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外交對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中筆者主要從人際傳播的角度出發,探討了我國應如何更有效的開展文化外交工作,促進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而深入的傳播。
[關鍵字] 文化外交 軟權力 人際傳播 文化傳播
引言
近年來,“文化外交”已被世界上很多國家提到了同“政治外交”、“經濟外交”和“軍事外交”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國大力開展文化外交活動,取得了很好的經驗。我國在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開發“文化軟權力”資源,開展文化外交,促進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本文中筆者試從人際傳播的角度就此作一番探討,提出一些拋磚引玉的思考。
一.文化軟權力與文化外交
近年來,“文化軟權力”、“文化外交”等名詞不斷出現在各種媒體上。“軟權力”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院長約瑟夫?奈提出。約瑟夫?奈指出,“軟權力作為一種吸引力,其意指的就是‘通過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魅力吸引對方的能力’。” 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的軟權力,與由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等表現出來的硬權力相互補充,構成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1871年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第一次給文化下了明確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個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取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
“文化作為一種軟權力,不同于石油、核武器和洲際導彈等資源性的硬權力,它具有擴散性、非壟斷性乃至共享性,而且具有傳播快、影響大、知識性、娛樂性和易接受性等特點。” “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能夠對其他國家產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認同,甚至被吸納或融合到其他國家的文化中去,這個國家與他國之間就會少幾分敵意,多幾分理解。” 文化只有發展才有生命力,只有傳播才有影響力。一國文化軟權力的增強有賴于該國文化和價值觀念在全球的廣泛傳播。“只有當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在國際社會廣為流行并得到普遍認同的時候,軟實力才算是真正提升了。”
由一國政府所從事的對外文化交流行為被稱為“文化外交”。同政治、經濟、軍事等其他外交形式相比較,文化外交的“柔”性特點使其更易為對象國民眾所接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統是我國文化外交的重要資源。要想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需要積極開展文化外交、加強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力度。
二.文化外交的傳播方式
我國開展文化外交,向國際公眾傳播中國文化主要通過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兩種方式。
人際傳播是最原始、最傳統,也是最便利和人性化的傳播形式。同樣,“在國際傳播領域,人際傳播也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傳播形式。國家政府間所展開的人際傳播成為文化外交的一項最基本、也最為自然的內容。政府間的人際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是文化外交的最重要部分。”
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報紙、雜志、電影在內的大眾傳播媒介開展國際文化傳播構成了文化外交的又一重要內容。在處于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大眾傳播媒介在對外文化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對外傳播媒體門類齊全。隨著《今日中國》、《中國畫報》、《北京周報》、《中國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報刊在海外的發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在世界越來越多的地區落地,新華網、國際在線、人民網、中國網等世界性多語種網站的建立,使我國對外傳播媒體的國際影響力正逐步提高,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力量。
三.文化外交的人際傳播策略
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開展文化外交、促進中國文化的廣泛傳播,筆者認為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漢語國際推廣的深度和廣度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在國際文化傳播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歷史上英國、美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等文化強國都曾經不遺余力地在世界范圍內推廣過自己的語言。時至今日,它們還通過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文化交流中心、語言教學中心來普及自己國家的語言。語言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使得這些國家的文化在他國人民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傳播開來。以美國為例,美國之所以能夠將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遠播全球,除依靠自己的經濟、軍事等硬實力外,也依靠了英語在全球的優勢地位。漢語雖然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但在國際交往中還不像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那樣擁有優勢地位。因此,我國首先需要喚起各國民眾學習漢語的興趣,逐步擴大漢語的使用范圍和影響力。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的國際交往日益廣泛。漢語及其承載的中華文明正在吸引著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目光與興趣。據國家對外漢語辦公室統計,目前在100多個國家的2500多所大學里,開設有漢語課程,很多國家的中學甚至小學都開設了漢語課。除中國人之外,世界范圍內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超過了3000萬。
