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世界書局是民國時期上海的一家民營出版發行機構,雖然其真正出版編輯中小學教科書始于1924年,但一舉成功,與當時的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成為中國近代教科書出版業的三大巨頭。由于世界書局進軍教科書出版領域,結束了商務、中華兩家壟斷的局面,形成了三家激烈的競爭的態勢,促使教科書質量顯著提升,售價比較低廉,帶動了中國近代教育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因此,我們可以說世界書局為我國教科書出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文化貢獻。
關鍵詞:世界書局;教科書;文化貢獻
中圖分類號:G2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123-02
一、背 景
20世紀初葉,搖搖欲墜的清政府被迫實行“新政”,近代意義上的學校制度被確立,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大規模的學堂不斷興起,從而使中國新式教育也有了飛躍式發展的沃土。可以說,民國時期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國民教育的發展,為我國教科書出版開辟了廣闊的市場。據史料顯示,在民國38年的時間里,共有90多家出版機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參與了各種類型教科書的出版活動。190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教科書》最具代表性,稱得上是中國近代第一套內容充實、形式完備的教科書,并對教科書出版業產生了很大影響。
1912年,中華書局闖入教科書領域并一舉成功,引起了轟動,這不僅打破了商務印書館在教科書領域一統天下的局面,而且帶動了一些機構紛紛以出版教科書的形式擠入出版領域,同時為其在教科書出版領域占據有利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世界書局能夠在與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激烈競爭中生存下來,并在20世紀30年代初成長為全國教科書出版領域的三大巨頭之一,可以算是出版界的一大神話,從其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窺其一斑。
1917年沈知方在上海創辦了世界書局這所民營出版發行機構。1921年,世界書局由于業務需要設立了編輯所、發行所和印刷廠,成為了在全國各大城市擁有30余處分局的股份公司,沈知方仍出任總經理。股份公司成立初期,業務主要是出版小說,到了1924年開始轉向編輯出版中小學教科書,并一舉成功,成為出版教科書的三大巨頭之一。但出版教科書10年后,世界書局出現了一些問題,由于其資金周轉不靈,總經理沈知方迫于壓力只能退職,陸高誼出任世界書局的第二任總經理,使書局渡過危機。抗日戰爭期間,由林漢達主編的《英文文學讀本》頗負盛名,提高了世界書局的聲望。1946年,世界書局再易其主,李石曾接任了陸高誼世界書局總經理的職位。到了1950年,世界書局宣告結束,自創辦以來累計出版書籍5000余種,為我國教科書出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文化貢獻。
二、世界書局在教科書出版領域歷史地位
民國初年,教科書出版行業市場基本上被中華、商務兩家所獨占,但作為有著豐富行業經驗和商人手腕的沈知方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巨大的潛在市場,決定于1924年帶領世界書局進軍教科書出版領域。然而就在世界書局進入之前,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就已經先后并購了兩家以出版教科書為主要業務的中國圖書公司和文明書局,基本上占有了當時教科書出版領域的壟斷局面。1936年《上海教育》刊登的《市校教科用書統計》一文,對上海市立小學校各年級用書情況的調查統計情況做了詳細的對比分析(詳見表1),從中可以看到,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在1936年已經擁有了1427個科目的教科書出版權,占到了上海市立小學校各年級用書總數的52.2%,給世界書局進軍教科書出版領域造成不小壓力。
注:數據來源于《上海教育》月刊《市校教科用書統計》一文
雖然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進入教科書出版領域比世界書局分別要早25年和10年的時間,資金比世界書局多10倍以上,人力更是比世界書局多6倍以上,又采取了合設國民書局的戰略,以達到擠出世界書局,占據壟斷者歷史地位的目的。然而世界書局卻憑借自身優勢,采用獨特的出版發行策略,最終占有了教科書出版領域的1/3市場,成為教科書出版領域的三大巨頭之一。據史料顯示,從1927到1936年共9年的時間里,全國累計出版新書近4.3萬種,而商務、中華和世界三家民營出版社就出版了其中的65.2%,從而使民營出版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1]。
世界書局雖然在與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競爭中損失很大,但其在擠進教科書出版領域并站穩腳跟的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發展戰略,鞏固了其在教科書出版領域的歷史地位。商務、中華教科書采用把分支機構設立在全國大、中城市的發行模式,于是世界書局就把教科書的銷售網絡終端延伸到商務、中華沒有涉及到的縣城,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而且更為獨特的是,世界書局不在各地設分支機構,卻在全國各地設立特約經銷處,只要全國各地書店預先向世界書局交納一定的保證金,便有權掛起“世界書局某地特約經銷處”,甚至是“世界書局某地分店”的招牌,享受該區域內世界書局所有圖書的獨有經營權。這樣一來,世界書局不僅可以完全不用分派員工到各地跑業務,也節省了租賃房屋和裝修的大量財力,還極大地調動了各地書店推銷世界書局教科圖書的積極性,從而使世界書局在教科書出版領域走得更遠。
