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新聞是記者的天職,也是一種職業樂趣,發現新聞的過程就象享受美食的過程一樣美妙無比。而指令性稿件因為省略了發現新聞的過程,錯過了最精彩最美妙的感覺,對采寫的新聞既沒有感情也沒有收獲。過多的指令性稿件使記者失去了發現新聞的樂趣,失去了發現新聞的能力,時間長了,記者就會失去新聞敏感,同時也給記者造成一種寫稿很容易、完成任務很容易、當記者很容易的感覺。其實,當一個普通的、平庸的、能完成任務的記者確實也很容易,但是要想寫出有重大影響的報道,成為名副其實的大記者,那就一定要自己去發現新聞,因為真正能產生重大影響的報道往往是獨家的原創性的報道,或是新聞事件搶先報道,或是新聞視角較為獨特,而要發現別人沒能發現的新聞報道,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新聞敏感性。
所謂新聞敏感,就是新聞工作者能夠迅速準確地判斷有價值新聞事實的一種能力,是記者所具有的素養、知識、新聞實踐經驗與現實的新聞事實發生碰撞產生的靈感。面對一個大家共同關注的題材,一個小的新聞視覺,卻可以折射出一個大的新聞發現。如果沒有新聞敏感,寫出來的報道就可能就有著天壤之別。
美學上說,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同樣,在新聞采訪中缺少的不是新聞事件,缺少的是發現,缺少的是新聞意識。也就是說,記者看到了,聽到了,親歷了,但不等于發現了,許多好新聞與沒有新聞敏感的記者擦肩而過。而新聞敏感強的記者,卻能從平凡事件中窺見獨特,能從砂子中發現真金。
新聞敏感是記者最重要的職業素質,甚至可以說是記者的職業生命。一些記者能嗅出千里之外的新聞,有些記者,新聞就在鼻子底下也“嗅”不出來。
新聞敏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可以后天培養的。如何才能使自己更具有新聞敏感性?可以從知識、思想和新聞線索三方面去積累。
知識積累包括政治知識和文化科技等其他知識。一個黨報記者的新聞敏感,首先就是政治敏感。所謂“吃透兩頭”,就是要吃透上頭和下頭。吃透上頭:就是熟悉各階段黨的方針政策和宣傳的中心任務,做到心中有大局;吃透下頭:就是了解社情民意。
記者的職業特點是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對黨報記者來說,除政治知識外,其他知識也很重要,置身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更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概念,要不斷學習和接受最新的知識,只有擁有廣博的知識才能使自己具有新聞敏感性。
對記者來說,思想的積累尤為重要。記者要關注社會熱點、疑點、難點,平時腦子里經常裝幾個問題,不斷地思考,這些思考好比釀酒,釀的時間越久,思考越深入,越透徹,越能激發新聞敏感。當思考的問題一旦碰到現實的題材,腦子里就會馬上濺出火花,激發出靈感,就能夠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樣的效果。
新聞敏感還需要新聞線索和素材的積累。積累新聞線索和素材,可以建立分類的新聞線索信息庫,哪些能發消息,哪些能發通訊,哪些是深度報道,哪些可發頭版頭條,一一分類記錄下來。電腦為積累素材提供了便捷條件,發現一條線索,就建立一個文件夾,以后發現與這條線索有關的素材,就全部裝到這個文件夾里。掌握線索后,不一定急于去寫,平時經常想著,常常腦子里會突然冒出一個開頭,或一個結尾,甚至一句精彩的句子,這時千萬別偷懶,趕緊記下來,寫作時常能用上。只有不斷訓練自己,使自己敏感起來,才能去發現新聞,才能充分享受發現的樂趣。
(作者單位:內蒙古電視臺)
責任編輯:胡達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