我國抓住了“漢語熱”帶來的契機,在很多國家開辦了“孔子學院”,派出漢語教師,親自教所在國群眾學習漢語。2004年11月,全球第一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截至2011年11月底,共有350多所孔子學院和500個中小學孔子學堂遍布在世界的105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國際漢語推廣和中華文化傳播的平臺,除漢語教學外,“孔子學院”還開辦有很多介紹中國文化的課程,例如,太極課、武術課、剪紙課、書法課等,孔子學院不僅讓漢語成功走出了國門,也成為了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
孔子學院通過漢語教學和文化傳播成為中外文化交流和人民交往的友誼之橋。筆者認為今后可以在以下五個方面進一步促進孔子學院的發展,以更好的發揮孔子學院在傳播漢語和中華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針對目前漢語教師比較缺乏的狀況,孔子學院應促進漢語教師的本土化,進一步加強本土教師的培訓工作,注重發揮本土教師的作用;其次,漢語教學取得成功與優質的教材分不開。目前雖然有1000多種對外漢語教材,但適合外國人學習習慣及能引起他們學習興趣的優質教材并不多見,目前急需開發新教材;第三,應根據孔子學院所在國民眾學習漢語的實際情況,形成各具特色的辦學模式,開發新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第四,根據所在國民眾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等情況,舉辦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第五,要進一步加強與所在國高等院校、主流媒體、知名企業的合作,擴大孔子學院在當地的影響力。
2.借大型國際性活動之機傳播中華文化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重大的國際性活動,例如:奧運會和世博會等,是展現民族風貌、文化魅力、贏得國際民眾關注的難得機遇,在這方面,中國通過近年來舉辦的大型國際性活動,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傳播經驗。
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標志的國際盛會成為了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形象、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
北京奧運會不僅僅是體育盛會,更是提升國家魅力和影響力的重要舞臺。北京奧運會不僅向全世界傳播了奧林匹克理念、宗旨和精神,也展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和中國文明、進步、和平的當代形象。
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會再次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再次利用這一盛會的機會,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和取得的現代化成就,不是僅僅立足于世博會活動本身,而是實現了中國對外大傳播的預期目標。世博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世界對上海這一個城市的關注,而是對整個中國的關注。
“北京奧運與上海世博,讓世界來到中國,讓中國向世界敞開。兩次偉大的標志性事件,構成了西方文化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一次偉大握手,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一次雄偉交匯。” 此后,2010年舉辦的廣州亞運會則展示了中國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2011年西安國際園藝博覽會則突出了西安這一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古都的特殊地位,并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價值觀。
今后,我國應利用承辦各類重大國際性活動的契機,積極向世界各國傳播中華文化,提升我國在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傳播過程中,應對中國豐富的精神、智慧資源進行由表及里的開拓與萃取,深入探索文化傳播的角度和新意,力求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更深入的傳播中華文化,引起各國民眾的廣泛關注。
3.舉辦文化年等對外文化交流活動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政府同世界各國的人際對外文化交流蓬勃開展起來。我國在國外舉辦了很多文化活動,如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世界各地巡回舉辦“中國文化年”、“中國文化周”、“中國文化月”、“中國文化節”、大型文藝演出、各種圖書展、圖片展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代表中國文化傳統的中國服飾、中國手工藝品、中國戲劇、中國音樂、中國書畫、中國武術頻頻亮相于世界舞臺。這些活動在加深國外民眾對中國的了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當地主流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其中,中法互辦國家年活動是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在國外舉辦“文化年”。中法文化年活動歷時二年(2003年10月至2005年7月),先后舉辦了七百多場活動,其中在法國境內的400多個豐富多彩的文化項目,滿足了法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在法蘭西大地上,一道亮麗的中華文化風景線使法國人如癡如迷,中國文化和中國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法國民眾的心中。據統計,中國文化年期間觀看各類展覽和演出的法國人達200萬。
中法互辦國家年活動雖是兩國文化層面的交流活動,但兩國政府以文化交流為契機,把兩國文化關系擴展至政治、經濟等領域,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兩國關系的發展。
中法文化年成功舉辦后,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中俄國家年框架內的“中國文化節”以及“中日文化體育年”、“中韓交流年”、“中國——西班牙文化年”、“中國——意大利文化年”、“中印文化年”、“中國希臘文化年”等也受到了國外民眾和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
