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的年齡在18-22歲之間,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備受寵愛,社會經歷也少,心理發展處于迅速成熟與沒有完全成熟的過渡期。
一、高職學生的特點
部分高職學生存在主動學習性不強,生活沒有目標,對世界沒有完整、理性認識等特征。所以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這些人中,很多心理素質不高、自信心不足,有不少人甚至存在自卑心理,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悲觀、失望,以及自我否定、自暴自棄,更甚者會走極端。同時,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之所以學習基礎差,與他們在中小學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直接的關系。許多學生平時自由散漫、不守紀律,甚至沾染上不良習慣,沒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也正因為如此,許多高職學生做起事來眼高手低,缺少對實現的遠大理想,自我要求不嚴格,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認真規劃,缺乏責任感,自律意識差,心態沒有擺正,覺得來讀大學主要就是混文憑。并且,部分高職院校的生源一般是達不到普通高校錄取分數線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專、職高、技校的“對口生”。這類學生底子薄,文化基礎差是不爭的事實,根本原因在于除少數特殊情況外,這些學生大都不會學習,不愛學習,也不想學習,在中小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良好的學習氛圍,沒有打牢基礎。因此,部分高職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自主性,學習動機不高,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高職學生情緒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廣泛的,現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學生受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各種媒體、時尚、風氣都是影響教育的渠道。好比郭美美炫富事件、小悅悅被碾壓事件、女學生集體賣淫事件。這些時間鋪天蓋地將學生包圍起來,嚴重影響著他們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的判斷能力和自制能力。
2.校園環境因素
現在的學校大多只重視應試教育,甚少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而學生的思想不成熟,總覺得學校嚴格的管理制度、校紀校規與他們追求的個性相矛盾,從而產生了激烈的沖突。最常見的有:遲到、曠課、考試作弊;情節嚴重的有:打架、斗毆、敲詐、酗酒等。調查反映,多數學生對遲到曠課毫無羞愧感,因為他們覺得其他人也這樣,自己也就無所謂了;而打架斗毆事件,只有少數學生覺得應該心平氣和地去解決或者找老師協助幫忙解決,多數都覺得憑什么任人欺負不還手。
3.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首要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因此,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卻往往不得要領,存在不少誤區。在對本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時候,答案反饋出來的內容基本都是家長過分寵愛、順從,孩子過分依賴。同時,家長對子女期望值跟自己的愛是成正比的,往往對孩子來說是偏高,但是子女為了不讓父母失望,經常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即使自己明明知道有些事情無法達到這個期望值還硬著頭皮去做,最后往往覺得心里壓力很大。
三、如何指導高職學生做好情緒管理
1.加強學生對情緒的認知能力
情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要正確地處理自身的情緒,首先必須了解、接納情緒,并學會如何與之相處,才能談所謂的情緒管理。這個時候我們的學生工作者就要了解學生的情緒特點和常見情緒問題,可以利用班會、講座等形式對情緒管理知識進行滲透,讓學生認識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2.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生活氛圍
很多學生反映,過慣了高中緊張忙碌的生活,到了高校突然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課余時間,經常感到空虛郁悶。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展各種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多參與,學生之間加強了溝通和交流,一些不良的情緒也容易被釋放,在學習生活中認識自我,提升自我。
3.重視團體輔導,對學生進行情緒管理干預
情緒雖然是短暫的,但若不及時進行疏導也容易引起抑郁、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學生對單獨的心理輔導很是排斥,因為他們怕被周圍同學知道,所以往往心里有什么也不說。然而團體的互動會讓他們在溝通中更正確地評價自己,并掌握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情緒調試能力。
總之,如何培養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對學校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應在平時加強疏導并要付諸實際行動,真正地讓學生學會自我情緒管理、調試,從而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引導以及提升。
本文是2011年上海高校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階段成果,項目名稱為《淺談高職學生情緒管理》,項目編號為ghz10016。
(作者單位: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