的輸入,既不忽略職業精神內涵的教育引導,又使語文課“潤物細無聲”地發揮其作用,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高職業道德素養、口語交際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從而為營造未來的企業文化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
五、面向未來,品讀職業精神
教材第二單元“品讀職業”,直接將職業引入語文課,構建了以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職業精神為核心的職業人文素質系統。該版語文教材有針對性地選取一些文章,幫助學生理解職業的基本內涵,培養良好的職業意識,接受優秀職業精神的熏陶,使之能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主動適應職場需求,提高綜合職業素質。
總之,教材不但將語文課作為一門文化課,讓學生掌握了知識,感受文化的熏陶,還將職業引入語文課,構建了以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職業精神為核心的職業人文素質,使學生對未來的職業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解了社會,感受了經濟氛圍,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礎,體現了語文新課改努力探索實現的“語文學習生活化、語文實踐情景化、語文運用真實化”的理想境界。讓學生在體悟中獲得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的綜合提高。
參考文獻:
[1]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材辦公室.全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通用教材:語文.第5版,上冊.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2]宦平.全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語文課教學參考書.第5版,上冊.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平頂山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