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體育作為國民體育的一部分,不同于中學體育,有其特殊的一面。就其本質來說,技校體育是為讓學生學到增強體質的一種鍛煉方法,讓學生掌握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和方法。所以,體育老師的觀念要更新。下面筆者就技校學生的特殊性,以及針對這一特殊性進行體育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一、技校學生的特殊性
相對于中學,技校學生一方面意志薄弱,怕苦怕累,不能對持續時間較長的項目堅持到底,缺乏自信,在體育活動中適應性較差,往往知難而退,情緒不穩,對周圍同學和教師常有恐懼感和對立情緒,自制力差。另一方面,課程壓力不是很大,學生可支配的時間很多,如果喪失了對體育的興趣,課外就會去游戲廳、網吧或其他娛樂場所,難免對身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利于健康成長。
二、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
當學生對體育產生興趣時,就會注意有關體育信息,自覺學習體育知識,觀看體育比賽,積極從事體育鍛煉,并表現出鮮明的情感色彩,有時甚至達到“入迷”的程度。興趣要靠培養,有三個發展階段,即“有趣、樂趣、志趣”,一環緊扣一環。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時,首先要找出學生對體育不感興趣的原因,并針對他們的心理活動情況,通過講述體育運動對技校學生的積極作用,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思想認識。在此基礎上,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教學手段,有的放矢、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使學生由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有感興趣到樂趣,并逐漸向志趣的方向發展,使學生時刻注意有關體育的信息,自覺參與體育知識的學習,積極投身到體育鍛煉中。
三、體育教學過程的創新
針對技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對于傳統的大班化教學,小班化教學更有利于實際調控和溝通,給每個學生更多的學習、活動、體驗時空,更適合于學校的體育器材設施充分利用和統籌安排。另外,強調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靈活運用,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如培養形式、培養層次結構多樣化,以適應學生個性發展,實施集體教學、分段教學、循環教學、提示教學、電化教學、分組考核、小組創編隊形以及理論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必須有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另外,要有意識地組織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活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情感。
四、競賽多樣化和富于新穎性
結合學生身心特點與知識層次,富有創意地開展那些科學、有效、簡便、有趣的大眾化競賽項目,并以集體項目為主,使學生在團結、競爭和快樂的氣氛中,既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又能受到集體主義教育,培養競爭精神,達到健身育人的目的。這樣,能夠滿足學生豐富課余生活、鍛煉身體及自我表現的需要,激發他們對體育活動持久的興趣,吸引他們更廣泛參與。技校學生喜歡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的體育項目,尤其是女生,喜歡運動量較小的項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針對這些情況,在競賽項目上,可開設學生既感興趣又鍛煉身體的項目,如健身操比賽、羽毛球比賽等項目。
五、通過體育教師師德、師能的影響,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
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教師業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技能教學的質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與之朝夕相處的教師,發揮著巨大的師表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至師德與師能,往往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因此,體育教師要用高尚的情操、廣博的知識和健美的體魄、優美的示范,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必須要做到;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行為,教師自己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要禮貌待人、談吐文雅、外表端正、衣著整潔,處處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身體和生活,做學生的貼心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同時,還要刻苦鉆研業務,力求精通體育學科的專業知識。教師的業務越精,就越能把所任的體育學科教活,避免“照本宣科”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有力地說服學生,感染學生,熏陶學生。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直接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習信心,從而培養其濃厚的體育興趣,達到提高體育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大力推行全面素質教育的今天,技工學校必須把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擺上體育教學的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好落實,為學生將來進入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就業環境打下扎實的基礎,并得以終身受益。
(作者單位:江西省冶金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