“文化年”活動中,中國文化鮮活地走近了目標國民眾,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和歡迎。不僅如此,文化年以文化交流的形式促進了中國與目標國在政治、經貿等其他領域關系的全面發展。而西方主流媒體對“文化年”活動的廣泛報道,提升了中國在國際公眾中的形象。
筆者認為,在國外開展中國文化年、文化月、文化周等活動是我國推進文化外交的一條可行之路,應予以足夠重視。但根據以往的經驗,文化年等活動大多屬櫥窗式展示行為,具有暫時性和偶發性,帶來的是短期的效果。然而對國際受眾而言,一次性展示活動給他們帶來的只是一種新鮮感,很難由此獲得對中國文化穩定而清晰的印象。如果要使中國文化深深印刻在國際受眾心中,還需具有遠見的眼光、實行長期的文化傳播戰略。
今后在舉辦文化節等活動時,要根據目標國的文化特點、國民性格和該國民眾的審美情趣等來確定文化節的主題,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當地民眾的文化項目。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時,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結合。在與西方發達國家開展文化往來的同時,還應該增加與周邊鄰國和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
4.地方政府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
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中國的各地方政府也應充分發掘寶貴的地方文化資源,積極開展對外文化活動,促進中國地方文化的廣泛傳播。可以通過與各國地方城市結成友好城市(或稱姐妹城市)來加強與各國地方城市的友好往來。各省、區、市也可以通過在海外舉辦文化周等活動,將本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推向全球。
以在印度舉辦的“感知中國?印度行——四川周”活動為例。2011年4月25日至30日,“感知中國?印度行——四川周”活動在印度新德里舉行,拉開了“中印交流年”序幕。活動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四川省政府和中國駐印度大使館主辦。活動包括開幕式暨“多彩四川”大型歌舞表演、“錦繡天府—文化巴蜀”圖片展、四川(印度)經貿合作推介會、四川旅游推介會及四川美酒美食品鑒會等。其中開幕式演出《多彩四川》濃縮了四川人文風情和地域特色,原汁原味地盡顯巴蜀文化的內涵,為印度民眾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獨特的、多彩的中國四川文化的機會。印度觀眾對演出給予的熱烈反響,說明文化藝術領域的交流是增加中印民眾彼此了解的最佳途徑之一。
大約2000多年前,一條源于蜀中的“南方絲綢之路”或稱“茶馬古道”,經云南,進入緬甸,到達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成為中國古代西南地區連接東南亞、南亞、西亞與歐洲各國的古老國際通道。四川自古以來就見證了綿延幾千年的中印友好交往的歷史。四川省就是依托自身與印度的歷史和文化淵源,從而在印度開展了四川周活動,并取得了成功。
同蒙古國接壤的我國內蒙古自治區近年來多次派藝術團到蒙古國演出,同時也邀請蒙古國藝術家來內蒙古自治區演出,特別是由蒙古國藝術家和我國內蒙古藝術家同臺演出的蒙古語春節聯歡晚會已經連續舉辦了多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地方對外文化傳播的關鍵在于吸引世界的目光,而如何才能為海外媒體和民眾所矚目,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積極開發現有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此外,各地方政府需要考慮策劃一些立意新穎、內涵豐富的活動來吸引海外媒體的注意,從而提高地方城市在全球范圍內的知名度。
5.加強與國際重點受眾的往來
“所謂重點受眾就是與傳播主體國有著特殊的利益關系,對其所要達成的目標具有至關重要影響的一部分受眾。這部分人的態度、立場與傳播主體國的相關度最大。他們對于傳播國的理解和支持能夠形成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因而使該國的目標順利實現。”
如果可能,將來可以多邀請一些國家的政府官員、國會議員、商界人士、學術精英等來中國參加“文化之旅”等活動。這些精英人士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具有極大的影響力。通過游覽中國的名勝古跡,與普通中國人面對面交流,他們將增加對中國文化、中國發展現狀的了解,進而獲得對中國的好感和同情,從而促進本國政府做出有利于中國的外交決策。
此外,要重視海外漢學家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強與海外漢學家的交流和合作。海外漢學家在向世界介紹中國語言、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充當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他們對中國的看法直接影響到中國在世界各國人民心目中的印象。此外,作為研究中國語言、歷史、文化、政經等各方面情況的學者,海外漢學家在本國政府對華戰略的制定和調整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話語權。
在中國留學、工作的國際友人也是我們要重點加強聯系的對象。例如:在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學成回國后,將對傳播中華文化做出積極的貢獻。
結語
文化在影響他國民眾方面的作用是逐漸的、潛移默化的,然而卻是極具力量的(絲毫不遜于軍事、經濟等硬權力)。對外文化傳播、塑造國家形象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要制定長遠目標,切不可急于求成。在樹立“文化中國”和“和平中國”的國家形象方面,中國的文化外交事業將大有所為。
參考文獻:
李智 《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第52頁
愛德華?泰勒 《原始文化》(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第1頁
李智 《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第143頁
程曼麗 王維佳 《對外傳播及其效果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第59頁
程曼麗 王維佳 《對外傳播及其效果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第64頁
李智 《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第157頁
金元浦 “文化中國:上海世博中站立著的國家形象” 《中關村》 2010年9月 第49頁
李舜 “從中法文化年看國際傳播的新方式” 《對外大傳播》 2006年第10期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東北亞南亞傳播中心)
責任編輯:胡達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