三、世界書局對教科書出版事業做出的文化貢獻
(一)加速形成激烈競爭態勢,帶動中國近代教育文化事業不斷發展
由于世界書局進軍教科書出版領域,促使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教科書出版機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帶動了中國近代教育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各科書出版機構為了在該領域占有市場,不斷增加教材的種類,逐步注重提升質量、完善科目、降低售價,力求服務到位,使得各教育機構也掌握了最終的取舍權,有了為學生挑選更適合教材的余地,有力促進了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明顯的例證就是,世界書局為適應兒童喜愛彩色和字體大、圖畫大的心理,請畫西洋畫的畫家陳抱一、楊秋人等編繪并用道林紙五彩印刷了《世界兒童國語》、《圖畫課本》、《世界兒童算術》(大型本)等書籍;還將初小一年級使用的國語、常識、算術三種書籍采用五彩印刷,得到了大中城市初等教育界的好評[2]。
(二)促使教科書質量顯著提升,為我國現代教育奠定了基礎
教科書出版的競爭,歸根結底是質量的競爭。為了使教科書的質量有顯著提升,各出版機構開始注重人才隊伍的培養,使得教科書在內容方面編寫得越來越有分量、越來越充實,越來越緊扣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強烈的時代主題;文字表達方式也越來越鮮明準確、簡潔流暢,便于學生理解消化;印刷質量有了較大改觀,以前單色印刷的逐漸改變復色或彩色印刷,連插圖的數量也增多了。使得教科書的形式更加生動活潑;以前的教科書體系偏重國文教育,后來也開始注重對理化科學知識的全面介紹。可以說我國現代教科書編纂的基本范式就是在世界書局雖然在與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等機構的競爭中得以確立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為我國的現代教育奠定了基礎[3]。
教科書出版市場的激烈競爭也促進了教科書的及時修訂。中國近代尤其是民國成立以來,學制和課程標準的修訂變得極為頻繁,而教科書的修訂又要緊緊跟隨學制和課程標準的修訂,所以能不能獲得市場就看書局能不能緊緊跟隨學制和課程標準修訂的步伐來修訂教科書,這給教科書出版業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挑戰。據資料顯示,從晚清到1930年,由政府主導的重大學制改革總共進行了四次,然而每一次改革衍生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確立教材和課程內容,亦即“規范化”的問題。而當時教育的實際情形則是“舊學墊、新課程”與“舊傳統、新努力”的互存,不拘一格、五花八門。因科舉制度終止,改革教育與課程內容,對書業的直接影響是產生了一個教科書和教材的市場缺口。
(三)促使教科書降低價格,有利于更多的青少年接受教育
由于世界書局開始出版教科書,改變了商務、中華兩家壟斷的局面,成為三家競爭之勢,從而使教科書在內容不斷革新的同時,售價也比較低廉,這是當時教育界和社會公認的。實事上,教科書與一般出版物不同,它具有隨著政局變動、教育學制與課程內容的改革要不斷修編完善的特點,而新的競爭者就可以此為契機, 進入這一領域并獲得競爭空間。各個出版機構想在教科書出版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就不得不打“價格戰”。商務、中華兩家與世界書局的“價格戰”更是激烈,在競爭中,三家書局不斷革新教科書內容和版式,使其內容日益改進,價格進一步降低,雖然最終三家書局都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但廣大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學生卻受惠頗多。眾所周知,舊時中國經濟非常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教科書費用對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說是一個沉重的包袱,而三家的競爭使教科書的價格降低,使更多的青少年有了接受教育的機遇。據清末學部統計資料顯示,1902年到1909年,全國小學入學人數從最初的6943人增加到了156.2萬人;民國成立后到解放前,全國入學人口在最高年份更是達到了2368.3萬人。
四、結 語
教科書作為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產物,不僅是知識傳播的工具,也是思想啟蒙的利器,其對中國的廣大青年學生及社會各階層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前文的闡述,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上海世界書局進軍教科書出版領域并成為出版教科書的三大巨頭之一的進程中,帶動了中國近代教育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為我國現代教育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見證了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歷程,推動著社會不斷前進的步伐。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上海世界書局進軍教科書出版領域帶動了各類民營出版機構的競爭,為中國近代教科書的繁榮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王云五.十年來的中國出版業#8226;中國出版史料(第一卷下冊)[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王余光,吳永貴,阮陽.中國新圖書出版業的文化貢獻[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3]龐學棟.解放前教科書出版的競爭及其影響[J].出版發行研究,2003(1).