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特別是民生新聞一定要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新聞的親和力和貼近性,從而增強媒體的影響力和社會輿論的引導力。
民生新聞興起于江蘇都市頻道《南京零距離》。 《零距離》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以別的新聞及節目形態不曾有過的貼近性與觀眾見面后,一下子就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抓住了觀眾的心,隨后民生新聞在全國各地迅速“火”了起來。除了清新的形式、真實的現場報道等要素外,《零距離》的新聞取材貼近百姓、節目主持人孟飛一述一評間透露出的人文關懷,無疑也為民生新聞“大熱”添了把柴。但是,十幾年后,當民生新聞發展到今天,我們也意識到許多民生新聞節目在逐步喪失自己的優勢。一味追求收視率,追求最大的廣告效應,使民生新聞關注的內容趨于瑣碎,降低了節目的品質和格調, 也喪失了個性和對觀眾的吸引力。現在新聞界已經有了一種聲音,就是民生新聞更要關注“大民生”,其實民生新聞關注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表層背后應該有更嚴肅的命題,諸如社會公德、公民素質、公共意識等等。民生新聞不同于時政新聞,不用承擔過多的宣傳任務,所以民生新聞更有空間和能力去透過表象,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評判, 細心做好民生新聞才是真正的人文關懷。
在全國各檔民生新聞中都已經有了人文關懷的體現,但是人文關懷到底該把握一個什么“度”,目前仍沒有明確的標準。作為仍在民生新聞一線工作的筆者,覺得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新聞當事人的尊重。民生新聞中的“主人公”都是平民百姓,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牽動著觀眾的心,同時也打動著在現場采訪的記者的心。尤其是遇到一些災難性報道,突發事故的報道,記者往往會更多的關注新聞當事人心靈最柔弱的部位,在挖掘細節和感人點的同時,有時會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到新聞當事人。如在地震、車禍、礦難等災難性報道中,面對失去親人的當事人,記者仍在喋喋不休地詢問,請他們描述事件發生時慘烈的場景,反復回憶他們心中那最不愿碰觸的痛。我們認為,這樣的新聞即使做得再好看,再吸引人,也不能稱之為是好的新聞作品,因為它缺乏的是對新聞當事人的尊重和起碼的保護。這時的記者如果靜下心來,從新聞當事人的角度去考慮,更多地給他們以撫慰和理解,這樣的新聞報道帶給受眾的可能會是更多的感動。在挖掘新聞資源時,記者要具有善待生命、同情弱者的情懷。正如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著名新聞學教授喻國明說的: “造就一篇好新聞的, 絕不僅僅是漂亮的文字, 敏銳和機巧的處理, 最重要的是一種俯天仰地的境界, 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 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
做為新聞人都應樹立平等的意識。民生新聞的新聞當事人不僅是精英,更多的是老百姓,記者不要把自己定位為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而要站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對待,用平視的角度去作報道。前些年盲流、打工仔、打工妹、民工等帶有歧視性的字眼流行于媒體, 后來成為大眾化語言,現在我們可喜的看到這類語言現在已經越來越少的見諸于媒體。現在的民生新聞已經在嘗試用不傷害感情、更加人性化的稱呼,這微妙的變化,恰恰也體現出了民生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意識的加強。
在物質財富日益增加,重物質、重感官刺激和感性欲望的今天,民生新聞節目的主持人更要裝有人文關懷,對社會現象進行理性反思,在陳述和點評過程中要倡導正確的價值觀,守衛我們的精神家園,通過發揮電視的引導作用,推動社會進步。以一些情感類談話節目為例,通過深挖當事人的隱私,賺取觀眾的眼淚和收視率,主持人看似關切,卻咄咄逼人的問話,常使嘉賓無言以對,甚至“無顏以對”。力圖體現“關懷”的理念,事實上這種做法對于新聞當事人的傷害遠遠大于關懷。所以,主持人要本著為節目涉及到的每一個人考慮的原則,本著保護他們的原則,平和的、理性的、善意地發揮自己的輿論引導作用。
(作者單位:內蒙古電視臺)
責任編輯:胡達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