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法律基礎知識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教學方法的創新,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把現實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典型案例引入課堂教學,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以案說法,依法判案。使用案例是為了幫助學生消化、吸收、領會所學的知識,所以案例必須與所講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兩者互相印證,達到使用案例之目的。案例的用量應適度,過多案例一方面使學生興趣疲勞另一方面造成課時極為緊張、教學重點難以突出、教學目的難以達到、教學效果難以把握。可以多個知識點用一個案例,這樣保證案例的故事性、連續性、感染力。教師在陳述案例時,語言要精練、生動、清晰、準確、形象、詼諧。法律課教學案例的使用,不僅能使學生輕松地掌握授課內容,而且能引發學生由淺入深、由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到理性積極地進行思考,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還能促使學生產生用法的興趣,在生活實際中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法律的尊嚴。比如,針對農村學生較多,在講婚姻法時,就列舉身邊農村青年結婚要彩禮引發的悲劇,引出了贈與的法律關系,分析出平時交往見面禮等贈與和結婚前以結婚為目的大額彩禮贈與的區別,如不能結婚,能否返回男方,進而又分析出婚前彩禮與結婚時禮金的區別,同學們討論辯論很激烈,教師順勢引導,例子中主角如果是你,你怎么辦?你碰到這樣的事你會怎么做?通過這些例子和同學們討論,增強了學生學法用法的意識、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任務教學法
任務教學法是指教學全過程中,以若干個具體任務為中心,通過完成任務的過程,介紹和學習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法律問題“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培養獨立探索和創新的能力。任務設計要目標明確,目標可大可小,可以是一節課的目標,也可以是總目標。任務設計要難度適宜,要符合學生接受能力,如果任務過于簡單,就達不到訓練的目標。如果任務太難,學生無法完成,使學生有挫折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任務設計要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用性即與學生實際生活與學習密切相關,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還要根據學校現有的設備和擁有和資源進行任務設計,使任務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合同法單元教學中,我先布置了本單元的總任務,要求學生會訂立西瓜買賣合同。學生們議論紛紛:“我們買賣過東西,沒有寫過合同?”“不知道該約定那些內容?”接著用交易過程來講解“誰與誰進行交易(即買賣合同訂立的主體),交易什么東西,交易多少,拉貨還是送貨,用什么工具運輸,運費誰出”等等問題,隨后引出合同的標的,標的的數量和質量約定,履行期限的約定,履行地點和方式,以及不履行怎么辦(即違約責任和解決辦法等主要合同內容),講解交易過程緊緊扣住學生的思緒。每一交易環節緊密聯系著相應合同內容,當他們說對一點時,我就適時地表揚鼓勵他們,一節課下來,學生普遍反映很有成就感。所以,讓學生明確任務,帶著任務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就會更用心學習,做到學以致用。
三、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結合,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在法律教學中可以通過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使教學更加直觀、形象,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使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更深入,使課堂教學擺脫了抽象、枯燥無味的局面。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合理配置教學資源,直觀、形象地模擬教學環境,組織學生采用多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以最經濟、最直接的方式達成學習目標。如通過視頻,將課堂教學和法院審判庭聯接起來,省去了往復聯系的繁瑣手續;通過網絡,學生可以收集相關案例資料并參加討論,實現互動開放式教學等。
筆者還應用模擬審判教學方法,嘗試了近年產生于美國的法律診所法。當然,法律教學方法的選擇無固定的模式,以上幾種教學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交替使用,這要取決于課程的性質和教學內容及學生的接受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