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報道在新聞報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經濟新聞報道的目的,除了擔負著傳播的功能外,更重要是講究社會效益、滿足公眾需求,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在當前的經濟新聞報道中,“概念+數字+例子”、“過程+措施+效益”的報道方式,缺少生活化、人性化的內容和情節,內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報道效果不理想。
古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經濟報道如何才能力避平淡、寫鮮寫活呢?實踐證明,好的經濟報道必須要講究創新。
經濟新聞報道的創新,必須增強全球化的意識,做到“全球化視野,中國化思考,貼近化報道”。具備更為宏大的全球視野,即能夠把國內的一個經濟事件與活動放在國際舞臺上來加以審視和認知,然后緊扣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展開報道。首先是報道內容傳遞的信息含量要給人以沖擊力;其次要挖掘思想深度和提煉觀點的震撼力。
怎樣使老主題的報道出新?一個有效的辦法是采取新視角來反映,以便獨辟蹊徑。注意尋找“經濟現象的非經濟視角”和“非經濟現象的經濟視角”,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方法。
所謂經濟現象的非經濟視角,是指在報道經濟新聞時,不僅僅局限于用經濟角度報道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而強調把經濟現象、經濟活動放到整個社會背景中進行透視,從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甚至哲學的角度來把握和剖析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揭示純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非經濟視角包含形式和內容兩部分。形式的非經濟視角是指不從純經濟學視角入手,而從社會學、文化學以及相互交叉滲透的角度入手,來反映和揭示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內容經濟視角是指從莫伊經濟現象或經濟活動切入,實質反應的是非純經濟的內容。
反過來,對一些非經濟現象,諸如文化和社會新聞,也可以換個視角,從經濟活動的立場來觀察和報道。所以,在遇到一些老問題、老事物時,從“經濟現象的非經濟視角”和“非經濟現象的經濟視角”出發,記者只要找到一個新的角度和視角去報道,自然就會深刻而新穎地反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主題來,這樣的經濟新聞既具有深度,也具有可讀性,自然鮮活無比。
許多記者現在寫經濟新聞報到時仍是從各個口、從所謂的行業、從政府有關部門尋找新聞,這種新聞源的狹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經濟新聞的枯燥、抽象、單調。實際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上述部門的功能在弱化,其作為新聞源的價值在逐漸減少,更多的新聞源是在市場經濟的運動場上。這就造成了新聞寫作的局限性。筆者認為,首先重新盤點現代市場經濟的諸領域,把這些領域全部納入經濟報道的視野之中。在發達國家,金融、財稅、貿易是經濟新聞的三大支柱,而我們的經濟報道在這三方面都非常欠缺。其次,要認真研究如何做好企業報道。當前的許多企業報道,大多是靜態的,工作總結、成就匯報式的,要么廣告味太濃,要么宣傳味太重,完全沒有把企業中動態的,激動人心的東西寫出來。寫好企業報道要注意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觸企業,要利用盡可能多的渠道深入到企業內部去,而不能僅僅停留在企業提供的資料上。
研究經濟問題、認識經濟問題的方法、方式落后也是造成經濟新聞不好看的原因。許多記者采寫經濟報道,基本上采用的是采寫社會新聞的方式,有幾個點跑到位,正反兩方面都問到了,就可以寫出稿件來了。許多經濟現象往往是復雜的,它比每天發生的大量的社會新聞要遠為深刻,這時往往手段決定結果,簡單的采訪手段及方式,造成經濟新聞的膚淺、簡單。記者要努力地把社會科學中的許多手段、方式吸收到采寫稿件的過程中,把社會科學的一些技術手段轉化為新聞生產力。例如,可以利用經濟學的一些研究手段、統計方法和社會學的一些調查技術,進行經濟新聞的采訪工作。
運用故事化的表現方法提升經濟新聞可讀性。有人說,優秀的經濟新聞是激動人心的故事。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美國有位學者提出過一個觀點,“新聞學的本質是故事”。如果他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寫不出新聞來。經濟活動作為人類社會活動之一,必然有許多生動活潑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采寫經濟新聞說到底就是采寫經濟活動故事。經濟新聞工作者應該像文學家觀察生活那樣觀察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中的人,發掘和掌握大量有情節有細節的、充滿生活化的故事,為寫作新聞報道積累新聞素材。同時,還應掌握表達故事的技巧,力求將經濟活動表達得有聲有色,高潮迭起。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